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是來自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的心血管內科、呼吸內科、消化內科、血液病科、腎臟病科、感染性疾病科、風濕免疫科、內分泌科、神經科、兒科和麻醉科的線臨床醫(yī)師。而且他們都是中青年醫(yī)生,本書凝集了他們極大的寫作熱情和臨床實踐經歷,并積聚了我院老一輩醫(yī)學專家豐富的臨床經驗。本書的寫作由系統(tǒng)性疾病相關專業(yè)的醫(yī)生完成,使本書對系統(tǒng)性疾病的介紹更加規(guī)范化和系統(tǒng)化,包括系統(tǒng)性疾病的國內、國際診斷標準,臨床表現(xiàn),鑒別診斷和處理原則以及具體治療方案。改變了初始安排心血管?漆t(yī)生來寫系統(tǒng)性疾病心臟病的想法,本書的寫作質量大大提高。此外,我們要求作者一定要有我院有關系統(tǒng)性疾病心臟病的臨床資料,以增加本書的可讀性。
本書共分十五章,主要內容包括神經系統(tǒng)疾病與心臟,內分泌疾病與心臟,代謝性疾病與心臟,免疫系統(tǒng)疾病與心臟,馬方綜合征與心臟,妊娠與心血管疾病,腎臟病與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tǒng)疾病與心臟,感染性疾病與心臟,麻醉與心血管等。 本書適合于內科、兒科、內分泌科、神經科等內科醫(yī)師和麻醉科醫(yī)師閱讀,特別對心血管專業(yè)醫(yī)師掌握心血管病的繼發(fā)性病因有很大幫助。更適合內科醫(yī)師在遇到心血管病時作為診斷、鑒別診斷的參考書,并為制定治療方案,判斷疾病的預后提供參考。
章 神經系統(tǒng)疾病與心臟
節(jié) Friedreich共濟失調
第二節(jié) 線粒體病
第三節(jié) 進行性肌營養(yǎng)不良
第四節(jié) 強直性肌營養(yǎng)不良
第五節(jié) 其他類型的進行性肌營養(yǎng)不良
第六節(jié) 糖原貯積病
第七節(jié) 伴心血管病變的其他神經系統(tǒng)疾病
第二章 內分泌疾病與心臟
節(jié) 甲狀腺功能亢進癥
第二節(jié) 甲狀腺功能減退癥
第三節(jié) 胺碘酮相關性甲狀腺病變
第四節(jié) 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
第五節(jié) 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癥
第六節(jié) 皮質醇增多癥
第七節(jié) 原發(fā)性醛固酮增多癥
第八節(jié) 嗜鉻細胞瘤
第九節(jié) 肢端肥大癥
第三章 代謝性疾病與心臟
節(jié) 糖尿病
第二節(jié) 高尿酸血癥
第三節(jié)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
第四節(jié) 肥胖癥
第四章 Fabry病與心臟
第五章 免疫系統(tǒng)疾病與心臟
節(jié) 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
第二節(jié) 干燥綜合征
第三節(jié) 貝赫切特(白塞)病
第四節(jié) 大動脈炎
第五節(jié) 結節(jié)性多動脈炎
第六節(jié) 變應性肉芽腫性血管炎和韋格納肉芽腫
第七節(jié) 類風濕關節(jié)炎
第八節(jié) Reiter綜合征
第九節(jié) 抗磷脂綜合征
第十節(jié) 皮肌炎
第十一節(jié) 血清陰性脊柱關節(jié)病
第十二節(jié) 硬皮病
第六章 馬方綜合征與心臟
第七章 血液病與心臟
節(jié) 貧血
第二節(jié) 溶血性疾病
第三節(jié) 高嗜酸性粒細胞綜合征
第四節(jié) 淀粉樣變性
第五節(jié) 血色病
第六節(jié) 血黏滯度增加相關的疾病
第七節(jié) 血液腫瘤的心臟表現(xiàn)
第八節(jié) 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對心臟的影響
第九節(jié) 心血管藥物引起的血液學異常
第十節(jié) 心腔內血栓形成
第八章 心臟腫瘤
節(jié) 心臟腫瘤概述
第二節(jié) 具有肌細胞分化的心臟良性腫瘤
第三節(jié) 心臟的惡性腫瘤
第四節(jié) 心包腫瘤
第五節(jié) 心臟嗜鉻細胞瘤
第九章 妊娠與心血管疾病
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心臟病患者的妊娠
第三節(jié) 妊娠合并慢性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第十章 腎臟病與心血管疾病
節(jié) 慢性腎臟病與心血管疾病
第二節(jié) 腎臟替代治療患者的心血管損害
第十一章 消化系統(tǒng)疾病與心臟
節(jié) 急性胰腺炎
第二節(jié) 肝硬化
第十二章 呼吸系統(tǒng)疾病與心臟
節(jié) 肺動脈高壓
第二節(jié) 肺血栓栓塞癥
第三節(jié) 肺血管炎
第四節(jié)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
第五節(jié) COPD和慢性肺源性心臟病
第十三章 感染性疾病與心臟
節(jié) 川崎病
第二節(jié) 艾滋病
第十四章 麻醉與心血管
節(jié) 麻醉前評估
第二節(jié) 麻醉藥物及方式的選擇
第三節(jié) 心血管相關疾病的麻醉處理
第十五章 非動脈粥樣硬化所致的心肌梗死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