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精選集》(精裝)以《城南舊事》享譽20世紀華文世界;臺灣文學祖母級人物;余光中曾贊譽海派文學代表是張愛玲、京派文
定 價:35 元
叢書名:世紀文學經(jīng)典
- 作者:林海音著
- 出版時間:2015/3/1
- ISBN:9787540236892
- 出 版 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I217.62
- 頁碼: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
- 開本:32開
世紀文學經(jīng)典精裝書系,華文20世紀名家薈萃,讀者和專家共同評選,名作匯聚,學者作序,宜讀宜品宜藏。
林海音被稱為臺灣文壇護佑者,她以自己的文學成就和人格魅力,成為連接大陸與臺灣文學之間的橋梁、中國與世界文壇的橋梁。本書為林海音小說與散文作品精選,囊括她的小說代表作《城南舊事》《婚姻的故事》《綠藻與咸蛋》、文學名人紀實及關(guān)于北京、臺灣、海外生活與見聞回憶錄、隨筆。
林海音的作品,無論是京韻京味的《城南舊事》《竊讀記》《虎坊橋 》《北平漫筆 》等,還是跨越時間與地域的《舊時三女子》《敬老四題》《悼鐘理和先生》《寂寞之友》《日落百老匯》等,都彌漫著濃郁的人情味和懷舊基調(diào),它將其自身包含的多層次的情緒色彩,以一種自然的、不著痕跡的手段精細地表現(xiàn)出來,恰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詩,又近乎一幅簡約、素雅的中國水墨,滿含人間煙火味,卻無半分名利心。
★世界華文終身成就獎作家林海音經(jīng)典作品精選,小說、散文,共同娓娓講述老北平城南及臺灣小島的那些景色和人物 ,言淺情深,余韻悠長。
★多篇作品入選教材和書目,代表作《城南舊事》入選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
★林海音研究者專文介紹這位臺灣文學"祖母級的人物" ,全景式展示這位傳奇作家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告訴你在廣為人知的文學人生之外,一個鮮為人知的小英子的故事。
從老北平城南走來的臺灣文壇護佑者
周玉寧
很多讀者認識林海音,是從《城南舊事》開始的。從老北平城南走出來的林海音,在臺灣辦報、辦刊、寫作、出版,聯(lián)絡(luò)了大批文化界人士,提攜了大量臺灣的文學青年,被稱為臺灣文壇護佑者。她以自己的文學成就和人格魅力,成為連接大陸與臺灣文學之間的橋梁、中國與世界文壇的橋梁。她的作品被譯為多種文字,她的一生榮獲眾多文學獎項。
一
林海音祖上是從廣東遷往臺灣的。林海音的曾祖父阿五妹是前清貢生,在19世紀五六十年代是臺灣文學界的著名人物。林海音的祖父林臺先生,曾中過秀才,能詩善對,是當時小鎮(zhèn)上有名的風雅之人。在林家的祖輩中,*令林海音感興趣的是曾祖母鐘氏她是曾祖父的正室,卻不是林海音的親曾祖母。鐘氏沒有生育,她坎坷孤獨的一生,對林海音的文學創(chuàng)作具有深刻影響,這一影響直接體現(xiàn)為她在作品中對女性悲劇命運的關(guān)注情懷。
林海音的父親林煥文是家中長子,畢業(yè)于當時臺灣的**學府臺灣總督府國語(日語)學校師范部,執(zhí)教幾年后到日本經(jīng)商。1918年農(nóng)歷三月十八,林海音出生在日本大阪回生醫(yī)院,取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因林父不擅經(jīng)商,1921年全家返回臺灣。林海音的大妹妹出生后,林父獨自離開臺灣到北平謀生。兩年后,全家搬到北平,由此拉開了小英子城南生活的序幕。
