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賣點
作者與學術(shù)界一代宗師季羨林先生有近二十年的近距離接觸,掌握大量真切、感人的手資料,其筆下的人物形象,給人一種立體、充盈、多層面、非虛構(gòu)的切近感。本書透過季羨林先生的百年風雨人生之路,使讀者得以感受大師堅毅、豁達的人生品格和細膩、深沉的精神世界。
《獨坐聽風:季羨林的精神世界》,透過學術(shù)界一代宗師季羨林先生的百年風雨人生之路,使讀者得以感受大師堅毅、豁達的人生品格和細膩、深沉的精神世界。本書還精選15幅有關(guān)季羨林先生工作、生活與交游的圖片,比文字更活潑,也更具內(nèi)涵,更好地展現(xiàn)了人物多層次、多側(cè)面而又豐富生動的精神世界。
代序 魯?shù)铎`光,高山仰止
從來也沒有想過,我會寫一本季羨林先生的傳記。就是在現(xiàn)在,當我在進行了幾年的學術(shù)宮殿的徜徉與漫步,尤其是在同先生有了十幾年的近距離的接觸,不,應該說是零距離的學習后,我仍不敢相信,我會不自量力地來寫這樣一本傳記。當然,這已經(jīng)是1998年的事情了。在當時,這也是我所知道的本季羨林先生的傳記,F(xiàn)在,受出版者的委托,又重新修訂了這本傳記。
高山仰止。
讀季羨林先生的文和見季羨林先生的人,每每跳到我眼前的,就是這樣自然的四個字。以前,沒有見過季羨林,僅是聽起季羨林先生的名字,心中就油然而生一種崇敬心情,因為知道他是東方文化的學者,是一代鴻儒。后來,有了幸運的機會,能夠和季先生近距離接觸,又有幸成為季羨林先生的晚輩朋友,這種崇敬之情更是有增無減。當然,那時并沒有產(chǎn)生過要敘寫季先生傳記的想法,因為我知道,雖和季先生同為山東人,先生卻是魯?shù)铎`光,高不可攀。而實際與季先生接近起來,他又是那樣的溫良厚樸,平易。
季先生的感人的形象次深深印在我的腦海里的,是20世紀90年代初期屆國家圖書獎評獎的時候。季先生是文學組的負責人,我是工作人員,為評委們服務。那一年的工作很緊張,評委們只能將就著在小飯店里吃飯。吃飯的時候,只見季先生在擁擠的座位里舉手向我請示,我忙問什么事情,季先生微笑著說:可不可以喝一杯啤酒?我們所有的人都被先生的幽默和純樸給逗笑了。那一年,季先生已是82歲的高齡了,但他給我們的印象卻是那樣的健康、幽默、平易近人,幾天的緊張工作下來,他已成為我們?nèi)w工作人員的老朋友。他自己也常說,非常愿意和我們年輕人交朋友。而我們這些工作人員,見到季先生如此平易近人,和藹可親,便一有空就往季先生的屋子里鉆,與先生聊天、照相,沒完沒了,其樂融融。沒有幾天,先生就把我們工作人員的名字都記熟了,還知道了我們每一個人的愛好和特點。當先生得知我在工作之余還堅持寫作時,就要我送他一本自己寫的書,并鼓勵我好再讀一個博士。我當然不好意思把自己的雕蟲小技拿去打擾先生。但事隔兩年,到第二屆圖書獎評獎時,季先生見了我,句話就是問我要那本小書。此時,季先生已成了我們的大朋友,我們有什么話甚至各個學科的疑難問題,都愿意找季先生解答。經(jīng)常的場景是這樣的,我們在季先生的房間里盤腿坐在地上,而季先生笑瞇瞇地坐在床上,我們就像是季先生的弟子一樣圍坐在那里,聽先生給我們講一些名人逸事。雖然先生年長我們許多,是我們的祖父輩,但我們卻絲毫沒有感覺到歲月的隔閡,先生的思維方式非常年輕和活躍。季先生對我們工作人員也熟稔如一家人,經(jīng)常會問我們:怎么沒有見到小Y呢?
