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學榮休院士、中國藝術史權威、“藝術界的馬可·波羅”邁克爾·蘇立文 畢生心血之作
·中國藝術史入門,牛津、耶魯、普林斯頓沿用四十余年
·作者生前終修訂版,增補書法篆刻、女性藝術家等維度,譯文、插圖全新升級
·班宗華、謝柏軻、巫鴻 誠摯推薦
序
馬熙樂(Shelagh Vainker)
2013年9月,即將迎來97歲壽誕的蘇立文溘然長逝,《中國藝術史》第六版的修訂工作幾近告成。這些工作,連同若干內容增補、插圖的新增或者替換,以及經過修訂的參考文獻都呈現(xiàn)在本書之中。蘇立文飽含熱忱地為之奮斗,這既是他的活力和投入,又是他對終生事業(yè)—中國藝術矢志不渝的明證。數年前,他的志業(yè)已經成為中國美術館的展覽主題,那次展覽不僅有圖錄流傳于世,還有一卷論文集向他致敬。為了推廣著作的新譯本,蘇立文足跡遍及上海、臺北和香港。在他逝后,這些講座、訪談、展覽和圖書,都被援引,以示緬懷和景仰。特別是在中國,蘇立文被尊為學者和朋友。他在藝術圈中極具人氣,歷經內戰(zhàn)、革命、經濟轉型數十載,始終不輟。對蘇立文作品的推崇集中在他對現(xiàn)代中國藝術領域的貢獻上。他于1959年出版的《20世紀的中國藝術》(Chinese Art in Twentieth Century)率先關注這個主題, 他的20世紀繪畫收藏是東亞之外顯赫的私人收藏。
初次面世于1961年的《中國藝術史》展現(xiàn)了蘇立文在中國文明的歷史概覽上鞭辟入里的理解。這畢竟是貫穿他在新加坡、倫敦和斯坦福大學的執(zhí)教生涯里的主要內容。1939—1946 年,當他首度常駐中國時,蘇立文就結識藝術家,參加一座9世紀王陵的發(fā)掘,并在考古博物館中工作。初次出版以來,
《中國藝術史》一直是大學課程教材,對感興趣的普通讀者而言,也是值得信賴的中國藝術和文明入門之書。由于持續(xù)不懈地借鑒新發(fā)現(xiàn)和新理論加以完善,以及作者在研究取向上的一以貫之,本書遠勝于其他概論。
只有保持敏銳和自信,才能確保作品內涵豐富、字句精準和朗朗上口。本書進一步強調了書法的地位,也增加了女性藝術家和女性知識分子在近代早期的貢獻。后,末章對現(xiàn)代藝術的觀察延及當下。
本書和此前數版一脈相承:言簡意賅,大部分內容來自作者對中國的山水、人物、建筑和藝術作品的直接經驗。這并不是說,蘇立文沒有意識到藝術史領域已經從鑒定學過渡到經濟或者社會史,毫無疑問,他對這一轉變了如指掌。然而,他相信,藝術作品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的一手材料。這個觀點,在他對待20世紀和21世紀繪畫藝術上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誠如謝柏軻(Jerome Silbergeld)在蘇立文早年對現(xiàn)代繪畫研究上所言:
如同攝影術出現(xiàn)之前的中國收藏家,他們只寫親眼所見,也只見自己或者朋友或繪或藏的一樣,蘇立文只寫親身結識的數位畫家。和中國過去的作者一樣,這將令藝術史和藝術評論之別隨風而逝,了無痕跡。
畢竟,蘇立文是開創(chuàng)性學者,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他在中國和東南亞的考古工作也是西方在亞洲的考古學活動的先聲。這并不是說,他的文字僅是一家之言——對于資深學者而言也許并不為過——而是說作者與材料的私人紐帶有助于學生和普通讀者更好地理解主題,即使博聞強記也遠不能與之相比擬。2005年,在一次未公開發(fā)表的關于中國藝術研究的發(fā)展及自身定位的訪談中,蘇立文談及這些問題。那些優(yōu)雅而迷人的片段點綴了他的學術生涯,透露出在寫作如此精深研究、與時俱進的關鍵文獻背后的深思熟慮。
2017年于牛津
[英] 邁克爾•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1916—2013)
牛津大學圣凱瑟琳學院榮譽退休院士,曾在劍橋大學、斯坦福大學等多所高校和研究機構從事教學及研究。榮獲過美國國家人文基金會、古根海姆基金會、洛克菲勒基金會等多所機構頒發(fā)的多項榮譽和研究基金。
1940年代來到中國,并開始接觸中國藝術,結識了龐薰琹、吳作人、丁聰、郁風、關山月、劉開渠等中國現(xiàn)代藝術家,此后一直與幾代中國藝術家和諸多藝術機構來往密切。畢生專注于中國藝術的研究和傳播,是早向西方引介中國現(xiàn)代藝術的西方學者之一,并成為這一領域的國際權威,被稱為“藝術界的馬可·波羅”。著有《中國藝術史》《20世紀中國藝術與藝術家》《東西方藝術的交會》等多部深具影響力的專著。
譯者簡介丨徐堅
上海大學文化遺產與信息管理學院教授。畢業(yè)于北京大學考古學系,后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考古系和英國牛津大學東方學部學習。曾任教于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曾擔任美國巴德學院訪問助理教授、法國高等人文和社會科學基金會愛馬仕學人、日本創(chuàng)價大學訪問教授和美國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研究領域包括東亞和東南亞青銅時代考古學和藝術史、考古學史和考古學理論、新博物館學、物質文化研究和文化遺產研究。著有《暗流:1949年之前安陽之外的中國考古學傳統(tǒng)》《名山:作為思想史的早期中國博物館史》等,譯有《理解早期文明》《第五次開始》《閱讀過去》和《現(xiàn)在的過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