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現代性與中國早期電影的多維透視》是一本研究1905-1937年間的國產電影的專著。作者認為,國產電影的本土制作發(fā)軔于1905年,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歷史危機,“救亡”主題壓倒了“啟蒙”主題,而1905-1937年的早期電影代表著中國民族電影成長與記憶的搖籃時期和初始階段,構建了本土民族電影的初始形態(tài),奠定了民族電影初始的產業(yè)基礎、敘事方式、審美趣味和藝術傳統(tǒng)。作者選擇中國早期電影目前的一些重要的具有現代意義的影片、影人、影評、影事及理論觀點,運用啟蒙現代性理論和文化研究的視角,對早期電影的意義表達展開“多點”“多棱”透視,挖掘早期電影作品及理論中所蘊含的貼近現代性價值的觀念和意義,還原早期電影被歷史遮蔽的真實、多元而豐富的歷史形態(tài)。
徐紅為電影學博士,黨員,上海政法學院上海紀錄片學院副教授。現主要從事電影理論、中國電影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曾在各級各類影視藝術類期刊上發(fā)表學術論文50多篇,其中CSSCI期刊論文近20篇,曾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國家教育部人文社會研究、國家廣電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多個。
緒論
第一章 中國早期電影的現代性思辨
第一節(jié) 追尋本土早期電影現代性的緣起及意義
第二節(jié) 理解中國早期電影的現代性及其“多義呈現”
第二章 本土早期電影與現代民族國家的想象與理論建構
第一節(jié) 追求權力話語的合法性——論20世紀30年代電影理論與批評中的民族主義話語
第二節(jié) 民族主義,國家主義,抑或世界主義?——論《電影月刊》的民族主義電影話語的理論建構
第三節(jié) 論侯曜的《偽君子》對現代政治的想象
第三章 在銀幕上“映演”“她們”——論本土早期電影的女性形象與現代性別意識的浮現
第一節(jié) 空間與意義:本土早期銀幕上的女性形象類型簡析
第二節(jié) 從現代設計、啟蒙救贖到心靈放逐——論侯曜早期女性題材電影創(chuàng)作的心路歷程與精神意識
第三節(jié) “新女性”在批評論戰(zhàn)和行業(yè)糾紛中“前行”——兼評30年代進步電影的女性話語
第四章 “通俗現代性”與中國早期電影的類型探索——以神怪片、偵探片等為例
第一節(jié) “奇觀敘事”與早期電影的“通俗現代性”——論《盤絲洞》(1927)的重映
第二節(jié) 本土早期偵探片的類型探索與意識批評
第五章 “改譯”現代性與本土早期銀幕上的西方文學——以莎劇影片《女律師》《一剪梅》等為例
第一節(jié) “無人獨白”的光影流痕——論莎劇在西方早期銀幕上的呈現
第二節(jié) 從莎劇到銀幕:《女律師》的跨文化書寫
第三節(jié) 論“差異置換”與《一剪梅》的文本分析和“意識檢視”
第四節(jié) 從“翻譯”“改譯”“重組”到“文化歸化”——中國早期銀幕改編理論探析
結語
參考書目
圖片目錄及來源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