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一書共載醫(yī)案500余個,記載了李時珍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為我們保存了大量的第一手臨床實踐資料。本書對《本草綱目》中的醫(yī)案進行了詳細的收集整理,針對這些醫(yī)案,在文字上進行了翻譯,將晦澀難懂的文言文轉變成了通俗易懂的白話文,便于廣大讀者閱讀;在醫(yī)理上進行了闡釋,讓讀者在閱讀醫(yī)案時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使讀者能把握其理,應用于臨床,做到古為今用。本書有較強的專業(yè)性、趣味性、故事性,可供中醫(yī)藥院校師生、臨床醫(yī)生研讀,也適合中醫(yī)藥愛好者閱讀。
《本草綱目》在我國醫(yī)學寶庫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它是一部聞名中外影響深遠的藥學巨著。
《本草綱目》醫(yī)案譯注對《本草綱目》中的醫(yī)案進行了詳細的收集整理,加以白話譯解及醫(yī)理闡釋。
便于讀者理解、參考,體現(xiàn)學術性與普及性的統(tǒng)一。
明代偉大醫(yī)藥學家李時珍知識淵博,閱歷豐富,窮畢生之精力,采眾家之精華,實地考察數(shù)省,書稿增刪三次,始完成巨著《本草綱目》。該書問世以來,屢付剞劂,反復再版。習本草者,以其為淵藪;著本草者,以其為依歸。國內風行,海外流傳,贊譽之詞,不絕于耳。
余自潛心中醫(yī)以來,覽靈蘭秘典,誦金匱真言,專注古籍,醉心本草。恩師王緒前教授嘗謂:《本草綱目》之精華在于發(fā)明一欄,可精讀之。余謹遵師命,授課之余暇,臨證之閑隙,即參悟文辭,探究醫(yī)理。偶見零散醫(yī)案夾雜其間,讀之令人興趣盎然,愛不釋手。蓋李時珍不但精于本草,而且醫(yī)術高超,為證明藥物之功效,常以醫(yī)案為佐證,讀之可彰功效之理,可知配伍之用,可察療效之確。自此以后,對《本草綱目》醫(yī)案留心搜求,揣摩其理,推敲其用,施之于臨床,果然大放異彩,試舉幾例:
《卷13·延胡索》:荊穆王妃胡氏,因食蕎麥面著怒,遂病胃脘當心痛,不可忍……乃以玄胡索末三錢,溫酒調下,即納入,少頃大便行而痛遂止。延胡索為活血行氣止痛之良藥,此案用治胃痛療效甚佳,受其啟發(fā),凡遇胃痛則加入此藥,果真止痛效速。
《卷16·車前》:歐陽公常得暴下病,國醫(yī)不能治。夫人買市人藥一貼,進之而愈。力叩其方,則車前子一味為末,米飲服二錢匕;颊吒篂a,不治瀉而利小便,即開支河之法。治腹瀉時參用此法,真能事半功倍。
《卷17·大黃》:治風熱積壅,一切牙痛,去口氣,大有奇效。好大黃瓶內燒存性,為末,早晚揩牙,漱去。都下一家專貨此藥,兩宮常以數(shù)千贖之,其門如市也。足陽明胃經(jīng)入上齒中,手陽明大腸經(jīng)入下齒中,大黃《本草綱目》醫(yī)案譯注可清瀉胃腸,故為治牙疼之良藥。余治火熱牙疼,不論患者便秘與否,于清胃散中加入酒大黃,一二劑牙疼即止。
《卷18·牽牛子》:外甥柳喬,素多酒色。病下極脹痛,二便不通,不能坐臥,立哭呻吟者七晝夜……乃用楝實、茴香、穿山甲諸藥,入牽牛加倍,水煎服。一服而減,三服而平。患者癥狀類似急性前列腺炎,李時珍所用之藥皆入肝經(jīng),余推測前列腺隸屬于肝。后治前列腺肥大、增生,用濟生腎氣丸為主方,加入疏肝散結、活血化瘀之品,果收佳效。
《卷30·銀杏》:金陵一鋪治哮喘,白果定喘湯,服之無不效者,其人以此起家。此方即定喘湯,文中極言其效,臨床試驗,方知所言不虛。一男性患者,六十余歲,患哮喘二十余載,輾轉治療,求治于余。余以病久難治,告之需長期服藥,始能見效。憶及此案,徑書定喘湯原方,囑服一周。復診之時,患者笑容滿面,謂病已去大半,詰問醫(yī)生既有回春妙手,何故謙虛如此?余謂此皆李時珍之功也!