林海音的城南生活,在十二歲前是幸福無憂的。其時,林海音的父親在北平郵政局工作,薪水足夠一家人安居樂業(yè)。林家雖然在北平搬過幾次家,但基本上都是在琉璃廠一帶。老北京胡同里濃郁的平民生活氣息,給予了年幼的林海音無數(shù)童年樂趣,也是她一生創(chuàng)作的豐富源泉!冻悄吓f事》《家住書坊邊》《我的京味兒回憶錄》《我的童玩》《虎坊橋》等充滿老北京風情的作品就是見證。
1930年,林海音的小叔叔因參加朝鮮人的抗日活動被捕,不久被毒死在牢里。林海音的父親因此深受打擊,舊有的肺病復發(fā),一病不起。1931年農(nóng)歷五月初九林父病逝于日華同仁醫(yī)院(今同仁醫(yī)院),丟下林海音年僅二十九歲的媽媽、十三歲的林海音和林海音的六個弟弟妹妹。
林煥文撒手歸去后,林家面臨著留北京還是回臺灣的問題。林海音的祖父林臺先生多次寫信讓他們回去。如果回臺灣就要進日本人的學校讀書,這是已經(jīng)讀到中學的林海音所不愿意的,而林海音的媽媽也愿意留在北京。憑著郵局的撫恤金,一家人留在了北京。為了節(jié)約用度,林家搬到專給福建、臺灣鄉(xiāng)親住的南柳巷晉江會館。林煥文去世后的第二年,林海音六歲的四妹燕瑛病死了。不久,只有三歲的幺弟燕璋也因腦膜炎病死了。父親的早逝,對林海音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若干年后,她以書信體的方式敘述了當時的情形:
親愛的祖父:
當你接到爸爸病故的電報,一定很難受的。您有四個兒子,卻死去了三個,而爸爸又是死在萬里迢迢的異鄉(xiāng)。我提起筆來,眼淚已經(jīng)滴滿了信紙。媽媽現(xiàn)在又躺在床上哭,小弟弟和小妹妹們站在床邊莫名其妙是怎么回事。
以后您再也看不見爸爸的信了,寫信的責任全要交給我了。爸爸在病中的時候就常常對我說,他如果死掉了的話,我應當幫助軟弱的媽媽照管一切。我從沒有想到爸爸會死,也從來沒有想到我有這樣大的責任。親愛的祖父,爸爸死后,只剩下媽媽帶著我們七個姐弟們。北平這地方您是知道的,我們雖有不少好朋友,卻沒有親戚,實在孤單得很,祖父您還要時常來信指導我們一切。
……
就在這樣的境況下,林海音進入了她的少女時代。
二
林海音當時就讀的私立春明女中位于城南,這里是演藝人員聚居的地方。林海音和不少京劇、話劇、電影界人士的子女成了同學好友。她經(jīng)常到北新書局和現(xiàn)代書局看書買書,為自己訂了一份《現(xiàn)代》雜志,還閱讀林語堂的《生活的藝術(shù)》《吾國與吾民》,以及林語堂創(chuàng)辦的中文幽默雜志《論語》《人間世》和《宇宙風》。
女中學生的生活也開始豐富起來,林海音并不是個書蟲子似的人物,她的業(yè)余生活很豐富,喜愛明星,也愛好話劇。初三的時候,林海音有了一個登臺表演的機會。時逢北平國立藝專戲劇系排演《茶花女》,林海音被挑上飾演女仆納寧娜。戲排了兩個月,演出三天,獲得成功。戲演完了,林海音寫了一首《獻給茶花女》的新詩,發(fā)表在《世界畫刊》上:
你在終夜看守著這脆弱的生命,
你在你的肉體里還留存著偎抱中所灌輸?shù)臏睾偷娜崆椋?br />你緊緊地對著那默靜無言的唇,
這也是你愛阿芒而給阿芒的愛的初吻。
無情的風,無情的雨,
再加上一個無情而柔弱無力的黃昏;
你為了青春,你犧牲了你的青春,
一個不可超越的身體,便會有憂悶、悲苦,和消滅的溫存。
