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楚辭通常包含兩層意思:一是作為書名,它是一部與《詩經(jīng)》并列的詩歌總集。二,它是戰(zhàn)國時期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型詩體,主要流行在楚國,作家如屈原、宋玉也都是楚國人。
作為詩歌總集,《楚辭》初由西漢劉向編輯成書,共十六卷,除了收錄屈原的二十五篇作品外,還有屈原之后,宋玉至西漢賈誼、淮南小山、東方朔、嚴忌、王褒、劉向?qū)W習、模仿屈原作品的詩歌。后來,東漢王逸為該書作注,編成《楚辭章句》,共十七卷,后一卷為他自己的模擬之作《九思》。這個十七卷本《楚辭章句》就是我們今天能見到的《楚辭》早的面貌。
作為一種詩歌體式,楚辭的主要特征是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黃伯思《翼騷序》,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五引),所謂的楚語就是楚國獨特的詞匯,如羌(qi。瞑溃、些(suò)、只(zhǐ)、侘傺(chà chì)、蹇產(chǎn)(jiǎn chǎn)等,特別是兮字的用法,極為靈活而有特色;所謂的楚聲是指詩歌的頓挫悲壯,或韻或否;所謂楚地是指詩中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沅、湘、江、夏首等;所謂的楚物主要指楚地特有的植物,如茝、荃、蘅、申椒、菌桂等。這些東西都具有鮮明的楚地自然與文化特色,而奠定這種風格特色的主要功臣就是偉大的詩人屈原。
屈原,名平,戰(zhàn)國時期楚國人,大約生于公元前340年至前278年之間,生平事跡主要見于他本人的詩歌和西漢司馬遷所寫的《屈原列傳》,但是屈原詩歌里涉及行跡的信息并不是很完整,而《屈原列傳》的記載也有很多模糊的地方,因此,屈原的生平事跡還是比較模糊的。關于他創(chuàng)作那些詩歌的時間和地點,更是難以準確判定。下面我們就從宏觀的角度做些介紹,以為參考。
屈氏,與昭、景并列,號稱楚國三大姓氏,他們是從楚國王族分化出來的貴族。屈氏可以追溯至楚武王的兒子瑕,瑕被封于屈地,遂以屈為氏(先秦時期姓、氏有別,后世所說之姓,在先秦時期主要指氏)。春秋戰(zhàn)國時期,屈氏涌現(xiàn)過不少有名的人物,除始祖屈瑕外,還有屈完、屈到、屈匄等人,屈氏與楚王同宗,因此,經(jīng)常擔任楚國的重要官職。
屈原生活在楚威王、懷王、頃襄王時期,他也同樣有過擔任重要官職的經(jīng)歷。屈原初的官職據(jù)說是三閭大夫,主要執(zhí)掌屈、昭、景三大貴族子弟的教育。后來又被楚懷王委以重任,擔任楚國重要的官職左徒,這是僅次于楚國宰相的職位,那時候他才二十多歲。楚懷王為什么要重用屈原?我們可以從時代氛圍中去推測。楚懷王在位之時正當戰(zhàn)國時代的中后期,當時秦、楚、齊、燕、趙、魏、韓七國競爭非常激烈,諸國時而合縱(主要齊、楚、魏、韓等一些國家聯(lián)合抗秦),時而連橫(主要指秦與六國中某些國家聯(lián)合),形勢變幻不定?傮w而言,這時的秦國已經(jīng)顯出優(yōu)勢,在與列國的競爭中獲利較多,楚國雖是大國,卻常常處于下風。也許正是有感于形勢的嚴峻,年輕的楚懷王重用屈原希望進行改革,屈原也有感于懷王的知遇之恩,殫精竭慮地輔佐,兩個活力迸發(fā)的青年共同憧憬著美好的未來。