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文獻整理和研究類圖書,屬于古音韻學范疇!睹娬崱芬粫鵀榍迥┤照諏W者丁以此(字竹筠)所著,深受章炳麟、劉師培等古音學家的推崇,但因?qū)W偏冷絕、文字艱澀,給后世學者者帶來了的很大困擾,也限制了自身的傳播和影響。本書首先對《毛詩正韻》(含《韻例》一卷)全文及序文進行文字整理和校點(國內(nèi)首次)。按照現(xiàn)代白話文語法規(guī)范、標點符號使用規(guī)則以及漢字規(guī)范要求,對原文逐字逐句給予精準的定位和轉(zhuǎn)換。其次用專業(yè)的音韻學常識和術(shù)語對原文中的疑難字句進行注釋和譯解,力求通俗易懂,方便讀者理解和研究。這是國內(nèi)首次對《毛詩正韻》一書進行點校,學術(shù)價值頗高。
《毛詩正韻》(含《韻例》一卷)乃清末日照學者丁以此(字竹筠)所著,深受章炳麟、黃侃、劉師培等古音學家的推崇。但因?qū)W偏冷絕、文字艱澀,一般人閱讀有較大難度。李興君以深厚之學力,堅韌之毅力,對本書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首先對全文及序文進行整理和校點,將全書轉(zhuǎn)化為規(guī)范漢字,并用現(xiàn)代標點符號進行標點斷句。其次是對原文中的疑難字句進行注釋和譯解,使其通俗易懂,方便讀者閱讀理解,最終形成大作《毛詩正韻校釋》。此書的出版,無疑將對丁氏原作的研究與傳播產(chǎn)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丁以此(1846-1921),字竹筠,山東日照人。丁氏為一方望族,書香傳世。明清以來,科甲連第,人才輩出。至以此時,家道中落。“先生幼遭亂離,貧而好學!薄皣L以諸生再赴鄉(xiāng)試,不得中式,乃棄去舉業(yè),專意古學,潛心于文字音韻。”(陳祖武《<清代學者象傳校補>舉要》)先生追隨樸學大家許瀚,專研古詩音韻,數(shù)十年孜孜以求,嘔心瀝血,結(jié)撰《毛詩正韻》四卷、《韻例》一卷。終生不事產(chǎn)業(yè),唯以教私塾維持生計,嘗北游濟南、京師,西至晉陽等地。先生雖困守田園,埋名鄉(xiāng)里,然目睹外族侵擾,兵禍連結(jié),百姓流離涂炭,胸臆難平,每深憂之。但恨報國有心濟時乏術(shù),曾在園門上大書“閑時鏟平專制草”等句。督責其子惟汾熟讀古書,東渡扶桑學習新學,支持其追求共和的革命事業(yè)。先生勤奮好學,一生手不釋卷,筆耕不輟。除《毛詩正韻》外,據(jù)民國學者王獻唐《鄉(xiāng)前輩丁竹筠先生著述目錄》載錄,尚有《敘詩草》《名我有園詩草》《毛詩字分韻》《古合韻表》《切音譜》《楚辭韻證》等著作存目。
丁以此音韻研究師從同邑先輩許瀚!熬儆鰜y貧困,未弱冠即從許瀚(印林)游,得聞古學!保ㄕ卤搿抖【贡怼罚┰S瀚,字印林,一字元翰,室名“攀古小廬”,清代杰出的樸學家、校勘學家、金石學家。許瀚受業(yè)于王念孫、王引之父子,曾與王筠、龔自珍、何紹基、丁晏等著名學者交流切磋,參與校注《爾雅注疏》《經(jīng)傳考證》等典籍,博通經(jīng)史,著述宏富,為名動一時的學術(shù)大咖,被龔自珍譽為“北方學者君第一”(龔自珍《己亥雜詩·別許印林孝廉瀚》)。丁氏本生長于書香世家,自幼修習舉業(yè),有良好的樸學根基。即投許瀚門下,朝夕叩問,切磋琢磨,乃得窺樸學堂奧。王獻唐《說文解字韻隸·敘》云:“吾鄉(xiāng)前輩許印林先生治小學、金石,負海內(nèi)眾望。時同邑從學者三人,為丁少山先生艮善,為丁伯才先生楙五,其后則丁竹筠先生以此。三君治學各有所!耋迣C鞴乓,尤邃精韻例!
