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因主持熙寧變法而在生前身后遭到無數(shù)異說紛紜的評價。本書以北宋的學術與變革思潮為線索,對王安石的學術及其變法運動進行了系統(tǒng)的考察,重點對新儒學如何通過完善國家的治理體系,以實現(xiàn)社會政治的良序發(fā)展這一問題進行了探索。全書共分為六個章節(jié),通過對王安石的經學義理學、政治理念、行政舉動等方面的分析,顯示其政治改革重法度的特點,并指出王安石將道德或人才問題作為法度運行的一部分,與慶歷傳統(tǒng)道德優(yōu)先的路線大不相同,點明法度與道德是以王安石為首的荊公新學與元祐學術的根本沖突所在。
*2021年恰逢王安石誕辰1000周年,重新對其法度與道德進行思考。
*力圖還原熙寧變法前后的政治背景及思想語境,尋找時人及后世批判王安石的根源所在。
*爬梳剔抉充足的文獻材料,盡力重現(xiàn)王安石真實的政治理想。
肖永奎(1985),男,河南商丘人。2005-2009年在陜西師范大學哲學系學習,獲得哲學學士學位。2009-2012年在南京大學哲學系學習,獲得哲學碩士學位。2012-2015年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求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宋代經學與哲學研究,F(xiàn)在上海戲劇學院社科部工作。
導論:法度與道德之間
章 時代危機與新經學的語境建構
一、政教失序與新經學的興起
二、新經學的語境建構
(一)超越漢唐的意識
(二)經學以明義理
(三)通經以致用
三、新經學的初步開展
(一)胡瑗、孫復之學
(二)歐陽修的疑經
(三)李覯的禮論
第二章 慶歷學術與政治改革的基本理念
一、新道德與新士風的興起
(一)嚴君臣之辨與新政綱
(二)君子小人之辨與新士風
二、治理之道:簡繁之辯與無為政治
三、共治模式:委職不委權
第三章 王安石對經學義理學的發(fā)展
一、經學著述考
二、對經學文本的檢擇
(一)七經的檢擇
(二)王安石廢《春秋》考辨
(三)王安石罷《儀禮》考辨
三、王安石《易》學重義理的特點
(一)《易解》的義理學特點
(二)《卦名解》諸篇性質再論
四、《三經義》與新學發(fā)展
(一)《三經義》與經義統(tǒng)一
(二)《三經義》與經義范式
(三)新學范式及其地位
附論:清初《周禮義》版本問題再考
第四章 王安石天道性命論中的政治觀
一、天道、天變及生生之道
(一)天道任理的原則
(二)天道生生與仁政之法度
(三)天變與人事:對災異論的反思
二、性命論中的秩序論說
(一)性之善惡問題考辨
(二)性善、中人與制度
(三)知命與正命
三、法治、中道與精理論
(一)公私之辯:王權與私家
(二)中之德及中道原則
(三)精理、窮神與立法者
本章小結
第五章 王安石變法理論的全面建構
一、合均平與富強:《泉府》之法
(一)新政策的任務
(二)國家權力與均平的實行途徑
(三)征商與恤農
二、政治體制與吏治改革
(一)委任與道揆:皇權體制的改革
(二)選賢任能的公平體制
(三)士與吏制改革
三、人才與教育體制改革
(一)有用的人才觀
(二)名實之辨:人才路線之爭
(三)學?婆e改制及其影響
四、熙寧廟制改革及其意義
(一)宋初廟制的確立及其爭論
(二)熙寧廟制改革及其邏輯
(三)程、朱對始祖信仰討論及其普及化
五、軍事與外交戰(zhàn)略
(一)寓兵于民的戰(zhàn)略
(二)御將帥以道:軍事體制改革
(三)內外強弱之辯:外交策略
六、法制與司法制度改革
(一)法度的平等性與熙豐編敕
(二)刑與教:對刑罰體系的思考
(三)司法公正:訊用情與弊用法
本章小結
第六章 元祐政治理念及其與王安石的論爭
一、道德為本的政治觀:司馬光
(一)道德優(yōu)先論
(二)公議與義理:誰代表民意
二、政治之理的探討:程頤
(一)治體論:君臣之道
(二)民本論:君民之道
(三)變革論:時機與方式
三、政治之勢的分析:蘇轍、蘇軾
(一)君臣共治:基于勢的分析
(二)為治之地與道德
(三)如何對待異論
結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