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根據(jù)*頒布的金工實習基本要求,結合作者多年的實訓教學經(jīng)驗編寫而成,全書共分為10章,內(nèi)容涵蓋材料成型、切削加工、數(shù)控加工和特種加工等方面。本書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注重實踐鍛煉過程,適當?shù)に嚴碚撝R,突出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于各個實訓模塊的具體操作有詳細敘述。在教材編寫中力求簡明扼要,突出重點,注重基本概念,講求實用,強調(diào)可操作性和便于自學,教材后面附有學生實訓守則和實訓安全操作規(guī)程,有利于保障金工實訓的安全進行。
前 言
工程訓練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通過實訓,能了解機械制造的一般過程,熟悉典型零件的加工方法及加工設備的工作原理,了解現(xiàn)代制造技術在機械制造中的應用,在主要工種上具有獨立完成簡單零件加工的動手能力;使其工程實踐綜合能力得到訓練,思想品德和素質得到培養(yǎng)與鍛煉。工程訓練能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目茖W作風,讓學生有更多的獨立設計、獨立制作和綜合訓練的機會,使學生動手動腦,并在求新求變和反復歸納與比較中豐富知識、鍛煉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
本教材結合我校多年的工程訓練教學經(jīng)驗,并考慮金工教學發(fā)展新形勢的需要,參考了眾多工程訓練教材及技術文檔編寫而成。
學習本教材的內(nèi)容,可以使學生在工程訓練時,了解零件毛坯的加工工藝過程、零件的主要切削加工方法、數(shù)控及特種加工等先進制造技術的應用。這有利于學生在實訓過程中快速、正確地掌握相應的操作技能。本教材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以實訓為重點,適當?shù)に嚴碚撝R,突出能力的培養(yǎng)。教材編寫過程中力求簡明扼要,突出重點,注重基本概念,講求實用,強調(diào)可操作性和便于自學。教材后面附有學生實訓守則和實訓安全操作規(guī)程,有利于保障金工實訓的安全進行。
本教材由貴州大學工程訓練中心組織編寫。參加編寫工作的有楊進德、白洪權、何流洪、王猛等老師。其中楊進德?lián)沃骶,并負責全書的統(tǒng)稿。
本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參考了兄弟院校老師編寫的有關教材及相關資料,并得到了貴州大學工程訓練中心全體教職工、貴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機械制造教研室老師的熱情幫助和支持,在此一并致謝。
由于編者水平有限,加之經(jīng)驗不足、時間倉促,書中難免存在疏漏之處,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編 者
2018年11月
目 錄
章 鑄 造·· 1
節(jié) 砂型鑄造的造型方法·· 1
第二節(jié) 消失模鑄造·· 9
第三節(jié) 熔煉澆注及鑄造缺陷分析·· 11
第二章 焊 接·· 15
節(jié) 手工電弧焊·· 15
第二節(jié) 氣焊、氣割及其他焊接方法·· 23
第三章 鉗 工·· 27
節(jié) 鉗工應用及劃線·· 27
第二節(jié) 鋸 削·· 31
第三節(jié) 銼 削·· 35
第四節(jié) 孔加工·· 42
第五節(jié) 鉗工綜合實訓·· 48
第四章 車削加工·· 50
節(jié) 車削的應用及臥式車床·· 50
第二節(jié) 車 刀·· 57
第三節(jié) 車削加工工藝·· 59
第四節(jié) 車工綜合實訓·· 64
第五章 銑削加工·· 68
節(jié) 銑床及銑床的應用·· 68
第二節(jié) 銑刀及其安裝·· 71
第三節(jié) 銑床附件及工件的安裝·· 73
第四節(jié) 常見形面的銑削方法·· 75
第六章 刨削加工·· 81
節(jié) 刨床和刨刀·· 81
第二節(jié) 各種形面的刨削方法·· 84
第七章 磨削加工·· 87
節(jié) 磨床及磨削的應用·· 87
第二節(jié) 砂 輪·· 90
第三節(jié) 磨 削·· 92
第八章 拆卸與裝配·· 97
節(jié) 設備拆卸·· 97
第二節(jié) 機械設備的裝配·· 101
第九章 數(shù)控加工實訓·· 105
節(jié) 數(shù)控車加工工藝設計·· 105
第二節(jié) 數(shù)控車基本編程及應用·· 113
第三節(jié) 數(shù)控車簡化編程及應用·· 125
第四節(jié) 數(shù)控車床(FANUC Oi Mate系統(tǒng))操作·· 137
第五節(jié) 零件的加工實例·· 146
第六節(jié) 數(shù)控銑床的基本實訓·· 149
第七節(jié) 加工中心的基本實訓·· 160
第十章 特種加工·· 170
節(jié) 電火花成型加工·· 170
第二節(jié) 電火花數(shù)控線切割加工·· 177
第三節(jié) 激光加工·· 184
第四節(jié) 3D打印加工·· 195
附 錄·· 201
參考文獻·· 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