這是林海音*早發(fā)表的詩作,也是一首頗像樣的詩,雖然顯露著女中學生的稚嫩與純情,但已初顯她的創(chuàng)作才能。
林海音從春明女中初中畢業(yè)后,進入翊教女中。開學不久,她聽說著名報人成舍我先生創(chuàng)辦了北平新聞?茖W校,專門培養(yǎng)新聞編采人員,學員不用交學費,可以一邊上課一邊在報館實習,畢業(yè)后有機會進報館工作。林海音考慮到家庭情況,就自作主張報考了北平新專。在學校里,林海音接受了新聞專業(yè)知識啟蒙和嚴格的訓練。
1937年,林海音從北平新專畢業(yè),正式進入《世界日報》工作,采訪文教及婦女新聞。記者生活辛苦但新鮮有趣,半個多世紀以前的女記者還不多見,這種生活使林海音比一般婦女有了更多的見識與閱歷,也給她日后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素材。
對林海音來說,在《世界日報》工作*重要的收獲之一就是認識了夏承楹她日后的丈夫、一生的伴侶。夏承楹筆名何凡,是著名報人、作家,1910年12月生于北京。夏承楹的父親舉人出身,曾任國會議員、財政部次長及國務院秘書長,精通詩文詞曲。夏家有八子一女,夏承楹排行六。夏承楹自小會讀書,中英文俱佳,不但熱愛體育,還能吹口琴。北師大畢業(yè)后夏承楹進入《世界日報》做編輯,主編學生生活版,與林海音共用一張辦公桌。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戀愛,1939年5月13日,林海音和夏承楹在協(xié)和醫(yī)院禮堂舉行了新式婚禮;楹,林海音進入了一個有著四十多口人的大家庭生活。林海音身歷其中幾十年,酸甜苦辣變成了《閑庭寂寂景蕭條》《難忘的姨娘》等韻味無限的散文。
林海音婚前婚后這段時間,正值抗戰(zhàn)爆發(fā),時局動蕩,《世界日報》關(guān)閉,林海音和夏承楹都失去了工作。1940年,林海音由公公介紹到北師大圖書館編目部工作。幾年的圖書館工作,她養(yǎng)成了搜集資料、保存資料以及編目的興趣和習慣。在北師大圖書館工作期間,她看到一本佛教雜志《海潮音》,很喜歡,就選了其中海音兩個字做筆名,在報上發(fā)表些文章。這就是享譽華文文壇的林海音的由來,她的本名反倒不常被人提起。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8月23日,全國報業(yè)復員聯(lián)合會成立,林海音與夏承楹又回到報界工作。然而好景不長,時局再次動蕩起來內(nèi)戰(zhàn)爆發(fā)。夏承楹和林海音決定去臺灣暫時避難。1948年11月10日,林海音先帶三個孩子和母親、妹妹從上海擠上了中興輪前往臺灣。
三
臺灣的一切對林海音來說是新鮮的,也是熟悉的,這里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對幼年即已離開的林海音來說是新鮮的,但從飲食習慣、語言方式來說林海音又是熟悉的,因為在北平時父母和他們說客家話、閩南方言,母親還經(jīng)常做臺灣菜吃。盡管如此,臺灣對林海音來說仍然是一個需要重新起步的地方,工作是需要重新找的,家也需要重新安的。
1949年初,林海音一家搬進臺北城南古亭區(qū)重慶南路三段的半幢宿舍。初到臺北,日子是艱難的。林海音一時找不到工作,便開始了投稿寫作生活:
三十八年初,我們就搬到重慶南路三段的宿舍來住,十八坪不大,只有一頂日本皇軍色的大蚊帳,一張矮桌,也就勉強可以應付我們一家人二十四小時的生活所需了。三個孩子八歲的,四歲的,兩歲的就每天在這十八席上翻來滾去。榻榻米的房子,日子倒也好混!
