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詩在反映時代茶事方面自有其價值。當然,詩歌和歷史并不能等量齊觀,必須要明白兩者界限,才能更好地詩史互證。茶史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充滿了暗流和交叉小徑。作為研究者,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有一分證據(jù)說一分話,并盡可能從這些只言片語去還原歷史圖景。那些因茶而形成的典故、風俗、人物,隱藏在歷史和詩詞中,也漂移在日常生活中。
作者
本書以民國時期名家的茶詩往來為線索,展示了在戰(zhàn)爭背景下民國文人的生活及創(chuàng)作日常,涉及包括大學西遷、茶廠初建與發(fā)展,以及茶專業(yè)的大學建制等重大歷史事件及茶業(yè)發(fā)展的關鍵事件。作者以茶入手,以茶詩創(chuàng)作的交集為骨架,鋪就了動蕩時期的歷史畫卷。
一本嚴謹又不失文采的文學作品
本書以民國時期名家的茶詩往來為線索,展示了在戰(zhàn)爭背景下民國文人的生活及創(chuàng)作日常,涉及包括大學西遷(西南聯(lián)大)、茶廠初建及發(fā)展以及茶專業(yè)的大學建制等重要內(nèi)容。作者以茶入手,以茶詩創(chuàng)作的交集為骨架,鋪就了動蕩時期的歷史畫卷。
茶業(yè)中興的高光時刻
本書主要寫20世紀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的文人茶詩創(chuàng)作雅集活動,穿插重大歷史事件及茶業(yè)發(fā)展的關鍵事件,從茶詩的視角有血有肉地展現(xiàn)了特殊歷史時期下的文人生活面貌及茶業(yè)發(fā)展的脈絡。
精裝典藏
從全書品質(zhì)到裝幀設計,作者均親自把關,嚴謹校訂。裸脊鎖線精裝,潘通色印刷,進口品質(zhì)紙,以松木紙漿為原料,擁有植物纖維,紙色護眼,精致雙封呈現(xiàn)。
序:
詩清都為飲茶多
中國是詩的國度。國人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說起茶詩1,其知名度自然不及唐詩三百首。也有人認為茶詩源頭是《出歌》,有人認為是《荈賦》。朱世英《茶詩源流》選詩從唐朝開始,因其定義標準不同2。如何定義茶詩取決于觀察視角。狹義茶詩以茶為寫作對象和主題,廣義茶詩涉及與茶相關生活、場景、精神等內(nèi)容。從廣義角度去理解茶詩更符合其演變歷程。
茶詩寫作同樣要面對為什么寫、怎么寫、水平如何等問題。茶深入日常生活,上達宮廷禁苑下至山野茅舍,世人詠志抒情自然將其納入詩歌題材。就技巧而言,限韻、用典、化(借)用前人詩句等都是常規(guī)手段?v觀本書民國茶詩,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加以討論。
第一,記錄時代時事。每個時代的詩歌創(chuàng)作都不可避免地與現(xiàn)實發(fā)生聯(lián)系,茶詩也不例外,詩史1 觀念因此深入人心。趙熙、林思進、柳亞子等創(chuàng)作斗茶詩就有自覺地詩史意識。趙熙寄曹經(jīng)沅詩直言賴君文苑集英華,其意義不言自明。20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侵華,國民政府遷都重慶,西南聯(lián)大、浙江大學、武漢大學、復旦大學播遷云貴川辦學七八年之久。各詩人所作茶詩也記錄和反映了時代時事,如日軍空襲重慶、成都、樂山等事件。
第二、茶詩用典問題。在詩人眼中,典故就是現(xiàn)成詩料,用典就是激活歷史。江庸、趙熙、馬一浮等所寫茶詩,包含了大量涉茶典故,如盧仝茶、武夷茶、老人茶、北碚茶、壑源茶……使用這些典故,依托唱和雙方大致相同文化心理,可以形成委婉曲折的表達效果。傳說蜀王杜宇死后化為杜鵑催促農(nóng)人耕種。又說杜鵑血液灑在山崗上變成紅艷艷的杜鵑花。這些傳說被人總結成杜鵑啼血 的典故,可與史書記載杜宇教民務農(nóng)相印證。不同歷史時期,不同作者接觸到杜宇的故事,多少都會加入一些時代因素和別樣情緒。上述涉茶典故如杜鵑啼血一樣,雖有固定歷史意蘊,但不同作者使用時又會賦予其特定意義。