《毛詩正韻》是對《詩經(jīng)》用韻情況的研究!对娊(jīng)》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集中體現(xiàn)上古漢語音韻體系,是研究上古音韻的起點。清初顧炎武著《音學五書》開啟了古音學的研究。乾嘉年間,漢學大興,主張經(jīng)世致用,學者繼承前代考據(jù)訓詁的方法,通過古字古音以明古訓,明古訓而后明經(jīng),古音學乘勢而上,蔚成大國。顧炎武通過分析《詩經(jīng)》《楚辭》等韻文的用韻,將古韻分為十部,至段玉裁《六書音韻表》分為十七部,江有誥《音學十書》分為二十一部,孔廣森《詩聲類》分為十八部,王念孫《古韻譜》分為二十一部。民國時古韻分部進一步細化,章炳麟《成均圖》分為二十三部,黃侃《音略》分為二十八部!睹娬崱穮⒄胀蹩锥,分古韻為東、冬、蒸、侵、談、陽、耕、真、諄、元、歌、支、至、脂、祭、盍、緝、之、魚、侯、幽、宵等二十二部。
《毛詩正韻》最大的貢獻,在于對《詩經(jīng)》韻例的分析。此前諸家對《詩經(jīng)》韻例的研究已各有成就,除常見的句末韻、連句韻、隔句韻外,顧炎武提出“間三為韻”,錢大昕提出“連章為韻、句中為韻”,到孔廣森著《詩聲類》,總結(jié)出通例十、別例十三、雜例四,已蔚為大觀。丁氏不拘前人成法,數(shù)十年冥心參會,探賾抉微,在孔氏研究的基礎(chǔ)上,把《詩經(jīng)》韻例分為單句、連句、間句、連章、隔章、變韻六類,每類又包含多種不同類型。如單句類包括上疊韻、下疊韻、上同韻、下同韻、首尾韻等二十四例,變韻類包括起韻、收韻、線韻等六例,總計有七十三種用例!熬推渌危黄,取韻者蓋過半”(章炳麟《毛詩正韻序》)。《毛詩正韻》的韻例研究,證明《詩經(jīng)》用韻密而多,格式靈活多樣,打破了句末、隔句、連句等有限取韻格式的思維框架,對正確理解和認識以《詩經(jīng)》為代表的上古韻文特質(zhì)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黃侃序日:“據(jù)古韻二十二部以求詩句中之韻,立例數(shù)十;湔f,信而有征,蓋王孔所不能上!倍∈蠈Υ它c也深信不疑,曾言:“不徒《三百篇》字字皆韻,即古諺謠亦若是!粜艉,湫乎,浟乎。深思而淺謀,邇身而遠志,家臣而君圖,有人矣哉。’恤恤邇韻,湫漱韻,三乎字與家圖韻,身臣人韻,淺遠韻,三而字與思謀志有矣哉韻!保愖嫖洹叮ㄇ宕鷮W者象傳校補)舉要》)誠如王力先生所說:“《詩經(jīng)》用韻格式是多樣的,因為它是民歌或者模擬民歌的詩體。民歌是隨口唱的,隨口用韻,隨時轉(zhuǎn)韻,也就是所謂天籟!保ㄍ趿Α豆糯鷿h語》)
李興,曲阜師范大學教師,山東臨沂人。1966年生,男,碩士,中共黨員。主要從事古代文學、古代漢語、書法等課程的教學工作,對古文獻、文書檔案等有一定研究。
《毛詩正韻》四卷、《韻例》一卷
序
序
《毛詩正韻》贊
丁君墓表
毛詩韻例
《毛詩正韻》卷一
國風
周南
召南
那
鄘
衛(wèi)
王
《毛詩正韻》卷二
鄭
齊
魏唐秦
陳
松
曹
涵
《毛詩正韻》卷三
小雅
《毛詩正韻》卷四
大雅
頌
周頌
魯頌
商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