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紀之后的中國與朝鮮王朝(1392-1910)的關系,已經(jīng)不能簡單地用“況我累世篤忠貞,豈但輸珍與獻寶”那種頂禮膜拜式的朝貢關系來描述,作為“番邦”的朝鮮對“上國”明朝的認識停留在了烏托邦武的想象當中:此時的大明王朝與夢想中的中華帝國之間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并不對等的影像。
古代中朝關系研究者或多或少會從“天下主義”與“中國中心主義”的路徑出發(fā),大致形成如下三種代表性的觀點:其一,東亞的形成有其自身的內在理路,東亞近代化的原因并不全然在于過去學者所說的“沖擊與回應”或“歐洲中心論”,而在于17世紀中期因為有了朝貢體系內部催生的自我消化與認同迷失,使得東亞傳統(tǒng)的國際關系名存實亡。其二,以朝鮮的認知及域外史料為鏡鑒,重新認識中國、定義中國,認為因明清易代而導致中國政治權力的轉移,從“朝天”到“燕行”帶來了藩國認同觀的改變。其三,從以朱子《家禮》朝鮮化為象征的儒教文明域外實踐的角度出發(fā)探討中朝關系,認為中國文化在朝鮮適應、生長及其對朝鮮政制構建的影響,是自稱“禮義之邦”的朝鮮自我認同的關鍵。
朝鮮王朝開國后,改變了高麗時期佛教教義控制世俗政權的局面,開始由貴族社會向平民社會轉變,構建以《家禮》為代表的儒教體系并使其國法化,其本質是“彬彬乎擬唐宋之制”。朝鮮在14至16世紀,是禮制政典化、法規(guī)化、“治由道同,政由俗革”的時期,同時也是借《家禮》《經(jīng)國大典》等典籍完善兩班社會政治制度和政府體系的時期。從宗藩關系角度來講,運用中國禮學體系來重構藩國王朝秩序,是延續(xù)中國“經(jīng)典治國”這一傳統(tǒng)經(jīng)驗的域外實踐;但從另一個角度講,朝鮮建國對唐宋禮制國家化的運用以及朝鮮儒學的自我繁榮,本身又是建構其自身文化及政治認同的過程,即體現(xiàn)文化與政治自我張力的時期。
16世紀之后的中國與朝鮮王朝(1392-1910)的關系,已經(jīng)不能簡單地用“況我累世篤忠貞,豈但輸珍與獻寶”那種頂禮膜拜式的朝貢關系來描述,作為“番邦”的朝鮮對“上國”明朝的認識停留在了烏托邦武的想象當中:此時的大明王朝與夢想中的中華帝國之間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并不對等的影像。
古代中朝關系研究者或多或少會從“天下主義”與“中國中心主義”的路徑出發(fā),大致形成如下三種代表性的觀點:其一,東亞的形成有其自身的內在理路,東亞近代化的原因并不全然在于過去學者所說的“沖擊與回應”或“歐洲中心論”,而在于17世紀中期因為有了朝貢體系內部催生的自我消化與認同迷失,使得東亞傳統(tǒng)的國際關系名存實亡。其二,以朝鮮的認知及域外史料為鏡鑒,重新認識中國、定義中國,認為因明清易代而導致中國政治權力的轉移,從“朝天”到“燕行”帶來了藩國認同觀的改變。其三,從以朱子《家禮》朝鮮化為象征的儒教文明域外實踐的角度出發(fā)探討中朝關系,認為中國文化在朝鮮適應、生長及其對朝鮮政制構建的影響,是自稱“禮義之邦”的朝鮮自我認同的關鍵。
上述觀點無一例外都在趨近一個共識:朝鮮對華態(tài)度是遵明排清,即將明清易代視為對華外交態(tài)度的轉折點。但需要討論的是,朝鮮對明帝國果真是全面認同嗎?
朝鮮王朝開國后,改變了高麗時期佛教教義控制世俗政權的局面,開始由貴族社會向平民社會轉變,構建以《家禮》為代表的儒教體系并使其國法化,其本質是“彬彬乎擬唐宋之制”。朝鮮在14至16世紀,是禮制政典化、法規(guī)化、“治由道同,政由俗革”的時期,同時也是借《家禮》《經(jīng)國大典》等典籍完善兩班社會政治制度和政府體系的時期。從宗藩關系角度來講,運用中國禮學體系來重構藩國王朝秩序,是延續(xù)中國“經(jīng)典治國”這一傳統(tǒng)經(jīng)驗的域外實踐;但從另一個角度講,朝鮮建國對唐宋禮制國家化的運用以及朝鮮儒學的自我繁榮,本身又是建構其自身文化及政治認同的過程,即體現(xiàn)文化與政治自我張力的時期。
彭衛(wèi)民,男,1987年生,湖南雙峰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云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shù)民族研究中心博士后,長江師范學院重慶民族研究院副教授,法學博士。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一等資助)、重慶市社科規(guī)劃項目等六項,獨著有《禮法與天理:朱熹(家禮)思想研究》《和刻本家禮校注》等書六部。以獨立作者身份在《人文雜志》《國際漢學》等CSSCI來源期刊發(fā)表論文三十余篇,其中十篇論文為《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哲學年鑒》全文轉載。研究成果獲“第七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獎”、重慶市第九次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
前言
緒論
第一章 中朝關系史料中的文化認同失落感
第一節(jié) 明亡而清替,朝鮮抉擇兩難
第二節(jié) 大中華失禮,小中華求諸己
第三節(jié) “清夷”攘中國,“東夷”朝而不宗
第二章 朝鮮使節(jié)中國行記中的華夷觀
第一節(jié) 晚明華制失正統(tǒng),朝鮮儼然禮義國
第二節(jié) 王綱墜而蠻貊起,中華認同感淪喪
第三節(jié) 鳩占鵲巢腥穢熏,悲情痛嘆季文蘭
第三章 文化認同中的《家禮》東遷進路
第一節(jié) 《家禮》與東亞文化共同體
第二節(jié) 朝鮮禮學的范式沿革與聲教異變
第三節(jié) “禮義之邦”與“蠻貊之邦”易位
第四章 政治認同中的《家禮》國法化與士庶化
第一節(jié) “家國禮法”關系的演進
第二節(jié) 建構朝鮮前期國法體系的家禮
第三節(jié) 從禮訟看朝鮮中期國法與家禮的分離
第四節(jié) 朝鮮后期法典的修訂與士禮的多元性
第五章 朝鮮王朝通制與典章對《家禮》的繼受
第一節(jié) 《經(jīng)國大典》
第二節(jié) 《國朝五禮儀》
第三節(jié) 《國朝喪禮補編》
第六章 《韓國禮學叢書》所見朝鮮王朝禮書
第一節(jié) 朝鮮禮學宗派與“家禮”漢籍
第二節(jié) 《韓國禮學叢書》在域外漢籍整理中的價值
第三節(jié) 《韓國禮學叢書》補遺要點
第四節(jié) 《韓國禮學叢書》補遺一覽表
結語
征引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