第三,茶詩寫得如何與作詩者的才華息息相關。江庸等所寫斗茶詩,胡浩川等所寫采茶詩,浙江大學各教授所寫試新茶詩,《紅茶山房煮茗圖》相關題詠,馬一浮、章士釗、袁嘉谷等所寫普洱茶詩,無疑都是才華的體現(xiàn)。中國人以茶會友,賓主盡歡,雅集賦詩,詠茶明志,文采風流,經(jīng)典再現(xiàn)。詩人徐璣說:詩清都為飲茶多。 茶詩從唐代發(fā)展到民國,依舊才情勃發(fā),余脈不斷。這些茶詩為我們考察民國茶事提供了一個窗口。
《斗茶錄》由相互獨立又有一定關聯(lián)的五個部分組成!抖凡柙姟匪霾枋率加 1939 年成都雅集,參與聚會者既是友朋又是才子,即席賦詩,相互之間疊韻唱和,匯集成規(guī)模龐大的斗茶詩。柳亞子、郭沫若、董必武所作斗茶詩與雅集沒有直接關系,卻也是人際關系和抗戰(zhàn)底色的真實反映!镀斩琛窂牟柙娨暯歉Q探普洱茶在歷史中的蛛絲馬跡!恫刹柁o》所述茶事發(fā)生于1942年,胡浩川帶隊到重慶巴岳山采茶并作采茶詩,參與唱和者包括其同事、學生和朋友。在他們身上,可以窺探 20 世紀茶人精神!朵亟鳌匪霾枋掳l(fā)生于 1943 年,部分浙江大學教授在湄潭自發(fā)結社,留下了寶貴的雅集茶詩。《煮茗圖》梳理彭鶴濂《紅茶山房煮茗圖》相關題詠。上述五個部分將茶詩解讀、文化闡釋、人際交往融于一體,形成詩中有茶、茶中有詩、以詩觀史、以史觀人路徑,呈現(xiàn)別樣文化風景、交往圖景和人物側影。這些茶詩涉及云、貴、川、渝、滬,或是產(chǎn)區(qū)或是銷區(qū)。寫作本書,也是對現(xiàn)實茶產(chǎn)業(yè)的一種觀照。
本書取名《斗茶錄》,來源于江庸所輯《斗茶集》又有所區(qū)別。錄者,旨在通過這些茶詩去追憶當時雅集茶事生活。本書副標題有寫真二字,不是通常所說攝影寫真,乃是描摹事物之義。斗茶,屢見于宋人茶書。唐庚《斗茶記》謂取龍?zhí)了胫谄淦贰T鴳V《茶錄》云:建人謂斗茶為茗戰(zhàn)。蔡襄也說:建安斗試以水痕先者為負,耐久者為勝;故較勝負之說,曰相去一水、兩水。1 所謂勝負,實在是茶、器、水、手法及程序的綜合結果。
用詩歌來描摹斗茶又有所不同,在雅集唱和活動中更多體現(xiàn)為以茶入詩,比拼才情。斗茶就是斗詩,斗詩也是斗茶。歷史上,范仲淹有《和章岷從事斗茶歌》,對宋代斗茶頗有描摹,可與當時茶書史書相參觀。民國茶詩與茶事大略有如下幾種關系:其一,記錄實際發(fā)生之茶事,如成都雅集喝峨眉茶、巴岳山采新茶、貴州湄潭試新茶;其二,借用涉茶典故,如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尤其常見;第三,用茶字韻。茶詩涉及某種茶類,不能以字面是否提到該茶為唯一依據(jù)。有些茶詩出現(xiàn)某個茶名,卻另有實指。有些茶詩沒有直接提到某種茶,但有真實的歷史場景和人際交往作支撐?傮w上,茶事隱藏于真實的人際關系和雅集詩會之中,茶詩只是承載形式之一。
本書涉及茶詩,風格水平參差不齊,但在反映時代茶事方面自有其價值。當然,詩歌和歷史并不能等量齊觀,必須要明白兩者界限,才能更好地詩史互證。茶史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充滿了暗流和交叉小徑。作為研究者,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有一分證據(jù)說一分話,并盡可能從這些只言片語中還原歷史圖景。那些因茶而形成的典故、風俗、人物,隱藏在歷史和詩詞中,也漂移在日常生活中,筆者偶然從民國茶詩打撈片斷并形之于文,略盡綿力而已。
是為序。
李明
2021 年 8 月 18 日于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