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目前為止唯一全面反映《絲路花雨》舞劇創(chuàng)作全過程的專著。作者從點燃《絲路花雨》創(chuàng)作火花寫起, 描繪了《絲路花雨》誕生的時代背景和地域環(huán)境, 闡釋了絲綢之路、敦煌石窟與《絲路花雨》的內在精神聯系, 記錄了甘肅省歌舞團解放思想、百折不撓, 以集體智慧迎來柳暗花明、成就經典之作的艱苦歷程, 揭示了默默躬耕敦煌藝術的守護神、堅定開明的文藝界領導和執(zhí)著的藝術家共同為《絲路花雨》誕生做出的奉獻。
舞劇《絲路花雨》在中國當代舞蹈,舉足輕重!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文藝界是在一片凋零中走上重建之路的,黨中央提出“思想解放”,這對于當時文藝界不啻是一聲嘹亮的沖鋒號。在舞蹈界,伴著這聲沖鋒號騰身而起沖在前沿的,就是這部名為《絲路花雨》的舞劇。
一晃,《絲路花雨》演了四十多個年頭了,而這一本《絲路花雨:誕生》的專著,又把我們拉回到了四十年前的那一幕。
作為一部思想性、藝術性俱佳的舞劇作品,《絲路花雨》當年在中國的西部省份甘肅橫空出世,是出人意料的。當代舞劇這種藝術形式,在1949年之后的中國舞壇上開始了它的實踐。經過30年的長足發(fā)展,舞劇在業(yè)界和社會上形成了巨大的感召力,結出了《寶蓮燈》《小刀會》《五朵紅云》這類昂揚著社會主義精神的優(yōu)秀舞劇果實,后來,世人又在《紅色娘子軍》和《白毛女》兩部中國芭蕾舞劇中再次見識到中國舞人的智慧和心血。但是,《寶蓮燈》《小刀會》《紅色娘子軍》《白毛女》這幾部舞劇作品,它們的生產地不是北京就是上海,這也反映了當時舞劇創(chuàng)作的一個力量核心——北京和上!獦嫵闪酥袊鑴(chuàng)作的“雙城記”。雖然各地均有各種優(yōu)秀舞劇作品問世,但仍不能否認在中國舞劇創(chuàng)作上的地區(qū)性差異。而在改革開放初期,甘肅出現了一部《絲路花雨》,這部舞劇給全國舞蹈界、文藝界帶來了巨大的震撼。這令業(yè)界始料未及。
我所奉職的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有位已故的老專家叫董錫玖,也曾是創(chuàng)所時主持工作的副所長,她早年曾任歐陽予倩的秘書,對中國舞蹈史的研究情有獨鐘。20世紀70年代初期,她曾率團參訪敦煌莫高窟,我們所的老專家吳曼英老師還借此推出了她的敦煌舞姿線描作品集,可謂成果不俗。董所長當年大力支持敦煌舞蹈的研究和創(chuàng)作,這對《絲路花雨》的構想和也有著直接的啟發(fā)和推動。作為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的后輩,我也為先輩們的明哲善思而感佩。
今天,當我們回顧這段歷史時,有個問題不時地縈繞腦際:是什么讓這么一部舞劇大作出現在當時并不是舞劇創(chuàng)作核心地的甘肅?
從這本《絲路花雨:誕生》的著作中,我們可以很好地了解這部作品問世的前前后后。作者陳曉斌梳理了大量材料,為我們還原了一段真實的歷史,讓《絲路花雨》的問世過程歷歷在目。我很感動作者的材料整理,其查閱資料的廣度和梳理的深度,讓我們獲得了一種現場感。書中故事生動有趣,層層,讓人愛不釋手,相關知識之豐富,具體事項之齊備,可謂《絲路花雨》的“百科全書”。再者,其文字的流暢與優(yōu)美,節(jié)奏分的把握,也讓我們獲得一份閱讀的快感,不僅補全了知識上的缺憾,更得到了藝術分析上的感悟。感謝陳曉斌付出的努力和花費的心血,讓我們在“動”的藝術中,收獲到“靜”的思緒。
讓人更加驚喜的是,舞劇《絲路花雨》問世后,它竟連帶著催開了一朵新蕊——敦煌舞。那之后,敦煌舞沐浴著眾人的呵護茁壯成長,從甘肅到北京,各路人馬紛至沓來,各種衍生品不絕于目,創(chuàng)作、教學、理論上的呼應此起彼伏,讓整個生態(tài)都出現了積極的轉變,也終于奠定了敦煌舞在中國舞壇的歷史性地位,被譽為“中國古典舞的三大派之一”。顯然,這與《絲路花雨》的帶頭效應有著直接關聯。
今天,誕生于《絲路花雨》的敦煌舞,其發(fā)展勢頭方興未艾,正在以其的姿容,為中國舞壇做著積極貢獻,也為全社會人民大眾不斷增長的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綻放著不盡的光華。
緣起
走過河西
遇見敦煌
敦煌新曲
復活壁畫
呼之欲出
飛天起舞
天降花雨
走向世界
敦煌舞蹈
花雨繽紛
附錄
參考文獻
后記
1977年1月1日,甘肅省歌舞團新劇創(chuàng)作組的首批人員從省會蘭州赴敦煌。敦煌,距離蘭州1100余公里,得乘火車沿蘭新鐵路前往。1952年至1962年,蘭新鐵路建成,東起蘭州,西至烏魯木齊,全長1903公里,是當時全國的鐵路干線。
1pan>月的蘭州,草木搖落,天氣轉涼,創(chuàng)作組成員一路向西,出蘭州35公里,向北跨河口大橋(中國自己設計和施工的座黃河大橋)過黃河,再向西經永登,翻越海拔3000米的烏鞘嶺入河西走廊。
車過烏鞘嶺,天地間變得蒼茫肅穆。列車左側,祁連山綿延不絕,白雪覆蓋,寒氣森然,白色巨障直貫藍天,山腳下,時而是一簇簇黑蒼蒼的密樹林,時而是一片片黃蒼蒼的干草原,更多的是一堆堆墨蒼蒼的石頭群。列車右側,低矮的北山峰緩、連綿不絕,雖然蠟黃蒼瘦,卻像是祁連山的配角,忠心耿耿,永遠低行。祁連山像白色巨象,北山如同黃色老獅,它們之間,是一片亙古不變原原上鋪滿拳頭大的礫石,長滿一撮撮干枯的芨芨草,石頭和草一樣的顏色原上還有延綿不斷、將斷又續(xù)的黃色土墻,那是的遺存。這里就是河西走廊。列車在一片蒼茫中往前開動,長時間的行程間隙,偶爾出現人煙,出現牛羊,出現一塊塊被收割過的農田。這就是戈壁灘中的綠洲,綠洲中央,是河西走廊上的城市。
巨象與老獅,亙古不變地守護著河西走廊的文明。大漠殘陽如血,太陽下落緩慢,列車不停息,追著殘陽跑。這里空氣通透,深藍的天穹中,星星亮得很快,一顆星亮了,很快漫天的繁星都被點亮。萬古不化的祁連寒雪上,群星閃耀。新劇創(chuàng)作組的成員,大多是次去敦煌,次穿越河西走廊!懊逼陂g,莫高窟被周恩來下令關閉保護,當作景點對外開放要到兩年后的1979年。創(chuàng)作組成員看著車窗外,河西走廊的風景是他們從未欣賞過的,一如此行的終點敦煌,是他們從未發(fā)掘過的寶藏。隨著列車呼嘯聲迎面撞來的,不僅有連綿的雪山和無盡的戈壁,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