屈原博聞強記,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在內(nèi)政方面,他與楚王商量國事,發(fā)布政令;在外交上,他善于周旋,接待各國使臣,分寸拿捏得恰到好處。順便介紹一下屈原的外交思想,屈原是偏向合縱的,即聯(lián)合齊、魏等國共同對抗秦國,當時有句諺語,說從(通縱)合則楚王,橫成則秦帝(《戰(zhàn)國策·楚一·蘇秦為趙合從說楚威王》),合縱對楚是比較有利的。不過,楚懷王、屈原這種君臣信任的關系沒能維持多久就被破壞了。當時有個上官大夫很嫉妒屈原,有一次,屈原替懷王草擬憲令,還沒有擬好,上官大夫就想搶過去看看,憲令乃機密之事,屈原自然是不給,于是上官大夫就在懷王的面前進讒言,說:屈平為大王撰寫憲令,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每一次發(fā)布憲令,屈平都自夸得很,說是自己的功勞,并炫耀除了他屈平,沒有第二個人能做好。這話的言下之意是屈原連懷王也不放在眼里。楚懷王是個自視甚高的人,他有一切盡在掌握之中的虛假自信。上官大夫的讒言恰好擊中他的虛榮心,虛假的自信說服不了自己,所以他很容易把屈原的這種高傲誤解為是對他的羞辱,于是他革去了屈原的官職,不予重用。
擔任左徒是屈原得志的時候,但是這種君臣知遇的關系沒能維持多久就結(jié)束了,自此之后,楚懷王有意疏遠屈原,這讓擁有宏偉志向的屈原非常失落。年紀輕輕的他受此挫折,心里毫無準備,心情憂郁的程度逐漸加深。憂愁久了,思慮多了,他對楚王也生出許多抱怨,對上官大夫這種專事讒陷的自私小人尤其厭憎。他怎能不恨?再造一個輝煌的楚國是他宏大的抱負,如今鎩羽,這不是一般的失意。后來不知什么原因,屈原又遭受了更嚴重的懲罰,他被楚懷王流放了。流放之地是漢北。漢北的環(huán)境是蠻荒的,怨恨、憂愁、煩惱、苦悶從四面八方涌過來,如蜂蠆的毒刺扎入心靈,精神上的劇痛傳遞到每個神經(jīng)末梢,這讓詩人的情緒更加敏感,更加激烈,但他無處訴說。據(jù)說,這時他創(chuàng)作了《離騷》。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這首詩共有370多句,近2500字,是中國詩歌杰出的長篇抒情詩之一。屈原用象征和譬喻的手法描寫了自己在楚國政治生活中的境遇,即用香草、美人指稱正直、光明俊偉的人物,主要是指楚王或自擬,用惡草、惡鳥比喻邪曲的小人,主要指政敵。在詩中他把自己的世系、生平、情感和美政理想都盡情地傾吐出來,在詩中他表達了自己與懷王難以遇合的苦悶,但他始終寄希望于懷王,詩中描寫急切尋求美女佳偶的行為就是這種愿望的體現(xiàn),他希望懷王有朝一日能夠覺醒,不被周圍的小人蒙蔽。但是,他的所有嘗試都以失敗告終。失敗之后,屈原有兩個選擇:一是離開楚國,像戰(zhàn)國時期的商鞅、蘇秦、張儀等人那樣,到別的國家去做客卿。另一個選擇是終老楚國。對屈原來說,不是楚國的輝煌就不是輝煌,因此,屈原選擇了后者。