凡此等等,越讀越領略到《本草綱目》之博大精深,越讀越感受到《本草綱目》之實用性強。為使《本草綱目》惠澤后世,遂萌發(fā)編撰之志。對零落散布的醫(yī)案加以收集歸類,便于匯觀;對佶屈聱牙的文字加以翻譯疏通,便于眾覽;對晦澀難懂的醫(yī)理加以發(fā)微抉隱,便于參考。歷經(jīng)七載,始得成書。
本次編撰,對原著中涉及鬼神,荒誕離奇等醫(yī)案,未予收錄;對于現(xiàn)在臨床已不適用的藥物、食物等,為保留文獻原貌,未做刪減,僅供研讀參考,不做使用依據(jù)。然筆者水平有限,謬誤之處在所難免,尚請同道不吝指正。
徐榮鵬
于湖北中醫(yī)藥高等?茖W校
2022 年11 月1 日
醫(yī)學博士,從事《中藥學》《方劑學》等課程教學及臨床工作10余年,臨床擅長治療內科、婦科、皮膚科疾病等。對《本草綱目》有一定的研究。主編及參編中醫(yī)著作4本。
一、 肺 系 病 案 /1
(一) 咳嗽 /1
1. 時珍咳嗽(1) 2. 痰飲咳嗽(2) 3. 肺熱咳嗽(3)
4. 虛乏咳嗽(4) 5. 一切咳嗽(4) 6. 痰嗽并喘(5)
7. 咳嗽上氣(5) 8. 頑固咳嗽(6) 9. 經(jīng)年氣嗽(6)
10. 經(jīng)久咳嗽(7) 11. 病嗽多日(8)
(二) 哮喘 /8
1. 哮喘痰嗽(8) 2. 寒痰氣喘(9) 3. 多年喘咳(9)
4. 小兒齁喘(10) 5. 小兒痰喘(10)
(三) 肺癆 /11
1. 勞瘵求食(11) 2. 勞瘵吐血(12) 3. 多年勞瘵(13)
4. 勞瘵傳染(13) 5. 勞瘵發(fā)熱(14) 6. 傳尸勞疰(14)
(四) 肺癰 /15
久嗽肺癰(15)
二、 心 腦 病 案 /17
(一) 中風 /17
1. 中風汗出(17) 2. 中風不語(18) 3. 中風口噤(18)
4. 中風神昏(19) 5. 中風偏癱(20) 6. 中風癱緩(21)
8
《本草綱目》醫(yī)案譯注
(二) 心悸 /21
心下悸動(21)
(三) 不寐 /23
1. 離魂惡夢(23) 2. 離魂異疾(24)
(四) 癲狂 /25
1. 喜笑不止(25) 2. 失心顛狂(25) 3. 麥毒致狂(26)
4. 狂病登樹(27) 5. 受驚發(fā)狂(27) 6. 發(fā)狂殺人(28)
三、 脾 胃 病 案 /30
(一) 嘔吐 /30
1. 小兒嘔泄(30) 2. 藍汁止嘔(31) 3. 嘔吐不止(31)
(二) 吞酸 /32
婦人吞酸(32)
(三) 呃逆 /32
1. 因怒病呃(32) 2. 病后呃逆(33)
(四) 胃痛 /33
1. 胃痛數(shù)年(33) 2. 怒食胃痛(34) 3. 心脾疼痛(34)
4. 心脾氣痛(35) 5. 一切胃痛(36) 6. 心氣痛(37)
7. 食冰太過(37)
(五) 痞滿 /38
飽食致痞(38)
(六) 噎膈 /38
1. 婦人病噎(38) 2. 貧叟病噎(39) 3. 食梗難下(39)
(七) 反胃 /40
1. 反胃嘔吐(40) 2. 富人反胃(41) 3. 三世反胃(42)
4. 反胃關格(42) 5. 呷氣反胃(43) 6. 幼年反胃(43)
(八) 食積 /44
1. 食粉成積(44) 2. 食桃成積(45) 3. 食積黃腫(45)
4. 心腹積滯(46)
(九) 腹脹 /47
1. 胸腹飽脹(47) 2. 膈脘氣滯(47) 3. 腹脹如鼓(48)
(十) 痢疾 /49
1. 久病氣痢(49) 2. 太宗氣。49) 3. 下痢白膿(50)
4. 泄痢赤白(51) 5. 痢血百日(51) 6. 膿血惡。52)
7. 時行血痢(52) 8. 多人血。53) 9. 赤痢熱躁(54)
10. 久痢五色(54) 11. 暑痢不瘥(55) 12. 熱毒下。55)
13. 臟毒下痢(56) 14. 孝宗冷。57) 15. 下痢咳逆(57)
16. 下痢將絕(58) 17. 一切下。59) 18. 一切痢疾(60)