……
為了寫作,我們實在缺少了一張書桌。那張矮桌雖可席地伏案,但我們畢竟不是日本的夏目漱石、谷崎潤一郎,盤腿跪坐,來不贏!阿烈哥知道了,他日據(jù)時代在放送局,即光復后的中廣公司工作,住在長安西路的宿舍里,就要提前退休了,把一張小小的舊書桌送給了我。沒想這張書桌,我使用了差不多二十年,趴在上面寫了千千萬萬的字,后來桌面干了、翹了,木板生蟲了,碎屑常一堆堆撒落在榻榻米上,我掃巴掃巴還是一樣地使用。它曾放在臥室的窗前,更久是放在走廊的盡頭。走廊頭上也有一扇窗,我白天在那里寫作,有窗明幾凈的感覺;晚上嘛,夏天腳下是一盤蚊香,冬天膝頭是一張毛毯。請看我在這張破書桌前的照片,倒也頗有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心情呢!
夏承楹到了臺灣,進入《國語日報》,不久即成為重要成員,四個月后升任副總編輯,1951年升任總編輯,與《國語日報》結(jié)下了一生之緣。于是林海音也就夫唱婦隨,于1949年進入《國語日報》,擔任編輯。
剛到臺灣時,多數(shù)人的日子都很艱苦,好在一家人和樂的生活讓林海音對物質(zhì)的要求不那么在意,她的興趣很快投注在寫作上。這個時期,她對家鄉(xiāng)臺灣的研究興趣甚濃,寫了不少臺灣風土人情方面的文章,如寫于1950年的《新竹白粉》《愛玉冰》《滾水的天然瓦斯》《虱目魚的成長》《珊瑚》《說猴》《臺北溫泉漫寫》《鱸鰻和流氓》等。林海音另一個主要的寫作資源是她的家庭生活,寫于1951年的《三只丑小鴨》《平凡之家》《教子無方》,寫于1954年的《今天是星期天》,寫于1955年的《鴨的喜劇》《分期付款》《書桌》等。這類文章主要收集在了散文集《冬青樹》中。
使林海音在臺灣文壇產(chǎn)生影響的,則是她生命中的一次機遇到《聯(lián)合報》主編《聯(lián)合副刊》。林海音是1953年11月受聘擔任聯(lián)副主編的。她走馬上任的**件事,就是把聯(lián)副從綜藝性轉(zhuǎn)變?yōu)槲乃囆,增加散文和小說的創(chuàng)作作品,開辟中篇小說連載,并介紹國外作品和國際文壇報道。同時,廣開投稿之門,提供文藝園地,好讓初出茅廬的新人發(fā)表作品。在臺灣上世紀50年代反共文學甚囂塵上的時候,出現(xiàn)這樣一位不緊跟政治、趣味高雅的文學編輯實在是臺灣文學的大幸。
1963年4月23日,林海音在聯(lián)副左下角刊出了署名風遲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愚昧的船長,
因為他的無知以至于迷航海上,
船只漂流到一個孤獨的小島;
歲月悠悠,一去就是十年時光。
他在海上邂逅了一位美麗的富孀,
由于她的狐媚和謊言致使他迷惘,
她說要使他的船更新,人更壯,然后起航;
而年復一年所得到的只是免于饑餓的口糧。
她曾經(jīng)表示要與他結(jié)成同命**,
并給他大量的珍珠瑪瑙和寶藏,
而他的須發(fā)已白,水手老去,
他卻始終無知于寶藏就在自己的故鄉(xiāng)。
可惜這故事是如此的殘缺不全,
以致我無法告訴你以后的情況。
此詩見報后,臺灣當局認為有影射蔣介石之意而加以責難。受此影響,林海音辭職,以免除報館和自己的麻煩。
離開聯(lián)副后一兩年間,林海音創(chuàng)作出版豐收,她的短篇小說集《婚姻的故事》《燭》及**本兒童讀物《金橋》出版,并為夏承楹整理出版《玻璃墊上》專欄《三疊集》《談言集》《一心集》。她的短篇小說集《綠藻與咸蛋》的英文版也出版了。1964年她還受聘擔任臺灣省教育廳兒童讀物編輯小組**任文學編輯,1965年,她辭去工作。
