文化顯然是現(xiàn)代人使用頻率的詞匯之一。文化存在、作用于當下,卻淵源于古代、歷史。然而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五四運動以后頗不易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十五講(第二版)》不再重復那些爭論,獨辟蹊徑,由人的角度切入,就人的體氣、飲食、男女、家庭、社會關系、天人關系、歷史意識、思維模式、感性世界、德業(yè)擔當、文化實踐等各層面,說明古代文化在這些方面如何處理,其所形成之文化,在與世界其他文化的比較中,又顯示了什么形態(tài)、有什么優(yōu)缺點。對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出現(xiàn)的一些誤解,則振本溯源,說明其致誤之由來。對華夏文明在現(xiàn)代變遷后之再生的可能,也有一些期許。本次對全書進行了修訂,校訂了引文,增加了研究成果。
祖籍江西,1956年生于臺灣,博士、教授。當代著名學者,曾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校任教,現(xiàn)為山東大學講席教授。以宏傳中華文化為職志,著作六十余種,主編圖書數(shù)百種。
名家通識講座書系總序/本書系編審委員會
序 論
一 立場
二 方法
三 體例
講 體氣:感諸萬物
一 不以形體為崇拜對象
二 不以人體為審美對象
三 不以心體為二元對立
四 知覺體驗與氣類感通
第二講 飲食:禮文肇興
一 上古文明的性質(zhì)
二 特重飲食的文明
三 飲食思維的傳統(tǒng)
四 飲食文明中的人生與宗教
五 飲食文明中的政治與禮教
第三講 男女:人倫漸備
一 兩性關系的想象
二 姓氏與祖先崇拜
三 始祖高?C與上帝
四 性別思維的特色
第四講 封建:立此家邦
一 敬人神
二 立制度
三 厚人倫
四 辨中西
第五講 道術:內(nèi)圣外王
一 封建禮教
二 郁郁乎文
三 禮本太一
第六講 天人:通乎神明
一 特殊的神人關系
二 非超越性的天帝
三 非奉誡待救的人
四 自然自在之天道
第七講 王官:理性的禮制社會
一 諸子出于王官之學
二 王官本于宗法禮教
三 理性化的支配形態(tài)
四 社會變遷下的官學
第八講 史學:史官與歷史意識
一 舊法世傳之史
二 舊法世傳之史
三 舊法世傳之史
四 歷史性的思維
第九講 用思:思維模式與方法
一 思維的模式
二 思維的方法
第十講 抒情:氣感愉悅的世界
一 風氣聲樂以生萬物
二 聲歌舞踴以成君子
三 君子興詩感情成樂
第十一講 憂患:德業(yè)政治的擔當
一 天下:受命于天的帝國
二 革命:應順于民的政權(quán)
三 國家:參錯于家族的邦
四 治國:異于家政的國務
第十二講 周公:文化實踐的圣王
一 思想史上的周公
二 軸心期之謎
三 集大成的創(chuàng)制者
四 中國觀的確定者
五 禮樂文德的教化
第十三講 畫歪的臉譜:孟德斯鳩的中國觀
一 想象遠方的異類
二 貶損異類的道德
三 中國國情特殊論
四 亞洲社會停滯論
五 中國觀的新典范
六 精神發(fā)展的譜系
七 孟德斯鳩在中國
八 由歷史發(fā)現(xiàn)歷史
第十四講 由法律看西方對中國文化的認知
一 西方的中國法律觀
二 總評:中國法律之性質(zhì)
三 分論:法律的實施狀況
四 超越偏見與誤解
第十五講 華夏文明的異化與再生
一 演化、變化、異化:文明轉(zhuǎn)變與發(fā)展的模式
二 變動中的文化:當代中國的文化處境
三 流動的傳統(tǒng)與再生的文明
四 大陸、臺灣、海外:全球化與華夏文明的新動向
版后記
第二版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