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信是南北朝文學之集大成者,又是唐代格律詩的先驅(qū),在中國文學史上起了承先啟后的作用。其作兼得清新老成綺艷三種風格。楊慎《升庵詩話》稱庾信的詩,不僅是梁朝詩歌的典范,更是開啟了盛唐之詩歌黃金時代的先聲,庾信之詩,為梁之冠冕,啟唐之先鞭。
《滕王閣序》中的經(jīng)典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就是從庾信賦文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共春旗一色中化用而來。
庾信的作品精煉純熟,縱橫恣肆,比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梁朝一代的興亡和南北朝生活的畫面。庾信文章老更成暮年詩賦動江關,他把北朝文學的剛健清新與南朝文學的華美綺艷冶為一爐,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本書以《湖北先正遺書·庾子山集注》為底本,參校《四部叢刊·庾子山集》與《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庾開府集》,選收他的詩歌一百首,賦、文各十篇。其中有前期風格麗逸,與徐陵齊名、號稱徐庾體的一些詩賦,也有其后期風云不感,羈旅無歸,常懷鄉(xiāng)關之思,因而所作皆華實相扶、情文兼至的許多名篇,可以看作他那一時代的一個投影。
入選的詩、賦、文的排列,基本上以寫作時間為順序,注釋詳贍,以疏通文字、弄清史實典故為主。卷末附錄錄有《庾信傳》《<庾信集>著錄考略》《庾信詩文評輯要》《庾信年譜》。
庾信是中國文學史上南北朝文學之集大成者,又是唐代格律詩的先驅(qū)者。他的作品,以清新、老成、縱橫恣肆著稱,在中國文學的發(fā)展上起了承先啟后的作用。他和王褒、顏之推都是前期在南朝生活、后期在北朝定居的文人,他們對南北文化的交流和中華民族的融合,都起過積極的作用,其中以庾信的作用為。
一
庾信生于公元513年,卒于公元581年。他所處的時代,是南北朝時代的末期,他親歷了梁王朝由安定而動亂、而瀕于覆亡的破敗景象,也目睹了西魏為北周所取代、北周又為隋所代的全過程。動蕩的生活、亡國的悲痛和背井離鄉(xiāng)的愁緒,使他有可能比較全面而深刻地描繪梁朝的興亡和南北生活的畫面。詩、賦、文都是他得心應手的工具。
庾信出生于一個官居顯要、世代書香的家庭。庾信,字子山,小字蘭成,祖籍南陽新野(今河南新野)。公元4世紀初,庾信高祖的曾祖庾滔隨晉元帝南渡,官至散騎常侍,領大著作,封遂昌侯,始遷居于南郡江陵(今湖北江陵)。高祖庾玫,巴郡太守。曾祖庾道驥,安西參軍。祖父庾易不愿做官,以文章自娛,在宋、齊兩代都很有名氣。大伯庾於陵富于才思,除鴻臚卿,領荊州大中正,有《庾於陵文集》十卷。二伯庾黔婁,亦有文名。父庾肩吾初為梁朝晉安王(蕭綱)常侍;公元531年,蕭綱立為皇太子,肩吾兼東宮通事舍人,累遷太子率更令、中庶子;公元550年,簡文帝蕭綱即位,肩吾任度支尚書;卒贈散騎常侍、中書令,有《庾肩吾文集》十卷。自庾信以上五代,都有文集。庾信在這個有著深厚文學傳統(tǒng)的家庭里受到了很好的熏陶和訓練。
庾信的一生,可分為前、中、后三個時期。
三十六歲以前為庾信一生的前期,也是他創(chuàng)作活動的準備和萌發(fā)時期。這時梁武帝在位,梁國境內(nèi)平靜無戰(zhàn)事;北魏正處于分裂的過程中,已無力南侵。梁武帝父子儒雅能文,很欣賞綴文之士。庾信少而聰敏,強記博聞,妙善文詞,尤工詩賦。十五歲,侍梁昭明太子(蕭統(tǒng))東宮講讀,與劉勰、劉孝綽皆為昭明太子所推重。公元531年,昭明太子死,晉安王蕭綱立為皇太子,庾肩吾、庾信父子與徐摛、徐陵父子同為東宮抄撰學士,寫了一些華美綺艷的宮體詩文,被稱為徐庾體。當時后進,競相模范,每有一文,京都莫不傳誦。徐庾體注重音調(diào),講究辭藻,鋪陳典故,而思想貧乏,在文學史上并沒有什么地位。但比較起來,庾信的作品比其他數(shù)人還是要高出一籌,其中尚不乏自出機杼、清新可喜之處。庾信三十三歲時,累遷至通直散騎常侍,與徐君房出使東魏,文章辭令,盛為鄴(今河北臨漳縣)下所稱;東魏負責接待他們的,多一時之秀。東魏尉瑾、魏肇師來聘于梁時,于席間談論詩文,有所駁詰,庾信很自負地說:我江南才士,今日亦無舉世所推。這一時期,庾信走的是一條得天獨厚、順風揚帆的路。他在這期間的作品,共有十四卷之多,因遭遇侯景之亂,保存下來的很少。
