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們
書單推薦
新書推薦
|
西塞山前白鷺飛 讀者對象:隨筆愛好者
本書共分四卷,一是《人物》,不分時間之遠近,只寫那些人和事的記錄,算是另類的“散墨”,是另一番文化情懷的感想。二是《書話》,主要寫在東京閱讀中國之寶的宋版書的雜話,這些文字頗有文化意蘊,卻有文化感悟。三是自已親歷的或地域文化的記憶,這些留在作者內心的記憶,讓他永遠銘記在心。四是自已執(zhí)編《問紅》之拉雜小記。
序言
張建智兄的新書 《西塞山前白鷺飛》 付梓前命我作序,作為訂交二十多年的友人我自不敢推托。翻檢目錄,有些文章以前報上瀏覽過,本想再揀幾篇未看過的讀一下,以便序文中增加些內容。豈料看了就不能自已,連看過的也全部又看了一遍,至此已不擔心沒有話寫。
我一直認為,一本書、一篇文章要吸引讀者,題目很重要。因為除了那些全國全球性的名人、名作者、名學者外,除非是出于研究、學習或特殊目的非看不可者以外,讀者當然會根據書名或文章的題目決定是否有興趣看,是否值得看,而不是只看作者是誰。
當我還是小學生時,從初中的文學課本上讀到張志和的 《漁歌子》,記住了“西塞山前白鷺飛”的名句。但直到成人后才知道,西塞山就在我的出生地浙江湖州,卻從來沒有機會一睹它的真容。這個書名自然會吸引我迫不及待地打開書,并直接找到這篇文章,看能否滿足我的需求。
文章的題目也是如此。收入本書的文章,從題目看到的名字,就有巴金、茅盾、殷夫、阿英、莫言、章克標、木心、吳藕汀、龐元濟、張蔥玉、周有光、章開沅、沈家本、張靜江、戴季陶、宋美齡;古人則有顏真卿、葉夢得、董說;外國人則有瑞典王子羅伯特·章、荷蘭使者韓克思。題目中還記有“王老”,果然如我猜測的,就是文博大家王世襄。作者書寫或回憶這些人物的文章,如何會不吸引讀者呢?而有資格、有條件書寫或回憶這些人物的,天下又能有幾人?且此書中有一書話欄目,題目中出現的是“宋版書”,那就是最高等級的古籍版本,吸引力不言而喻。第二個標準,自然是文章的內容。題目再吸引人,如果一讀正文就空洞無物,不知所云;或者強作高明,故弄玄虛;或者佶屈聱牙,晦澀艱深;或者玩弄辭藻,堆砌鋪張;要不是為了研究或批判,誰也不會樂意看下去。還有些作者倒是滿腹經綸,或有講不完的故事,可是寫出來的內容卻一再重復,或者就是一篇人物傳記,也會使讀者大失所望。而建智兄寫人物,篇篇都有新的內容。凡他有親身經歷或直接交往的,必有細致精確的敘述,足以補其正傳之缺漏。凡是根據史料、間接經歷或本人資料寫的,必有獨特的視角或新的觀點。建智兄從我與他的交往來看,除了他從事外事友協(xié)工作外,而淘書、讀書、藏書以及寫作,一直孜孜不倦,幾十年如此。建智兄和各地的亦師亦友的文化交往,細水長流,也使他獲得了廣博的知識積累,故他寫的人物,遍及各地,大多年長于我輩二三十歲甚至數十歲。這更是他以文為友,敏于觀察,善于思考,勤于記錄的結果。
書中有些人物,我結識交往的時間比他長得多,但看了他的文章,發(fā)現他了解的比我多,觀察得比我深,獲得的機會也較我多。有的人物,建智兄與他僅有一兩次邂逅,但他所寫內容,同樣給我留下清晰的印象。我相信,對有些長期存在于公眾之外、如今早已逝去的人物,建智兄的文章或許就是他們留給后人的唯一記載。
所以我對建智兄還有更大的期望,希望在 《西塞山前白鷺飛》以外還能看到更多風景。
葛劍雄
2021年11月
張建智,傳記作家、文史學者,多年來對民國歷史、《易經》與經營文化、中醫(yī)學等有長期研究。近十多年來,對紅學與中國獄神廟的研究,填補了紅學研究的空白,深得紅學界人士好評。著有《張靜江傳》《王世襄傳》《儒俠金庸傳》《中國神秘的獄神廟》《<易經>與經營之道》《紅樓半畝地》《傷寒名方解析》《絕版詩話》《嘉業(yè)南潯》《詩魂舊夢錄》《墨耕雅趣》《烏鎮(zhèn)》等四十余種,主編隨筆散文集十余種。 卷一 人物
遨游“鯖魚世界”的董說 ……………………………………003
記殷夫與《孩兒塔》 …………………………………………007
不能忘卻的詩人 ………………………………………………013
——讀朱渭深《期待》《秋花集》 ………………………013
一個百歲老人的征婚 …………………………………………018