后來,是在寫先生的傳記的時候,我才了解到,先生與我們一起工作和交往的這幾年,正是他的個人生活為痛苦的幾年。他先后失去了自己親愛的女兒和老伴,但我們卻絲毫沒有感覺到先生精神上的沉郁和悲觀,他熱情地參加所有的社會工作,健朗地與年輕人交往。他繼續(xù)在學術(shù)的田野里耕耘,同時也寫出了充滿深情的懷念親人的文章。他是把悲傷留給了自己,在深夜里獨自咀嚼。當知道這些事情的時候,再回頭看那個時候的季羨林先生,便更覺得先生如同超人,既具有強大的抑制力,又情感深沉、慈悲為懷。
先生的知識是淵博的,學問是深厚的,與先生在一起工作的日子,是我們精神生活為豐富的日子。面對全國幾年來出版的精美的圖書,我們經(jīng)常圍坐在先生的身邊,聽他給我們解答各種疑問。從美術(shù)、歷史,到考古、文學,季先生就像一部百科全書一樣,總能使我們的各種疑問和難點一一得到解答。我們從中得到的教益,尤其是一些珍貴的史料性的佳話,茹古涵今,都是在書本上所不能得到的。而同時,與先生在一起的日子,也是我們在心情上放松的日子。在先生面前,我們就像又回到了學生時代,我們面前總有一個耐心的老師為我們親切地解答各種疑難問題,而且,這位老師又是那樣的慈祥、善良和幽默。
后來,應家鄉(xiāng)一家出版社的邀請,約我寫一本季羨林先生的傳記。憑著一股熱情和對季先生的崇敬心情,我不假思索地應承下來。但當我稍微瀏覽了先生的學術(shù)宮殿后,我有點想退卻了。高山仰止,這是我的感嘆。我認為,我只能在這座巨大的學術(shù)宮殿門前流連忘返敬而仰之,卻沒有走進去的勇氣和能力。我去見先生,對他說,是不是我沒有能力來完成這樣一個重要的任務。先生卻笑了。他平和地對我說,你是作家,作家寫傳記不是從學術(shù)的角度。先生只一句話,便給了我莫大的勇氣。是的,我想,寫先生的傳記,無論如何我是沒有資格和能力的。因為我不具備寫先生的學術(shù)基礎和能力。但先生的人格魅力卻是應該寫出來的。他所代表的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風貌是值得我們年輕一代永遠學習和敬仰的。就先生的學術(shù)成就來說,是我?guī)咨鷰资酪矡o法企及的,但先生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卻可以使我獲取許多人生的要義。換一句話說,雖然我面前的這座學術(shù)宮殿使不才如我輩嘆為觀止,但我可以把徜徉其間的體會和心得,用筆墨描摹出來,這對我是一種精神鼓勵,也是我對先生崇敬之心的一種表達。
只有這樣想,我才有勇氣堅持寫下來,才有勇氣去做完一件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傳記雖然寫完了,但離把先生的宏偉業(yè)績、雍容大雅記錄下來還差很遠很遠。自然,在寫作當中,我自己也經(jīng)歷了一個精神淬煉的過程。先生那種對事業(yè)的一絲不茍,對人生風雨的淡然若定,對國事家事的厚樸、豁達,都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我的精神世界。尤其是在寫作中途,我因電腦操作失誤丟失了一章,心中很沮喪。先生得知后,對我說:不要著急,慢慢來。在寫作時,有過一次與先生一起開會的機會。那時季先生剛剛做了眼疾手術(shù),身體十分虛弱。他應我的請求,每天早晨5點半開始接受我的采訪。因為他白天實在太忙了,先生要主持全國文學圖書的評獎,我要忙會務,我便采取了先生堅持了一生的工作方式,聞雞起舞。每天早晨我去接先生到樓下邊散步邊采訪時,先生都早已端坐在那里,桌上擺著整齊的稿紙和放大鏡,他已經(jīng)工作了兩個小時了。這種早晨隨著太陽的升起而工作的方式先生堅持了一生,就是他住進醫(yī)院進行疾病治療,他還是堅持這樣的治學習慣,這也是他一生著作等身的原因之一。這種治學的態(tài)度和精神,成為我堅持寫下去的動力,甚至也成了我業(yè)余時間不輟筆的一種精神楷模。寫先生的傳記一本,卻帶給我終生的治學和做人的財富。