自三十六歲至四十二歲為庾信人生的中期,也是他創(chuàng)作活動由玉宇瓊樓走向小園枯樹的一個轉(zhuǎn)折。侯景之亂時,庾信任東宮學士,領建康令,奉命率宮中文武千余人守朱雀航(浮橋名),吃了敗仗。顯然這不是他所擅長的,雖然六年前他與湘東王(蕭繹)論中流水戰(zhàn),曾為武帝所賞識。宮城陷后,庾信西奔江陵,途經(jīng)郢州,去看望早年小友、當時的長沙王、郢州刺史蕭韶。蕭韶設宴款待他時,態(tài)度驕矜,自居正位,讓庾信坐于別榻。庾信受不了這份冷遇,當場把肴饌踐踏了,直視韶面,說:官今日形容大異近日!蕭韶是梁朝宗室,庾信敢于向他發(fā)脾氣,這表現(xiàn)了庾信性格中恃才傲物、放達不馴的一面。庾信一路上看到戰(zhàn)亂中雷池柵浦,鵲陵焚戍,旅舍無煙,巢禽無樹的荒涼景象,把中興的希望都寄托在梁元帝(蕭繹)身上。抵江陵后,在梁元帝那里,庾信被任為御史中丞,轉(zhuǎn)右衛(wèi)將軍;父死,襲爵武康縣侯,加散騎常侍。因梁元帝剛愎自用,多疑善猜,臣下多不被信任,中興的局面到底未能打開。公元554年,庾信奉命出使西魏,結(jié)束了他一生中的第二個時期。十分可惜的是,他這一時期在動亂中寫就的僅有的三卷作品,由于江陵陷落,玉軸揚灰,梁元帝將皇家藏書十四萬卷付之一炬,遂已一字無存,現(xiàn)在自然更無法見到了。
自四十二歲出使西魏至病卒為庾信人生的后期,也是他創(chuàng)作活動大放異彩、達到現(xiàn)實主義高峰的時期。……
二
庾信的詩現(xiàn)存三百二十首。前期所寫的僅占其中的極小部分。
齊、梁時代的詩壇,主要是由形式主義統(tǒng)治著。那時的詩歌幾乎成了歌功頌德、酬酢奉承和描繪奢靡生活的工具。梁武帝父子都雅好題詩,簡文帝蕭綱從小就喜作艷詩,以雕琢輕靡的形式寓腐朽淫逸的內(nèi)容,當時號為宮體。朝野后生,紛紛仿效。
作為梁朝宮廷的文學侍從之臣,庾信在前期也寫過一些宮體詩。這些詩作同庾信后期的詩作相比,境界是比較低的,藝術上顯得平板,題材也比較狹窄;但同蕭綱等人的綺靡放蕩之詩相比,仍有高下之別!斗詈蜕匠亍肥呛土汉單牡鄣摹渡匠亍吩姷,結(jié)尾幾句荷風驚浴鳥,橋影聚行魚。日落含山氣,云歸帶雨余,頗能給人以清新之感。
……
三
賦是介于詩與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萌芽于戰(zhàn)國,形成并盛行于漢代,至南北朝后期而漸趨沒落,演變?yōu)樘拼少x而瀕于滅絕。庾信的賦無論從反映生活的廣度還是深度來說,都不能不是一個異軍突起的高峰。
庾信賦今存十五篇,其中的《春賦》《七夕賦》《燈賦》《對燭賦》《鏡賦》《鴛鴦賦》和《蕩子賦》,都是前期的作品,即所謂宮體之文(南北朝時以有韻者為文,無韻者為筆),也叫宮體賦。一般說來,這些賦的思想是貧乏的,風格多柔弱綺靡。現(xiàn)在只選了兩篇:《七夕賦》寫富貴之家的佳人麗妾在七夕時盛裝至庭中月下乞巧之事,于此可見古代風俗的一些細節(jié);《鴛鴦賦》寫虞姬嫁給魏平原王(曹叡)為妃后遭到遺棄的哀怨之情和寂寞之感,有一定揭露意義。
真正成為高峰的是庾信后期的八篇賦。
……
四
現(xiàn)在能夠看到的庾信的文章,幾乎全部是駢文。庾信的駢文,同比他大六歲的徐陵齊名,號為徐庾體,舊時被視為駢文的正宗。梁亡后,徐陵轉(zhuǎn)而在陳朝做官,所作詩文終不脫輕靡綺艷之風;庾信則羈留北地,飽經(jīng)滄桑,見聞益廣,所作皆縱橫恣肆,老成剛勁,灝氣舒卷,變化自如,其成就已遠在徐陵之上。
庾信在北朝聲望極高。西魏大臣宇文泰對他禮遇有加;北周明帝宇文毓、武帝宇文邕都愛好文學,對他尤為優(yōu)待;滕王宇文逌、趙王宇文招皆博學能文,復與他周旋款至,有若布衣之交。其時王侯貴族的神道碑、墓志銘,大多出于庾信、王褒之手,北方的文章體制為之大變。
駢文自東漢以來,其體制屢有變遷,總的趨向是要求從形式上給人以美的感受。庾信的駢文被認為是駢文的峰。清朝的紀昀說他集六朝之大成導四杰之先路自古及今,屹然為四六宗臣。這一評價是很確切的。
庾信現(xiàn)存駢文凡一百一十篇。其中神道碑、墓志銘占三十四篇,文藝性較強的銘、贊有三十八篇,其他表、啟、書、碑、教、文、序、傳等應用文共三十七篇。另有《擬連珠》一組(四十四首),大多駢偶而有韻,視為組賦,亦未嘗不可,但一般都把它看成是抒情散文。此外,與賦連在一起的《哀江南賦·序》,其實是一篇駢文,且屬歷來公認的六朝駢文中的名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