——記章克標先生二三事 …………………………………018
《紅樓》抄罷雨絲絲 …………………………………………024
我讀虞琰 ………………………………………………………035
詩人木心 ………………………………………………………040
畫馬的沈老 ……………………………………………………047
老人見聞中的宋美齡 …………………………………………050
記詞人吳藕汀先生 ……………………………………………054
記瑞典王子羅伯特·章 ………………………………………058
湖筆與《辭! ………………………………………………065
我沒有什么特殊的希冀 ………………………………………071
——記阿英的兩本詩集 ……………………………………071
辛亥革命的支助者:張靜江 …………………………………077
書畫收藏大家龐元濟 …………………………………………081
一個奇人與一本民國詩集 ……………………………………086
——讀羅吟圃的《纖手》 …………………………………086
一位學者,更是一位和藹可親的人 …………………………093
——賀近代史學家章開沅先生九十壽辰 …………………093
沈家本:中國古代法制傳統(tǒng)掘墓人 …………………………107
韓思克先生 ……………………………………………………113
——記荷蘭使者 ……………………………………………113
記張蔥玉 ………………………………………………………119
尋訪葉夢得遺蹤 ………………………………………………125
世界的眼光 ……………………………………………………130
——懷念周有光先生 ………………………………………130
滬江大學往事 …………………………………………………136
——記丁武始先生 …………………………………………136
記《書屋》原主編周實 ………………………………………141
蘆葦中的煙火 …………………………………………………144
——讀阿瀅 …………………………………………………144
把欄桿拍遍 ……………………………………………………148
戴季陶的戀祖情結 ……………………………………………152
也談沈雁冰 (茅盾) 二三事 …………………………………157
卷二 書話
讀宋版書五記 …………………………………………………165
讀《夾竹桃集——周越然集外文》 …………………………184
學者風范譯界大家 ……………………………………………188
卷三 記憶
西塞山前白鷺飛 ………………………………………………197
顏真卿與韻海樓 ………………………………………………203
尊嚴的底線 ……………………………………………………208
——王老心事之心事 ………………………………………208
百年女詩人的記憶 ……………………………………………214
莫言在講著歷史故事 …………………………………………217
——與莫言的一次邂逅 ……………………………………217
掃墓小記 ………………………………………………………221
——記1987年4月5日 ……………………………………221
志在聽琴心 ……………………………………………………224
文與畫 …………………………………………………………228
卷四 編輯小札
進退之際 ………………………………………………………234
為者常成 ………………………………………………………236
悲哀在里 ………………………………………………………239
“真假”似云 …………………………………………………242
絳洞花主 ………………………………………………………245
教育一角 ………………………………………………………247
尋求智慧 ………………………………………………………249
霧霾重重 ………………………………………………………252
想起陳登原 ……………………………………………………255
后記 …………………………………………………………………258
《紅樓》抄罷雨絲絲
2017 年剛過去三月,正是春光明媚、景物芬芳時光,我家窗口門前的各類花朵,均相綻放,一派湖光山色,令人應接不暇,猶李白所云“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之萬象。但一想到去年惠澤于我的幾位前輩先后作古,似乎那春的東風拂不去我的一腔愁緒。雖我先后撰寫了紀念他們的文字,如周有光、陸谷孫、褚鈺泉等。
