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劉慶邦
我曾寫過一篇談持續(xù)寫作的文章,大意是說,我們這一代作家,趕上了一個和平穩(wěn)定的時代,有條件把寫作生涯持續(xù)得時間長一些。那么,怎樣才能做到不中斷寫作呢?我記得我談了五點。其中最重要的一點,也是放在第一位的觀點,是要始終以學習的態(tài)度對待寫作。寫作的過程,就是不斷學習的過程,寫作一輩子,就得學習一輩子。我說的學習的態(tài)度,包括向生活學習,向書本學習,向同行學習,也向年輕的作家學習。有的上歲數(shù)的作家,大概是出于自尊,不大愿意承認自己向年輕作家學習。對于年輕作家的作品,他們在背地里也看,也學習,但在公開場合一說起來,往往說,嘿,小字輩兒!我的歲數(shù)也不小了,已接近古稀,但我愿意承認,我一直在向一代又一代年輕的作家們學習。長江后浪推前浪,這不僅是水的規(guī)律,也是鐵的規(guī)律。不管前浪涌得有多大,掀得有多高,終究還是要被后浪所代替。而年輕的“后浪”們總是更有朝氣,也更有銳氣,加之他們大都受過良好的正規(guī)教育,學養(yǎng)比較好,思想比較開放,的確值得我們學習。這次集中閱讀李云雷小說集里的作品,對我來說就是一個學習的機會。通過閱讀云雷的小說,我不僅得到了美好的藝術(shù)享受,還喚醒了不少沉睡的記憶,激發(fā)起不少寫作的念頭。這期間,因我在清明節(jié)前回了一趟老家,返京后需要進行兩周的抗新冠肺炎疫情自我隔離。那么好吧,寫作之余,我正好可以讀云雷的小說。在北京懷柔翰高文創(chuàng)園我的創(chuàng)作室里,窗外桃花開了海棠開,丁香開了牡丹開,我每天沉浸在云雷的小說里,讀得有些忘我,并似乎從中獲得了抗擊疫情的精神力量。
在集中閱讀李云雷的小說之前,我還是有一些疑問的。我知道,云雷是一位青年文學評論家,在文學評論方面已經(jīng)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績,得到了業(yè)界的廣泛認可。而寫評論和寫小說是兩碼事,可以說是兩個腦子分別值班,在進行不同的思維。評論是理性的,主要是邏輯思維,需要大量的理論資源給予支持。小說是由感而發(fā),主要是形象思維,不懂多少文學理論也能寫。作為一個寫小說的作者,我對文學評論家甚是佩服,那么多抽象的、虛得像風一樣的東西,他們竟能抓得住,一寫就黑壓壓的一片,一套又一套,讓人一眼望不到邊。讓我寫點兒類似評論性的文章,我總是很撓頭,不知從哪里下手。有時不得不寫點兒創(chuàng)作談之類的文字,我總是寫得很費勁,不是捉了襟,就是見了肘,局促得不像樣子。我想,讓評論家寫小說,他們是不是也有些犯難呢?評論家閱讀量大,目光挑剔,他們太知道什么是好小說了,也太知道什么是一般化的小說了,一旦動手寫小說,他們當然是按好小說的標準寫,差不多要寫出一個樣板來。評論家的優(yōu)勢在于理性,他們會不會發(fā)揮優(yōu)勢,把小說寫得深奧一些呢?受西方文學潮流的影響,我國的一些小說創(chuàng)作的確出現(xiàn)過理性大于感性、形式大于內(nèi)容的情況,以玩花活兒、弄玄虛為自得,為先鋒,把讀者蒙得夠嗆。然而,小說是很調(diào)皮的,每篇小說都有自己的個性,不是那么好伺候。你懂得了小說的理論,并不一定就能把小說寫好。作為一位在文學理論上頗有造詣的青年評論家,李云雷的小說寫得如何呢?他是不是也比較重視理性?他的小說是不是也很難懂呢?及至讀了云雷的一篇又一篇小說,我的感覺是欣然上面加欣喜,欣喜上面加欣賞,欣賞上面再加欣慰,可謂一“欣”到底。云雷的小說都是從自我出發(fā),寫的都是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所感受到的東西。春天里的遍地野花,夏天里的滾滾麥浪,秋天里的瓜果飄香,冬天里的大雪茫茫,云雷以一個騎著自行車在田野里穿行的少年的目光,為我們一一呈現(xiàn)。這部小說集的內(nèi)容是連貫的,也是貫通的,同樣是以一個農(nóng)村少年為主體、為視角,描繪了眾多呼之欲出的鄉(xiāng)村人物形象。那些人物形象當中有少年的父親、母親、伯父、舅舅、姐姐等至親,還有村里的大娘、嬸子、堂哥、堂嫂和兒時的小伙伴等等。云雷非常忠實于自己的所記所感,忠實得甚至有些平實,讓人想到散文,想到傳統(tǒng)。正是這樣的寫法,使我讀來感到親切、貼心、饒有興味。云雷的寫作態(tài)度是誠摯的,他似乎忘記了自己作為評論家的身份,或是有意把評論的事放到腦后,覺得有感情要抒發(fā),有心里話想跟朋友們說,就真誠地、輕輕地寫起了小說。他的小說一點兒都不擺譜,一點兒都不假裝,通過小說袒露的是一個作家厚道的天性。
判斷好小說的標準有多種,除了看小說能不能引起讀者的共情、共振、共鳴外,還有一個標準,就是看小說是不是一篇激發(fā)之物。記得我以前說過,好的小說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它不止于故事,不止于欣賞,不是讀完就完了,它還是一種誘發(fā)之物,或者說是激發(fā)之物。它是激發(fā)記憶的記憶,激發(fā)想象的想象,激發(fā)語言的語言。我們手上正看著某一篇小說,看著看著,不知不覺間有些發(fā)愣,有些走神兒,那很可能就是受到了小說文本的激發(fā),思緒放飛到自己的記憶中去了。讀李云雷的小說就是這樣,捧讀之間,有好幾篇對我的記憶有所激發(fā),使我回想起自己的往事。比如讀云雷所寫的中學時代的校園生活,我就想起了我自己的校園生活。我考上鎮(zhèn)里的中學是在20世紀的60年代中期,因三年大饑荒剛過去不久,同學們都窮酸得很。有的同學連褲腰帶都扎不起,只能用花花綠綠的布條代替。學校要求我們開始刷牙,我們買了最便宜的牙刷,卻買不起牙膏,只能蘸點兒鹽末子刷牙。比如讀云雷所寫的上大學時請假回老家?guī)椭改父铥,我想起有一年麥收時,為了躲避收麥的繁重勞動,我要求在學校值班,結(jié)果空空蕩蕩的校園里只剩下我一個人,讓我覺得十分落寞和無趣,還有一些內(nèi)疚。再比如,看云雷寫的去姐姐家走親戚的故事,我想起小時候多次去姑姑家走親戚的經(jīng)歷,有些經(jīng)歷讓人難忘,完全可以寫成小說。說不定在云雷小說的激發(fā)下,我真的能從少年時代的記憶里發(fā)掘素材,寫出一些小說來。從這個意義上說,得謝謝云雷!
學無止境,寫無止境,云雷還會繼續(xù)寫下去。云雷的小說,如果光點的選擇再集中一些,敘述再心靈化一些,細節(jié)寫得更微妙一些,語言也更個性化一些,會更好。
2020年4月22日至25日
于北京和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