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期的中國,正在從一個時代走向另一個時代,歷史的變革與陣痛,極大地刺激了中國的史學家。在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中,一些史家開始對中國歷史進行重新審視與思考,并提出新見解。通過認真評估中國的文化遺產(chǎn),柳詒徵尋求重建中國人的群體認同理性。正如論家所言,《中國文化史》“每編分章分段,緊接于段落后必附引經(jīng)史、諸子百家語,以及現(xiàn)代中外學人的讜言偉論,藉供讀者的徹底了解”。
本書是《館藏拂塵》系列之一的《中國文化史(上中下)》分冊,書中從文字與圖書、科學技術、文學藝術、史學、典章制度、社會習俗、宗教、哲學、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全面介紹中國文化的歷史與發(fā)展。
本書適合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書中依據(jù)歷史演進的順序,講述中國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的思潮、文化現(xiàn)象與文化制度的發(fā)生與發(fā)展,內(nèi)容照顧到點與面,時間與地域,精英文化與通俗文化,勾勒出中國文化的全貌,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文化的整體觀念和認同感。
出版者的話
他們,是大家,是名師,通古今之學,成一家之言,傳播寰廬;它們,是經(jīng)典,是名著,經(jīng)歲月錘煉,尤顯底蘊,讓人仰止。
本著弘揚經(jīng)典、傳播文化的理念,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憑據(jù)上海圖書館的資源優(yōu)勢,將近代以降的人文經(jīng)典冠以“館藏拂塵”的名義陸
緒論
上篇 上古文化史
章 中國人種之起源
第二章 洪水以前之制作
第三章 家族及私產(chǎn)制度之起源
第四章 政法之萌芽
第五章 文字之興
第六章 洪水以后之中國
第七章 衣裳之治
第八章 治歷授時
第九章 唐虞之讓國
第十章 治水之功
第十一章 唐虞之政教
第十二章 夏之文化
第十三章 忠孝之興
第十四章 洪范與五行
第十五章 湯之革命及伊尹之任
第十六章 殷商之文化
第十七章 傳疑之制度
第十八章 周室之勃興
第十九章 周之禮制
節(jié) 國土之區(qū)畫
第二節(jié) 官吏之職掌
第三節(jié) 鄉(xiāng)遂之自治
第四節(jié) 授田之制(附兵制)
第五節(jié) 市肆門關之政
第六節(jié) 王朝之教育
第七節(jié) 城郭道路宮室之制
第八節(jié) 衣服飲食醫(yī)藥之制
第九節(jié) 禮俗
第十節(jié) 樂舞
第十一節(jié) 王朝與諸侯之關系
第十二節(jié) 結論
第二十章 文字與學術
第二十一章 共和與民權
第二十二章 周代之變遷
第二十三章 學術之分裂
第二十四章 老子與管子
第二十五章 孔子
第二十六章 孔門弟子
第二十七章 周末之變遷
第二十八章 諸子之學
第二十九章 秦之統(tǒng)一
第三十章 秦之文化
第三十一章 漢代內(nèi)外之開辟
第三十二章 兩漢之學術及文藝
第三十三章 建筑工藝之進步
中篇 中古文化史
章 中國文化中衰及印度文化東來之故
第二章 佛教人中國之初期
第三章 諸族并興及其同化
第四章 南北之對峙
第五章 清談與講學
第六章 選舉與世族
第七章 三國以降文物之進步
第八章 元魏之制度
第九章 佛教之盛興
第十章 佛教之反動
第十一章 隋唐之統(tǒng)一及開拓
第十二章 隋唐之制度
第十三章 隋唐之學術文藝
第十四章 工商進步之特征
第十五章 隋唐之佛教
第十六章 唐宋間社會之變遷
第十七章 雕板印書之盛興
第十八章 宋儒之學
第十九章 政黨政治
第二十章 遼夏金之文化
第二十一章 蒙古之文化
第二十二章 宋元之學校及書院
第二十三章 宋元間之文物
第二十四章 河流漕運及水利
第二十五章 明儒之學
第二十六章 明之文物
下篇 近史文化史
章 元明時海上之交通
第二章 西教之東來
第三章 明季之腐敗及滿清之勃興
第四章 西方學術之輸入
第五章 清代之開拓
第六章 滿清之制度
第七章 清初諸儒之思想
第八章 康乾諸帝之于文化
第九章 學校教育
第十章 考證學派
第十一章 國際貿(mào)易與鴉片之禍
第十二章 內(nèi)治之腐敗及白蓮發(fā)捻之亂
第十三章 外患與變法
第十四章 譯書與游學
第十五章 機械之興
第十六章 種族革命與政治革命
第十七章 法制之變遷
第十八章 經(jīng)濟之變遷
第十九章 近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