1966年9月,在自家后院,林海音、夏承楹及幾個朋友開始醞釀創(chuàng)辦《純文學月刊》。在當時的臺灣,純粹私人辦刊甚是艱難,但林海音認為:身為文人,不此之圖,又將何待?困難是會有的,但是堅定而誠實地應付,也許會克服。主要的這是花自己的錢,說自己的話,獨立自主,興之所在,就不會覺得辛苦。《純文學月刊》于1967年1月發(fā)行,由林海音擔任發(fā)行人、主編,還兼理社務。
林海音在編《純文學月刊》時,除了發(fā)表已成名的作家的作品、介紹優(yōu)秀的外國作家作品,還提攜優(yōu)秀的年輕作家。翻閱《純文學月刊》可以發(fā)現(xiàn),許多作家后來被肯定的作品,當年都是發(fā)表在《純文學月刊》上的。像創(chuàng)刊號上余光中的《望鄉(xiāng)的牧神》、於梨華的《再見,大偉》、梁實秋的《舊》、金溟若的《白癡的天才》,以及后來張曉風的《鐘》、琦君的《髻》、張秀亞的《書房的一角》,等等。*難能可貴的是,林海音在辦刊物時能突破意識形態(tài)的藩籬。從1967年2月起,在《純文學月刊》開設(shè)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專欄,介紹了廬隱、周作人、凌叔華、郁達夫、俞平伯、朱湘、魯彥、孫福熙、孫伏園、夏丏尊、羅淑、戴望舒、許地山、沈從文、朱自清、老舍、宋春舫、徐志摩等作家的作品。盡管林海音小心翼翼,所選的均不是具有鮮明政治色彩的作家,但介紹他們,尤其是時在大陸的作家,在當時的臺灣仍屬犯規(guī),弄不好會被冠以通匪的罪名。林海音卻沖破種種政治禁忌,為介紹這些大陸作家做了**努力,為臺灣讀者接續(xù)上了五四以后的作家作品的脈絡(luò)。
《純文學月刊》出版以來,由于文學性濃,銷路有限,維系艱難。林海音一共辦了五十四期,學生書局接手后辦了八期,到1972年2月無奈?。
1968年林海音創(chuàng)辦了純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書不僅有品位高雅的小說、散文,詩畫攝影集,還有很多通俗卻不失品位的文化類書。六百萬字的《何凡文集》和林海音自己的許多重要作品,也是在純文學出版。1995年底,出于年齡和身體的原因,林海音結(jié)束了經(jīng)營二十七年的純文學出版社。至此,純文學出版社共出版了四百余本書,為讀者留下了一批品質(zhì)優(yōu)異的出版物。
晚年的林海音生活幸福,也多次回大陸探訪親友、與大陸文學界交流、回母校參觀、探訪舊居,寫成多篇回憶文章。2001年秋,多年的糖尿病以及突如其來的心肌梗塞擊倒了林海音。2001年12月1日,林海音辭世于臺北。
四
自1948年11月全家從北平遷去臺灣,到2001年12月1日去世,林海音在臺灣文壇耕耘了半個世紀。她從事文學作品的編輯出版工作,扶持獎掖了一大批臺灣文藝人士,為臺灣新文學的進步與發(fā)展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時,她也是臺灣文壇20世紀后半葉有代表性的貢獻突出的女作家。她撰寫了大量小說、散文作品,有的成為了中國新文學發(fā)展史上的名篇佳作,如《城南舊事》《金鯉魚的百裥裙》等。因此,她又被稱為臺灣文學祖母級的人物。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林海音作品,大多是她三十歲以后的創(chuàng)作。她的創(chuàng)作有一種中年的理性把握,她的不少作品從構(gòu)思到故事取材都很生活化,有獨特的角度,也有敘述的智慧,感情充沛而內(nèi)斂。