(十一) 泄瀉 /60
1. 風邪客胃(60) 2. 水泄不止(61) 3. 大腸寒滑(61)
4. 老婦病瀉(62) 5. 水瀉不止(63) 6. 暴泄如注(63)
7. 老婦溏泄(63) 8. 急性腹瀉(65) 9. 夜數(shù)如廁(65)
10. 滑瀉數(shù)年(66) 11. 久泄不愈(66) 12. 腹痛作瀉(67)
(十二) 便秘 /68
痰阻便秘(68)
(十三) 酒毒 /69
1. 酒積酒毒(69) 2. 飲酒發(fā)熱(69) 3. 飲酒虛乏(70)
4. 酒果積熱(70)
(十四) 肥胖 /72
身體過充(72)
(十五) 食物中毒 /72
1. 蟹柿同食(72) 2. 荊芥忌魚(73) 3. 豆腐中毒(74)
4. 好食豆腐(74) 5. 嗜食魚鲙(74) 6. 魚鲙成積(75)
7. 多食山雞(76) 8. 多食鷓鴣(76) 9. 多食竹雞(77)
10. 好食紫櫻(77) 11. 嗜食胡椒(78) 12. 好食炙煿(79)
13. 飲酒過多(79) 14. 嗜好飲茶(79) 15. 多食瓜果(80)
16. 食蕨成疾(81) 17. 中仙茅毒(81)
《本草綱目》醫(yī)案譯注
(十六) 誤食異物 /82
1. 吞針入腹(82) 2. 誤吞金饋(82) 3. 誤食頭發(fā)(83)
(十七) 嗜食異物 /84
1. 嗜食污泥(84) 2. 嗜食燈花(84) 3. 好食生米(85)
(十八) 寄生蟲病 /86
1. 蛔咬心痛(86) 2. 寸白蟲。86) 3. 蒜汁吐蟲(87)
4. 蠱毒中人(88) 5. 應聲蟲。89)
四、 肝 膽 病 案 /91
(一) 黃疸 /91
1. 面身皆黃(91) 2. 黃疸吐血(92)
(二) 頭痛 /92
1. 傷風頭痛(92) 2. 氣虛頭痛(93) 3. 氣郁頭痛(93)
4. 頭風畏冷(94) 5. 偏正頭痛(94) 6. 風痰頭痛(94)
(三) 受驚 /95
1. 受驚喑。95) 2. 飽食受驚(96)
(四) 癇證 /97
風癇頻發(fā)(97)
五、 腎膀胱病案 /98
(一) 水腫 /98
1. 一切腫脹(98) 2. 氣壯腫滿(99) 3. 水腫尿澀(99)
4. 氣虛水腫(100) 5. 身面浮腫(100) 6. 胕腫喘急(101)
7. 水氣腫滿(101) 8. 水氣浮腫(102)
(二) 淋病 /102
1. 男婦血淋(102) 2. 血淋不愈(103) 3. 血淋脹痛(103)
4. 血淋不痛(104) 5. 多飲痛淋(104) 6. 痛淋尿血(105)
7. 各種淋。105) 8. 多人病淋(106) 9. 老人淋。107)
10. 秋日患淋(107) 11. 淋病不愈(108) 12. 淋病食療(109)
13. 小兒淋。109) 14. 小兒氣淋(110)
(三) 癃閉 /110
1. 立則尿閉(110) 2. 小溲不通(111) 3. 小便不通(112)
4. 尿閉中滿(113) 5. 尿閉腹脹(114) 6. 二便不通(114)
7. 小便不利(115) 8. 轉脬尿閉(116)
(四) 關格 /116
吐逆便閉(116)
(五) 遺精 /117
腎虛遺精(117)
(六) 陽痿 /118
補腎壯陽(118)
(七) 陰縮 /118
兩腎縮入(118)
(八) 腰痛 /119
1. 腰膝疼痛(119) 2. 腿腳乏力(120) 3. 腰腳軟弱(121)
4. 虛寒腰痛(121) 5. 氣滯腰痛(122) 6. 腰部沉重(122)
7. 發(fā)瘕腰痛(123)
(九) 脫發(fā) /124
拔白換黑(124)
(十) 牙痛 /124
1. 風牙痛腫(124) 2. 風氣牙痛(125) 3. 風蟲牙痛(125)
4. 蟲牙作痛(126) 5. 齲齒疼痛(126) 6. 蟲牙疼痛(127)
7. 風熱牙痛(127) 8. 牙齒不生(128)
(十一) 腳氣 /128