近又有馮其庸先生,離我們而去,令我欲哭不盡,痛而忘饑。
一
1月22日,農歷臘月二十五,著名文化學者、紅學家馮其庸先生以九十四歲高齡離世。雖說前在和馮夫人夏老師通話時,告知“老先生近來身體不好!”但這不幸的消息真?zhèn)鱽砹,還禁不住地哀痛。
記得先生九十歲高齡時,雖患足病但思路清晰,讀書寫作不輟。我時在電話中向他問好或談些紅學以及他近期的病痛、理療、養(yǎng)生等。馮先生一生重視 《紅樓夢》 研究,卓有成就。特別是他在紅學上對版本鑒別,紅學脂評的研究,是那一代紅學上最具成就的學者。特別是對紅樓夢思想的研究,體現出了他一絲不茍的學人風格。當 1966年,在中國人民大學任教的馮其庸先生成為首批被批斗對象,他收藏的影印本 《庚辰本石頭記》 被抄走時,馮先生擔心“浩劫”中這個珍貴抄本將臨灰飛煙滅,他決定照原樣再抄一部。在當時的境況下,這是相當大膽而又危險的決斷。
當時,只有晚上允許馮先生回家。每天深夜,他按照原著的格式,逐字逐句嚴格抄寫。從1967年12月開始,到1968年6月抄畢,整整抄了七個月。這對他是漫長的歲月。為防再次被抄家,馮先生還將自己的抄本,轉給他信得過的朋友保管?上攵诋斈曛榫跋,這要付出多少沉重的辛苦!在那樣一種險惡的境遇之中,為傳承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置個人安危于不顧,在深夜秉燭疾書,完成一部洋洋八十萬字的抄本,這在 《紅樓夢》 研究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事。
馮先生不僅是一位卓越的紅學研究大家,在書法繪畫創(chuàng)作上也有相當精深的造詣。他認為書法要從學問中來、詩境中來。我們若從馮先生的這部 《石頭記》 抄本的書法風格,可看到前晉唐書風,又具古吳文徵明風格,流暢的行書小楷。其繪畫,書法宗二王,畫宗青藤白石。所作書畫,為國內外所推重,被譽為真正的文人畫。近十多年,馮先生又重于潛心研究中國大西部的歷史文化藝術,著有考證絲綢之路和玄奘取經之路的大型攝影圖冊《瀚海劫塵》,獲得學術界的高度評價。
二
記得那年,我去北京,正是草長鶯飛的三月,但北方冷空氣時有襲來,總感春風刺骨的寒冷。一天,凌晨四點多去潘家園淘書,然后,去通州張家灣馮其庸先生家。車到張家灣的街口,遠遠望去,西邊還有幾縷炊煙,身后那山影,越來越淡。淘書連早飯也顧不上吃,買幾個饅頭匆匆?guī)нM馮家。輕輕敲門,出來領路的是一位女士。穿過狗吠不斷的那條園子,覺得這里的布局,仿佛是 《紅樓夢》 里境物的象征,興許這便是馮先生花了不少心血搬到張家灣的意蘊。
走進“瓜飯樓”,他們夫婦剛起來煮茶,看我們這副樣子,夫人夏老師一邊泡茶一邊拿出可口的點心。圍坐小屋,一邊品茗,一邊就談開了紅樓夢的話題。我向馮先生討教了范鍇 (1764—1845) 的生平事跡,談及范聲山于嘉慶年間刻印的一部紅學著作《癡人說夢》。馮先生雖耄耋之年,但記憶力極好,說此書國圖有藏,可幫我找,使我喜出望外。這是我鄉(xiāng)前輩的紅學著作,多年夙愿,很想一讀。說到范鍇,他是清代藏書家、文學家。原名范音,字聲山,號白舫,別號苕溪漁隱、苕溪漁叟。浙江烏程 (今吳興) 南潯鎮(zhèn)人,貢生,有俊才,工詩詞,好游歷。性淡泊孤傲,卻無意仕途,往來于淮揚楚蜀之間達三十年之久。曾旅漢經營鹽業(yè)多年,寫下 《漢口叢談》 史事筆記?塘嗽S多地方文獻,如《苕溪漁隱詩稿》《潯溪紀事詩》 等?傒嫹Q之為 《范白舫所刊書》。
我與馮先生閑談中,他忽然說起有一件多年的藏品,是俞平伯先生手書的扇面墨寶。扇面上,俞平伯用楷書寫下了一首七言古風《明定陵行》。此時斜坐在我旁的馮先生,正喝著茶慢悠悠告我一個秘密。他說:“唉,這墨寶非我所有,原是劉海粟生前所藏,后他兒子在上海開畫展時,把這件藏品相贈予我!”馮先生的珍藏,原是從上海劉先生那里流出。緣于馮是國內知名紅學家,收藏同是紅學家俞平伯的東西,也是情理中事!按思仄吩谖姨幰丫,我總想把它傳至值得收藏之處!瘪T先生又說,“俞平老這件墨寶,寫得精妙,詩意深深,理應讓它展示于世人!”
