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澤、賈平凹、邱華棟聯(lián)袂推薦
游子易勾起鄉(xiāng)情 旅人可領(lǐng)略風情
智者將收獲思想 文者能產(chǎn)生共鳴
讀高寶軍的散文,有詩詞的意境和語言,有小說的架構(gòu)和趣味,把虛與實、思與夢結(jié)合得淋漓盡致。這種把散文當詩歌,當小說,當政論寫的,當下的文壇還不多。
一一李敬澤
在當下文學領(lǐng)域,高寶軍走出了一條散文隨筆的新路子,達到了文字語言的新高地。這本書,是一本老少皆宜、男女皆喜、干群皆可、雅俗皆具的奇書好書,需要讀者細品慢悟、心領(lǐng)神會!
一一賈平凹
讀高寶軍的散文,有一種如沐春風的輕松和陽春飄雪的灑脫,處處有畫面,字字見真情,為當下散文創(chuàng)出了一條獨特的新路!
一一邱華棟
下鄉(xiāng)記(代序)
余出生于貧困之家,謀差乎縣鄉(xiāng)之間,樂下鄉(xiāng)走村串社,喜調(diào)研問盼訪需。履職卅年,身涉于二省之千山萬水;入藏八載,足遍乎兩縣之農(nóng)村牧區(qū)①。噶爾五秋②,更添情趣。年入戶千余家之多,歲行車五萬里之距;③ 傳上情于家喻戶曉,解下情乎一動一舉。閑來細忖,頓省一理:近山者知鳥,鄰水者識魚。
荀子喻百姓若水、載舟覆舟,醉翁曰以令率人、不若身先。余無出眾之才德,少治郡之長專;恒克己而奉公,恐失責而眾怨。于是視百姓為衣食父母,以為民作一生夙愿。效精衛(wèi)銜木于東海,習天雞啼曉乎都山。故余之下鄉(xiāng),不為出鏡露臉、作秀敷衍,旨在尋策問計、以勤補短。天不分陰晴雨雪,時不顧晨昏晝夜;用腳步量民之情,以行動解民之難。
況余篤信腳比路長,氧無志貴。涉荒陬、跨戈壁,不以屋脊之海拔而懼;頂嚴寒、逆風雪,不為禁區(qū)之缺氧而畏。搬遷點促進度之快慢,農(nóng)田間察作物之枯蕤,帳篷內(nèi)話收入之多少,無人區(qū)看牛羊之瘦肥。此舉也,上肯為務(wù)實之舉,下贊曰親民之類。雖有鼓勵恭維之嫌,但無夸大忽悠之偽。于是乎,民情以走訪而曉,問題自調(diào)研而解,作風從下鄉(xiāng)而變,民心因信任而隨。
且夫研之初必冗,諫之多須精①。入一村則知一村之情,訪百家則聞百家之聲。何以成策,何以致用,刪繁求簡,存異求同。然則繁簡者,適時而變,因事而定也。于是條分縷析,苦思冥想于四時;歸納凝練,伏案捉筆乎三更。成文之后,仍需倡民主而討論,復(fù)醞釀而修正。眼為此而昏花,腰因此而勞損,鬢自此而斑白,紋從此而倍增。雖煩苦于身心,但受益乎終生。
況余本就草根一名,豈作欺世過客?下鄉(xiāng)調(diào)研之于吾,若鳥投叢林,魚入江河。不為奔波而煩,境放曠于世故之外;不以體劬而苦,情徜徉乎山水之阿。心中有愛,處處景色。日出天映雪,云漫卷沐野,霞飛紅鴉啼,月放燦星爍。移步換景,勾魂攝魄。羊遍布于袤原,獸飛馳于曠野,雪連軒于崇嶺,日鋪金于長河②。偶有機緣,可觀天作。雨雪同降于一地,雙虹飛架于兩山,落雪厚達于三尺,萬鳥齊翔于四措③。于是憊隨風而去,愁伴水而遠,心騰云而飛,情與日而熱。
嗟乎,斯地俗奇而情濃,風殊而民淳。余入鄉(xiāng)而隨俗,情到而心近。進戶入村,力求合群;獻哈達以示心誠,喝央子④盡表情甚。喜與民樂,常赴婚喪嫁娶之場所,盡享林卡節(jié)慶之歡欣;頻為貴賓,慣看賽馬射箭之怡心,情醉鍋莊牧歌之銷魂⑤。遇年節(jié),能嘗酥茶之鮮,暢飲青酒之純;逢宰殺,可感習俗之古,可食抓肉之嫩。于是乎,威不高有民之擁,能不及有民之襯。人羨余之績,余感民之恩。
半畝閑田忙半生(代后記)
半畝閑田忙半生,半生忙碌半畝田。
回望我之半生,可以用無數(shù)個半字來概括半農(nóng)半公半生忙,半城半鄉(xiāng)半遠方,半文半武半修行,半得半失半稱心。
這個半,不是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的人為把控,而是有一半天意有一半我的順其自然。它是人生哪能多如意的生活態(tài)度、心理狀態(tài),也是萬事但求半稱心的人生智慧、處世哲學。這便是我的半部人生、半世閱歷、半生體會。