1. 腳氣腫急(128) 2. 腳氣疼痛(129) 3. 腳氣病危(130)
4. 腳氣攻注(130) 5. 童貫腳氣(131) 6. 宗元腳氣(131)
7. 腳風用藥(132)
12
《本草綱目》醫(yī)案譯注
六、 外 感 病 案 /133
(一) 風邪 /133
1. 風疾數(shù)年(133) 2. 患暴中風(133) 3. 體虛有風(134)
4. 解母病風(134) 5. 諸風縱緩(135) 6. 風入腠理(136)
7. 病風數(shù)年(137) 8. 風濕痹痛(137) 9. 風疾已深(138)
(二) 寒邪 /138
1. 臥簟受冷(138) 2. 素羸中寒(139) 3. 受冷寒中(140)
4. 傷寒壞證(141) 5. 時疫熱疾(142)
(三) 暑邪 /143
暑月中暑(143)
(四) 熱邪 /144
1. 伏火為。144) 2. 武宗心熱(146) 3. 熱證已極(146)
4. 發(fā)斑怪證(147)
(五) 瘧疾 /148
1. 作勞發(fā)瘧(148) 2. 久病勞瘧(149) 3. 脾虛寒瘧(149)
4. 瘧疾寒熱(150) 5. 瘧疾疲乏(151) 6. 病瘧半年(151)
7. 病瘧吐下(152)
(六) 霍亂 /153
1. 宗元霍亂(153) 2. 暴病霍亂(153)
(七) 麻風 /154
1. 病大風瘡(154) 2. 大風不愈(155) 3. 病癩歷年(155)
4. 大風惡疾(156) 5. 麻風遭棄(157) 6. 久病癘風(157)
(八) 瘟疫 /158
1. 天行虜瘡(158) 2. 天行病后(159) 3. 疫癘發(fā)腫(159)
4. 雷頭風證(160) 5. 燒香辟疫(161) 6. 涂香辟疫(162)
7. 螢火辟邪(162) 8. 治邪除病(163) 9. 戴茱萸囊(163)
10. 冒霧晨行(164) 11. 飛絲纏陰(164)
七、 氣血津液病案 /166
(一) 氣證 /166
1. 聞雷即昏(166) 2. 氣短不接(167)
(二) 血證 /167
1. 鼻衄不止(167) 2. 常年鼻衄(168) 3. 鼻衄不止(169)
4. 鼻衄甚危(169) 5. 衄血不止(169) 6. 婦人衄血(170)
7. 肺損咯血(170) 8. 肺傷嘔血(170) 9. 吐血不止(171)
10. 陽虛吐血(172) 11. 吐血下血(173) 12. 九竅出血(173)
13. 腸風下血(173) 14. 大腸下血(174) 15. 臟毒下血(174)
16. 臟毒下血(175) 17. 齒縫出血(176) 18. 血痣潰血(176)
19. 灸瘡出血(177)
(三) 痰飲 /177
1. 痰飲吐水(177) 2. 久患飲癖(178) 3. 痰疾咳嗽(179)
4. 痰飲不愈(180)
(四) 消渴 /181
1. 久病消渴(181) 2. 消渴飲引(181)
(五) 癭瘤 /182
1. 忽生癭疾(182) 2. 眾人病癭(183) 3. 腋下瘤癭(183)
(六) 癥瘕積聚 /184
1. 癥癖腹脹(184) 2. 卒暴癥塊(184) 3. 癥瘕腹痛(185)
4. 食雞成瘕(185) 5. 食鴨成瘕(186) 6. 食米成瘕(186)
7. 鱉瘕疼痛(187) 8. 一切壅滯(187) 9. 痃癖內灸(188)
10. 脾之冷積(188) 11. 楚王吞蛭(189)
(七) 內傷發(fā)熱 /190
1. 骨蒸勞熱(190) 2. 熱蒸如燎(191) 3. 骨蒸發(fā)熱(192)
(八) 虛勞 /192
1. 早衰齒落(192) 2. 筋病損傷(193)
(九) 痹病 /193
《本草綱目》醫(yī)案譯注
1. 全身疼痛(193) 2. 歷節(jié)風痛(194) 3. 風濕痹痛(195)
4. 風熱臂痛(196) 5. 風痹髀痛(196) 6. 頸項強急(197)
7. 手足不遂(198)