我見馮先生沉思著。就在這瞬間,我忽想到俞曲園、俞平伯的故里,是在浙江德清,而歷史上第一個研究 《紅樓夢》 的戚蓼生,也是德清人。俞平伯墨寶,如能放到德清,應屬完璧。
說起戚蓼生 (1730—1792),于此附帶一筆。他于乾隆三十四年 (1769) 中進士,后在京刑部任職,仕途很順,官至福建按察使。他曾購得曹雪芹八十回本的 《石頭記》 抄本,贊嘆不已,為
此寫了一篇序。戚蓼生和曹雪芹可算同時代人,這序重要且寫得好。俞平伯曾說:“戚蓼生序……向來不大受人稱引,卻在過去談論 《紅樓夢》 的文章中,實寫得很好!逼蒉ど鸀槿藶⒚摗⒑弥C謔,平時起居,不修邊幅,但有理政才能,是官宦中的名士派頭。
蓼對《石頭記》的寫作藝術,推崇備至。他認為書雖只八十回,不宜再寫續(xù)書。還說:“《紅樓夢》是沒有寫完,但想續(xù)寫,定是很蠢的事!倍,《紅樓夢》刻印,由戚蓼生寫序的《紅樓夢》遂稱戚本,它和程偉元的程本《紅樓夢》,均屬紅學研究的兩個重要版本。
“俞平老的墨寶,存放浙江德清,不知馮先生以為然否?”我對馮先生直說,“那里的博物館,有專門陳列俞平伯先生的一些遺物,也有幾件墨寶珍藏!瘪T先生對我的提議,很是喜歡,分手時對我說:“容我身體好些,慢慢尋找出來!”
我把此事轉告德清的領導。德清領導很重視,為此事親自走訪馮先生家。俞平伯墨寶,幾經轉折,終由馮先生交給德清館藏。馮先生這件多年珍藏,終亦回歸了有紅學淵源的德清。同時,馮先生雅興不減,還特在俞書的扇面上,再用朱色楷書,寫了如下的話:“此俞平老手澤,由上海劉海老后人轉贈,今即歸之俞老紀念館,得其所也。馮其庸記!弊舟E清雅、勁秀。那“得其所也”四字,一派舍得和溫情在焉。
世上事畢竟有緣,如今,讓后人能永遠欣賞到這精美的扇面,算是德清鄉(xiāng)人之幸,也是大眾之幸事。此可謂是一代紅學大家,期盼地方發(fā)展紅學研究的心聲。足見馮其庸先生之大氣。
三
再一說俞老手澤。因限于扇面空間,俞老手詩非全璧 (見俞平伯《明定陵行》手跡)。俞老整首《明定陵行》尚有最后十句未能寫畢,故現把俞平老扇面手跡抄下,以讓讀者賞讀研究,并可對照其墨寶遺物觀摩。
《明定陵行》:
大峪山前野殿荒,秋風颯然秋草長。懸梯斗下八十尺,眼中兀突金剛墻。
無端瑤闕埋黃埃,券拱三層迤逗開。只道千秋鞏金石,那知彈指輕塵炱。
宮車晏晚定陵路,世態(tài)云衣幾朝莫。王侯萬騎送北邙,難救君家一抔土。
贏得飛龍玉座寒,強攜金碗出人寰。昭陽無福眠云母,猶戴瓏玲九鳳冠。
役民地下興華屋,不意兒孫亡國速。金高未饜狂夫心,巢傾忍聽千家哭。
遠從漲海浮明珠,時向深山仆大木。妖書梃擊盡奇談,專寵爭儲皆亂局。
青史何曾判是非,牛山何必淚沾衣。南屯不落新歡笑,廢壟殘丘對夕暉。
漠漠土花翠鈿路,沉沉煙燼魚燈路,銀泉山鬼悲狐兔,誰續(xù)梅村更賦詩。
(注:俞老扇面手跡,只寫至“時向深山仆大木”處)
今讀俞老之詩,看似明白,但意蘊深邃,情中有景,景外含情,讀之不盡。如作白話翻譯,詩意丟失。俞老作文寫詩 (包括“五四”后的白話詩) 一向有行云流水,冠裳佩玉之風。而此詩,既寫了明朝事,又蘊藉當世事。全詩怨而不怒,有余情,有余蘊;
正是俞老“古雅蘊藉”之詩 (梁遇春語)。為深讀俞老此詩,我特地請教黃裳、邵燕祥兩先生,同請教研俞專家孫玉蓉女史。他們均談了自己的看法。現順錄以下:“俞老 《明定陵行》,所用皆明十三陵故事,以及晚明宮中三案故實,無何秘典。不勞箋記也。”(黃裳,2009 年 3 月 20 日信) 據邵燕祥先生回憶,他說:“俞平伯此詩所作應在1960年代參觀時后感,因當時北京明定陵,剛對外開放可讓人參觀,其是十三陵最大的三座陵園之一。”孫玉蓉先生在給我的信上,也談了對詩的看法。她說:“馮其庸先生為了豐富俞平老紀念館的收藏,能夠把俞平老的真跡,割愛轉贈給紀念館,這種高風亮節(jié)值得頌揚。對于俞平老的作品,少一點解釋無妨,可以讓讀者自己去理解,見仁見智。
俞平老的學問功底深厚,我們如果解釋不準確,反而會找麻煩。”
(孫玉蓉,2009年7月20日信)
我讀俞老之詩,無論古詩,還是新詩 《西還》《冬夜》《憶》,深感耐讀、回味不盡,別有一番幽默淡泊、蘊藉深邃、返璞歸真之境界。我很想有專家學者再解讀 《明定陵行》 詩,俞老究于何
種心情,寫下此詩;且有一奇望,俞老手書舊作時間,是1980年,是為“心正”同志所囑而書,心正先生還在世嗎?后何如又傳入了劉海粟先生處。
但轉念一想,也屬多余。我們與其費力猜謎而不能圓通,或說不能取得對俞詩完美解讀,“就不如用這可貴的時間和精力干些別的。還可說得堂皇一些,那是孔老夫子推重的,‘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保◤堉行小跺\瑟無端》)
于是,我仿佛又回到了當年的古槐書屋,又回到了俞老當年在這里寫詩的情景:“密重重的簾幕,盡低著頭呆呆地想!”