我所尊崇的人生觀,就是這種花未全開、人生忌滿的古人之訓,就是這種不偏不倚、折中調(diào)和的中庸之道。
在逝去的上半輩子或多半輩子時間里,我始終不離這個半字。居住求半山半水半田園,飲食圖半葷半素半保健,穿衣講半新半舊半舒坦,交友為半親半疏半隨緣。因此我:立足半生半梳理,方知半程半荒廢。剩余半生半思忖,半干工作半從文。
如果說全是一種完美,那么半就是一種境界。書名定為《半畝閑田》,就是因為自己的這個半字狀態(tài)。這個狀態(tài)是隨著年齡的不斷變老而形成的。這一狀態(tài),并不是殘缺遺憾、玩世消極和委曲求全,而是一種適度放棄、自我反省和淡定從容。
人生幾十年,酸甜苦辣咸,什么滋味大概都得嘗嘗。在每個人的百味人生中,都有走不完的路,都有過不去的坎。對我而言,走不完了就停下來歇一歇,過不去了就掉轉(zhuǎn)頭看一看。因此,我不往太高的目標夠,不為無益的世故累,只顧在自己的半畝田里尋樂趣。
經(jīng)營這半畝閑田,看起來有點效古人歸隱之嫌,實則無半毛關(guān)系。不管是真退真隱的莊子、陶潛等先賢,還是半官半隱的王維、李白等圣人,那都是心系家國的大情懷,千年不遇的大才子,不是我一個平庸之輩想學就能學的。我一直以為,寫得不好是人的事,和環(huán)境方法無關(guān)。我就是深山老林里鉆一輩子,也一定寫不出他們那樣的文章。所以,我不論寫得歪好,都不會歸隱的,因為干工作并不影響我搞寫作,寫不好也不能賴給環(huán)境。
雖然,我的半畝田里盡是些雞毛蒜皮的閑言淡語,但她也是我生活的另一半。在我的潛意識里,農(nóng)民在集體種莊稼時,不忘給自己開墾一塊自留地,種植白菜、蘿卜、芹菜、茄子、黃瓜,以此去豐富餐桌、改善生活。官人在處理公務(wù)之余,也都不忘閑暇時安撫一下自己的靈魂,書法、繪畫、攝影、文章、音樂、體育等等,唐詩、宋詞大都是當時官人的賦閑產(chǎn)物。為此,在已經(jīng)過去的半輩子或多半輩子時間里,我便用一半時間干正事種好責任田,用一半時間干閑事經(jīng)營自留地。
經(jīng)營這塊自留地,不代表我不好好管理責任田。她影響的是我的一半休息時間、一半接待應(yīng)酬。在這兩個一半余出來的時間里,我把一半給了讀書,一半給了記錄。在這些記錄中,又有一半是工作隨筆、下鄉(xiāng)見聞,一半是鄉(xiāng)愁記憶、人生感悟。我沒有系統(tǒng)謀劃,也沒有認真推敲,記起什么就寫,看到什么就記,不要求什么能寫好,只考慮什么感興趣,從而就形成了這些人和事、情與景。
半畝田雖少,經(jīng)營起來并不輕松。我把她稱為閑田,并不是為了在這里躲安然、圖清閑,反而讓自己變得更充實、更忙碌,且忙得不厭其煩、愜意超然。在這有一半忙碌有一半閑的自留地里,我可以洗去沾滿全身的浮躁和煩惱,忘掉泥沙俱下的艱辛與困惑,去尋求一個安放靈魂的去處。
既然是閑田,就適宜于閑時細讀慢看。因為我寫得散、寫得亂、寫得慢,希望看此書的讀者朋友們,有一時半會兒的閑工夫,留一半時間品茶水,留一半閑心翻閱她。翻她時,你可以一章一節(jié)順著看,也可以挑著揀著選擇看,甚至可以隨心所欲翻出一頁一段看,她都不會影響你的閱讀效果。但是一定要閑、要靜、要細、要慢,因為她半夢半醒半想象,半真半假半夸張,且夢中有醒時的實,實中有假設(shè)的虛,需要你細嚼慢咽。
書中寫的那些兒時回憶和調(diào)侃片段,說回憶也有回憶,說寫實也算寫實,但我還是進行了虛構(gòu)。于是,從來沒有的事發(fā)生了,壓根沒有的人出現(xiàn)了。這是我為了把事朝熱鬧湊,把人往神秘寫,目的就是為了讓讀者讀著有趣。說這些話的用意,就是讓大家不要對號入座,我寫的張三非張三,我寫的李四非李四,包括我寫的我也不一定就是我,誰要說我諷刺了誰,抬高了誰,打死我也不認賬!
這便是我這個半吊子作家的《半畝閑田》代后記,請方家賜教,請讀者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