八、 婦 科 病 案 /200
(一) 月經(jīng)諸癥 /200
1. 女子痛經(jīng)(200) 2. 崩中帶下(201) 3. 血風攻腦(201)
4. 熱入血室(202)
(二) 難產(chǎn) /204
1. 婦人難產(chǎn)(204) 2. 生產(chǎn)困悶(204) 3. 胎滑易生(205)
4. 縮胎易產(chǎn)(205) 5. 苦于難產(chǎn)(206) 6. 死胎不下(207)
(三) 產(chǎn)后諸癥 /207
1. 產(chǎn)后血運(207) 2. 產(chǎn)運已死(208) 3. 產(chǎn)后中風(208)
4. 乳汁不行(209) 5. 懷子不乳(210) 6. 子宮脫垂(210)
(四) 臟躁 /211
婦人臟躁(211)
九、 兒 科 病 案 /212
(一) 驚風 /212
1. 皇子驚風(212) 2. 慢肝驚風(213) 3. 慢脾驚風(213)
4. 小兒急驚(214)
(二) 痘瘡 /214
1. 痘瘡倒黡(214) 2. 痘出倒黡(215) 3. 痘瘡陷頂(216)
4. 痘瘡不出(217) 5. 痘瘡不澤(218)
十、 外 科 病 案 /220
(一) 癰疽 /220
1. 癰疽發(fā)背(220) 2. 一尼發(fā)背(221) 3. 癰疽惡瘡(221)
4. 乳癰外治(222) 5. 陰下懸癰(222) 6. 李 病癰( 223)
7. 簡子殺騾(223) 8. 酒毒生疽(224) 9. 發(fā)背潰壞(224)
10. 背疽虛證(225) 11. 背疽陰證(227) 12. 甲疽延爛(228)
13. 蒜灸治疽(229)
(二) 瘡瘍 /230
1. 烏梅療瘡(230) 2. 惡瘡不愈(231) 3. 多年惡瘡(231)
4. 惡瘡近死(232) 5. 惡肉毒瘡(232) 6. 毒瘡腫毒(233)
7. 疔瘡日重(233) 8. 疔瘡腫毒(234) 9. 老人發(fā)背(234)
10. 孩子熱瘡(235) 11. 服丹生瘡(236) 12. 熱毒濕瘡(237)
13. 濕瘡遍生(237) 14. 濕瘡浸淫(238) 15. 糞敷頭瘡(239)
16. 頰生瘡瘍(239) 17. 口中疳瘡(240) 18. 背瘡外治(241)
19. 囊瘡痛癢(241) 20. 妒精下疳(241) 21. 兩股生瘡(242)
22. 左膝瘡癢(242) 23. 兩足生瘡(243) 24. 病魚臍瘡(243)
(三) 腫毒 /244
1. 手臂腫痛(244) 2. 風背腫痛(244) 3. 背部虱瘤(245)
4. 額角腫痛(246)
(四) 痔瘡 /246
1. 肛門痔痛(246) 2. 痔瘺作痛(247) 3. 痔瘡不愈(247)
4. 槐湯灸痔(248) 5. 痔熱腫痛(248) 6. 野雞痔。249)
7. 痔漏瘡發(fā)(250)
(五) 燒燙傷 /250
1. 炭火燒傷(250) 2. 熱氣蒸面(251) 3. 腳瘡生蟲(251)
(六) 疝氣 /252
1. 疝氣重墜(252) 2. 產(chǎn)婦寒疝(252) 3. 寒疝病發(fā)(253)
4. 寒疝囊腫(253)
《本草綱目》醫(yī)案譯注
十一、 傷 科 病 案 /255
(一) 跌打損傷 /255
1. 打撲傷腫(255) 2. 爪甲掰裂(255) 3. 骨碎筋傷(256)
4. 墜馬折足(257) 5. 墜馬撲損(257) 6. 踠折傷骨(258)
7. 覆車跌撲(258) 8. 破傷風毒(259) 9. 治破傷風(259)
10. 胡雁折翅(260) 11. 山雞傷足(260)
(二) 金瘡外傷 /261
1. 金瘡外傷(261) 2. 金瘡磕損(262) 3. 金創(chuàng)出血(262)
4. 金瘡出血(263) 5. 刀割舌頭(263) 6. 刀傷出血(264)
7. 飛矢中目(265) 8. 箭鏃入肉(265) 9. 箭鏃入骨(266)