林海音的小說,自始至終以描寫女性為主,寫她們的婚姻悲劇、感情矛盾,這其實反映了林海音作為女性的自我認同感。她對男性的理解與看透是不及對女性的理解的,她筆下的男性是被忽略的,如《曉云》中的男主角,如《城南舊事》中的宋媽丈夫,如《春風》中的曹宇平,等等。她對于自己的同類女人有一種博大而深厚的愛,為她們的感情世界、婚姻故事而喜怒哀樂,既不沉湎于自我感情的宣泄、又不執(zhí)著于對社會人生的偏激,而是致力于對那個時代整體女性生活的寫實。她看到了那個時代女性生活的很多方面,從舊時代的姨太太到新時代的職業(yè)女性,從安于家庭生活的傳統(tǒng)女性到歡場的歌女,她都寫到了。這些女性都以鮮活的面貌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從金鯉魚到方大奶奶到靜文到孟珠到曉云,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些人物是五四以來的新文學人物畫廊中很有特色的一批,既承襲了五四傳統(tǒng),又開啟了臺灣現(xiàn)代女性文學人物的新章,這些新人形象對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臺灣女性文學創(chuàng)作是有啟發(fā)意義的。
林海音的寫作,取材多是身邊的故事,尤其是她的散文作品。這些作品經(jīng)常津津有味地反復講述自己和家人的故事。林海音對生活的熱情與投入是極富人情味的,她對瑣事的熱情、對親友的關(guān)愛正體現(xiàn)出她心中的大愛以及對世事人情的洞達和為人處世的健朗心態(tài)。因了這份愛、洞達與健朗,林海音才能忙于日常事務、卻又不被日常事務所局限。她的寫作有身邊的瑣事,卻又不僅僅是瑣事,她所關(guān)注的是人的命運,尤其是女性的命運,她的作品有一種經(jīng)得住時間考驗的恒久魅力以一種極富審美表現(xiàn)力的純凈語言表達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詩性向往,表達人類心靈深處*溫柔的對于人的關(guān)愛與同情。
林海音(19182001),出生于日本大阪,臺灣苗栗縣頭份鎮(zhèn)人,祖籍廣東蕉嶺,臺灣著名作家。曾擔任世界日報實習記者,主持《聯(lián)合報》副刊10年。一生創(chuàng)作了多篇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集,銷量十分可觀。其中小說《城南舊事》(1960年)*為著名。她所創(chuàng)立的純文學出版社(19681995)堪稱中國**個文學專業(yè)出版社,曾出版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好書。
2001年12月1日,林海音辭世于臺北。
目錄
從老北平城南走來的臺灣文壇護佑者
小說編
城南舊事(含《城南舊事》代序和后記《童年·冬陽·駱駝隊》)
婚姻的故事
燭
金鯉魚的百裥裙
瓊君
陽光
愛情的散步
綠藻與咸蛋
散文編
一、北平往事
我的童玩
騎小驢兒上西山
竊讀記
北平漫筆
虎坊橋
家住書坊邊
苦念北平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二、平凡之家
舊時三女子
閑庭寂寂景蕭條
婆婆的晨妝
黃昏對話
故鄉(xiāng)一日
三、春聲已遠
郁達夫之死
悼鐘理和先生
同情與愛
遙念胡蝶
念遠方的沉櫻
野女孩和嚴肅先生
敬老四題
永無止境的崇敬心情
四、寫在風中
教子無方
友情
愛與牽手
寂寞之友
日落百老匯
寂寞之旅
創(chuàng)作要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