從認識季羨林先生起,我們每年都會堅持去看望先生,他的人格的魅力就像磁鐵一樣在吸引著你,使你從中獲得許多人生的力量。先生成為我們大家共同的精神上的智慧之燈。近幾年,先生因為身體不好,已經(jīng)住進醫(yī)院幾年了。但在住院治療期間,他卻始終堅持寫作,并保持著樂觀的精神狀態(tài)。他的記憶力和思考能力絲毫沒有減退,對過去的事情仍舊惦記在心上。每次我們?nèi)タ赐壬偸堑胗浿c他一起工作的年輕的同志,就連我們的孩子們,他也能一一叫出名字。盡管隨著歲月的流逝,10年過去了,我們從青年進入了中年,我們已經(jīng)不再年輕,先生也已經(jīng)是95歲的高壽了,但先生的精神卻仍舊那樣健朗,談話之間仍舊保持著他固有的幽默和平實。他總是那樣微笑而又平靜地聽著你說,偶爾說的一句話,卻又讓你覺得他正在認真地思考著你的話題。
2005年的春天,我們中的一位同志在夢中夢到與季先生聊天,而且聊得非常痛快。他便有些擔心,連忙打電話去問訊先生的身體狀況。先生笑著說,他這幾天正在惦記著我們呢。他說今年是雙年,搞出版的那些同志又該忙了,因為雙年是進行國家圖書獎評獎的年份。他的助手,熱情的李老師向我們轉(zhuǎn)達季先生的惦記時,我們聽了感動至極。先生的心始終是與我們連在一起的。國家圖書獎僅是先生的社會事務之一,但對這件事情先生卻非常上心,比我們這些身在其中的工作人員還要掛念在心,這是怎樣的一種拳拳之心啊。我覺得先生確實做到了做人的境界,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我覺得,因?qū)戇@一本傳記而接近了先生是幸運的;因?qū)懲炅诉@本傳記而了解了先生偉大而又平凡的一生又是獲益匪淺的。先生給我的精神上的力量和教益使我一生也受用不盡。每次與先生見面回來,我都能感覺到一種精神的富足和平定,繚亂的人生在瞬間便都能平靜下來,人在這個時候便覺得特別清醒,知道自己在這短暫的人生中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應該做的是什么。我也明白了,何以季羨林先生能夠九旬高壽仍然精神爽健,筆耕不輟。靜水流深,沉靜人生,先生的精神世界,永遠是平靜和高潔。東方文化能夠延續(xù)幾千年而至今魅力不衰,正是由于有了這樣一代代弘揚東方文化精髓的優(yōu)秀的知識分子。
我為有機會為季先生做一次人生和學術(shù)的記錄而感到幸運,而我寫的小書,只能算是我學*學術(shù)成就、精神品格、人生歷程的一點個人的心得。按照出版者的初衷,將先生的人生輝煌以平實的語言記錄下來,用以張揚先生的治學精神,傳播一代鴻儒的雍容大雅。語言的表達是有限的,但先生在學術(shù)生涯中所達到的至高的學術(shù)境界卻是無限的。以有限寫無限,德薄能鮮。本書的寫作,得到季羨林先生、商金林先生、李玉潔老師的支持,承他們向我提供寶貴的資料和照片,尤其是李玉潔老師,知道我在修訂季先生的傳記,便熱情提供了手的資料和圖片,在此一并表示感謝。本書的年表還參閱了李錚先生的季羨林學術(shù)年表及其他學者的紀念文章,也謹致謝意。
修訂于200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