10. 如意傷頰(267) 11. 惡刺生瘡(267)
(三) 瘋狗咬傷 /268
1. 狗咬傷( 268) 2. 犬咬傷(268)
(四) 蛇蟲咬傷 /269
1. 蚯蚓咬毒(269) 2. 蚯蚓咬人(269) 3. 蝮蛇咬傷(270)
4. 毒蛇咬傷(271) 5. 蛇蛟蝎螫(271) 6. 誤吞蜈蚣(272)
7. 誤飲螞蟥(272) 8. 誤吞水蛭(273) 9. 蟲豸咬傷(273)
10. 蜘蛛咬毒(274) 11. 蜘蛛咬傷(275) 12. 蜂螫傷毒(275)
13. 蚰蜒入耳(276) 14. 壁虱入耳(276) 15. 天蛇毒瘡(277)
16. 天蛇螫毒(277) 17. 誤飲蛟龍(278) 18. 龍伏藏內(279)
十二、 五官病案 /280
(一) 目疾諸癥 /280
1. 赤目腫痛(280) 2. 目赤痛腫(280) 3. 赤眼腫痛(281)
4. 睡起目赤(281) 5. 赤眼生翳(282) 6. 赤眼內障(282)
7. 目赤失明(283) 8. 目病生翳(284) 9. 目中生翳(284)
10. 痘后目障(285) 11. 痘后目翳(285) 12. 內外翳障(286)
13. 青盲內障(286) 14. 青盲洗法(287) 15. 酒毒目盲(287)
16. 目盲虛證(288) 17. 陽虛失明(289) 18. 目昏羞明(289)
19. 至夜目疼(290) 20. 目不得閉(291) 21. 爛弦疳眼(292)
22. 爛弦風眼(293) 23. 各種目病(293) 24. 火盛目。294)
25. 治眼奇法(294) 26. 蠐螬復明(295) 27. 蛇膽復明(295)
28. 石蟹復明(296) 29. 露珠明目(296) 30. 羊肝益目(297)
(二) 咽喉諸癥 /297
1. 咽喉腫痛(297) 2. 九種喉痹(298) 3. 纏喉風腫(299)
4. 患纏喉風(300) 5. 喉痹吐方(300) 6. 食飴噎喉(301)
7. 骨鯁咽中(302) 8. 肋肉哽喉(302) 9. 魚刺鯁喉(303)
10. 雞骨哽喉(303)
(三) 舌脹 /304
1. 舌脹塞口(304) 2. 舌脹滿口(304)
(四) 酒渣鼻 /305
鼻上酒齇(305)
(五) 痄腮 /306
仁宗痄腮(306)
(六) 面黑 /306
郁久面黑(306)
十三、 養(yǎng)生服食病案 /308
(一) 服食延年 /308
1. 煎露飲服(308) 2. 服食黃精(308) 3. 服食玉竹(310)
4. 服食蒼術(310) 5. 服食仙茅(311) 6. 服食熱藥(312)
7. 服食烏附(312) 8. 服補骨脂(313) 9. 服萬年草(315)
10. 服食蒼耳(315) 11. 服食地黃(316) 12. 服何首烏(316)
13. 服食菖蒲(318) 14. 服食柏葉(318) 15. 服食楮實(319)
16. 服食乳汁(320) 17. 服交感丹(320) 18. 服地仙丹(321)
《本草綱目》醫(yī)案譯注
19. 服食丸藥(322) 20. 服豨薟丸(323) 21. 服首烏丸(325)
22. 服大造丸(326) 23. 蘇合香丸(327) 24. 服食散藥(328)
(二) 服食中毒 /329
1. 朱砂中毒(329) 2. 水銀中毒(330) 3. 熱藥中毒(331)
4. 礜石中毒(332) 5. 服玄明粉(333) 6. 服金花丸(333)
7. 服食川芎(334) 8. 多服毒藥(335) 9. 木鱉中毒(335)
10. 附子中毒(336) 11. 冰片中毒(336) 12. 杏仁服法(337)
13. 服食杏仁(338) 14. 煙熏中毒(338) 15. 壁魚食字(339)
病 癥 索 引 /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