在漢北,屈原到過鄢鄀,這是楚國的舊都,楚昭王曾經(jīng)遷都于此,這里可能還保留著往日的宗廟。在這些宮殿廟堂的墻壁上,還畫著天地神靈和上古傳說中的人物,屈原看到這些遺跡,徘徊往復,浮想聯(lián)翩,于是寫下了著名的長詩《天問》!短靻枴坊旧厦烤涠际菃栴},總共有170多個問題,從開天辟地的傳說,到夏、商、周三代的興亡,再到春秋五霸的歷史,詩人連綿不斷的呵問質(zhì)疑。這是一首情感熾烈的奇特長詩,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在屈原被流放期間,楚國朝堂上也發(fā)生了一件大事張儀訪楚。張儀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之一,這時他是秦國的客卿,他來到楚國,意欲何為?讓我們先了解一下事情的背景。楚懷王在位的第十六年,楚與齊合縱,結(jié)成了比較穩(wěn)固的聯(lián)盟關系,此時秦恵王動了攻打齊國的心思,于是就想破壞楚、齊聯(lián)盟的關系。于是,秦恵王就派張儀使楚施展離間之計。來時,張儀為楚王準備了一份厚禮商於(wū)之地六百里。
為什么商於之地六百里是一份厚禮呢?商於之地中的商於是商和於兩個地名的合稱,在今陜西商洛市境內(nèi),位于秦嶺南麓,是秦、楚交界之地。秦嶺高峻,阻塞南北,為地理區(qū)域劃分的天然屏障,商於之地有一條跨越秦嶺的交通孔道,戰(zhàn)略要地武關就在這里,經(jīng)武關北上越秦嶺可以直達關中,同樣自武關東出,也可暢通楚國的腹地,所以古人說:這個地方扼秦楚之交,據(jù)山川之險,道南陽而東方動,入藍田而關右危。武關巨防,一舉而輕重分焉(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四《陜西三(西安府下)》)。
商於地區(qū)對楚國參與北方中原地區(qū)爭霸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價值,春秋時期楚國就與晉國長期在此拉鋸爭奪。進入戰(zhàn)國時期,秦國取代三晉,繼續(xù)與楚國爭衡,并據(jù)有該地。為此,楚國不得不在商、於臨近的地區(qū)維持強大的軍事存在,同時北上中原也不得不以此為后顧之憂,因此,秦據(jù)商、於,控扼武關,不僅戰(zhàn)略上牽制了楚國,在軍事資源方面也在消耗楚國。所以當楚懷王聽張儀說,秦王愿意割商於六百里之地與楚,不由得被興奮沖昏了頭腦。他心動了,并主動忽略被欺詐的風險,不加思索地與齊絕交。絕齊之后,懷王派使者去秦辦理土地交割事宜,結(jié)果張儀詐稱,當時約定的是自己采邑六里之地,不是商於六百里之地。楚懷王絕沒有想到這樣的結(jié)果,秦國和張儀如此羞辱自己,真是欺人太甚,于是他決定予以反擊,發(fā)兵攻秦。
懷王十七年春,秦楚在商於之地東部楚國的丹陽打了一仗,結(jié)果楚軍失敗,大將屈匄被俘,八萬將士被秦人斬首,還丟掉了漢中郡。懷王很不服氣,再次興兵,這次兵鋒深入秦境,直達關中藍田(離秦都咸陽很近),與秦激戰(zhàn),但就在此時,魏國的軍隊卻來窺伺楚國,楚國后防空虛,于是軍心搖動,又被秦軍打敗。楚國連遭重創(chuàng),只得主動割讓兩城求和。懷王處處被動,這時他又想起了屈原,于是重新啟用屈原,并要他出使齊國,重建聯(lián)盟關系。屈原不辱使命,完成任務。楚國的危機暫時得到紓解。
在屈原去齊國的時候,秦國也派了使者到楚國,表示愿意歸還漢中郡,以與楚國修好。懷王深恨被張儀羞辱,憤恨地說寧愿不要漢中郡,也要得到張儀。張儀聽到這樣的話,竟然主動提出再度出使楚國。不久,張儀帶著大量的金錢再次來到楚國,這次他大行賄賂之策,首先買通懷王的寵臣靳尚,并通過靳尚等人賄賂懷王的寵妃鄭袖,在靳尚、鄭袖的活動下,懷王終釋放了張儀。屈原回來后,追問為什么不殺了張儀,懷王這才醒悟過來,但是追趕張儀已經(jīng)來不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