四
馮其庸先生一生為人寬厚,愛憎分明,富有激情。他以“寬堂”為號,表達這種人格上的追求。對任何人總伸出手幫助,這是別的學人所難于做到之事。大到對他的前輩,中到對他的同學及同一代人,小到對一件小事,對一個普通平民草根文化人,總無微不至。這分兩方面佐證即可,一是已有文字 (即他的文章)記錄的,一是未記入文字的。后者之范圍更廣。對他的同學同事,曾經歷過坎坷人生者,他總主動去看望他們 (不管路途遙遠否)。
他不惜賣掉自己的書畫,去幫助那些學紅研紅的協(xié)會。我切身體會的除上述這些外,俞平伯故鄉(xiāng)——德清縣創(chuàng)辦《問紅》雜志,他即伸出援手。當時我提出俞平伯家鄉(xiāng)應辦一大眾化的紅學刊物,我將此刊名定為 《問紅》 請他指正。馮先生認為此題甚好,包含了多種意義,當即為此刊題詞。我們即按他意出創(chuàng)刊號。我們每一期出刊時,他總精心指導,稍有不足,就來電指正?梢哉f,如若沒有他的幫助,此刊絕不可能成為今日紅學界喜讀之物。如今粉絲遍天下。這是馮先生扶持下成長的一個紅學果實。
于此,僅舉兩例。一是于 2016 年 《問紅》 春季卷,馮先生《瓜飯樓叢稿》 總序中,有“己卯本是怡親王府抄本的發(fā)現”,在一段文字上,出現錯位、文字脫落。馮先生于病中,即來電于我
及時指出。這確體現出馮先生對學問認真的精神。我們愧對他之為學之道。這事令我們無地自容。
1967 年后,馮先生手抄 《紅樓夢》。一年后某雨夜,當他抄完最末章節(jié):白茫茫一片大地,賈寶玉身著大紅斗篷向賈政下拜,一僧一道將他帶走,口中念道:“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鴻蒙太空。誰與我游兮,吾誰與從。渺渺茫茫兮,歸彼大荒!睌R下筆,他即賦詩:“《紅樓》抄罷雨絲絲,正是春歸花落時。千古文章多血淚,傷心最此斷腸辭!蔽易x此詩,真有魯迅當年那種“新詩改罷自長吟”之感。
想不到的是,馮先生在他大病中,突然于 2016 年 6 月 20 日,又親手用毛筆重抄了 1968 年 6 月 23 日凌晨抄畢的庚辰本 《石頭記》,那首他終身難以忘懷的詩:“《紅樓》抄罷雨絲絲……”
我想,這也許就是馮先生于生命時光中親手抄錄的最后一首詩了。這之后僅只半年時間先生就離世了。對那段最不平凡的抄紅生活,馮先生曾經說:“我對這部抄本《紅樓夢》真愛到如同自己的生命一樣!边@確道出了馮其庸先生的整個紅學觀:曹雪芹的家庭和他親戚家庭的遭遇是書中隱蔽的內
容。整部 《紅樓夢》 八十回,有很多寫歡樂的場面,但是一種悲涼的調子一直沒有變。
當今紅學大家馮其庸先生已離開了我們,上了《紅樓夢》的天堂。最好的悼念和哀思,我想,應是細細讀他如同自己生命一般的《紅樓夢》,以及他那首在不平常的年代,于夜深雨中抄畢《石頭記》后書寫下如生命一樣的詩。
(《書城》2017年第6期)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