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作為第二語言學習者的認知研究 加強國際中文教育
定 價:80 元
本書甄選中國古代史和中國思想史研究專家楊向奎先生關于先秦思想的論述。作者以其深厚的史學底蘊,在確鑿詳實的史料基礎上,以簡明樸實的語言,闡釋了他關于先秦思想若干重要議題的研究。內容包括原始五行學說的產生根源及其演變,中國上帝觀念的產生過程,宗周時代的道德學說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莊子等先秦諸子的生平及思想等。
楊先生從入顧門到謝本師,最后自創(chuàng)新派,史學界一代宗師實至名歸。
楊向奎先生的上古史及其思想研究
吳銳
楊向奎先生,字拱辰,1910年1月10日出生于河北豐潤縣(今唐山市豐潤區(qū))豐登塢鎮(zhèn)楊家莊,1929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31年轉入歷史系,受教于顧頡剛、傅斯年、錢穆諸先生,也選修過錢玄同、胡適、熊十力等前輩的課程,其間與同學孫以悌、高去尋、胡厚宣、張政烺、王樹民成立讀書會潛社,出版潛社史學論叢。1935年畢業(yè)留本校文科研究所任助理,整理明清檔案。1936年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留學,跟加藤繁教授(KATō Shigeshi,1880─1946)學習隋唐史,1937年七七事變時回國。1938年任甘肅學院講師、教授。1940年到成都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任職。1941年任城固西北聯(lián)合大學歷史系副教授。1943年秋,任四川三臺縣東北大學歷史系教授。1946─1956年任青島山東大學教授及中文歷史兩系主任、文學院院長,創(chuàng)辦《文史哲》。1956年調到北京,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二所(現(xiàn)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清史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先生是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五、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2000年7月23日在北京去世,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等報刊譽之為史學界一代宗師云。通觀古今中外,學派林立,而歷史學領域里的學派少而又少。不僅如此,歷史學家也比別的什么家少得多。這是因為,學歷史要打笨功夫,時間長,很多人堅持不下來;能夠堅持下來的一部分人,不少身體累垮了,剩下的如大浪淘沙,人數有限。據楊先生對我講,他出生時家有二萬大洋、四百畝地,應當是當地首富,可是家里不重視教育,舍不得花錢讓孩子讀書,直到楊先生1929年春考入北京大學,才突破土財主的局限。楊先生晚年和我說起他十三歲才讀《左傳》,還顯得很不好意思。這里面有個比較,比如他的老師顧頡剛,兩歲認字;顧先生的老師輩錢玄同先生,四歲背《爾雅》。加上河北的文化氛圍不強(余杭國學大師章太炎稱燕趙之人,其鈍如椎),楊先生起步較晚,但對他影響不大,考入北京大學預科,進入全國文化中心、最高學府,就如魚得水了。1931年在顧頡剛先生的影響下入史學系本科,得名師指點,奠定了一生的學術根基。楊先生告訴我,當時的北大歷史系可以叫作先秦史系,講課的顧頡剛、傅斯年、錢穆諸先生,無不從先秦起家,連胡適也寫出了《說儒》這樣的長篇大論。楊先生晚年的卓越著作《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還特別討論了《說儒》。楊先生學出顧門,在他上大學的時代,古史辨運動異軍突起,逐漸成為史學的主流,顧頡剛先生是公認的核心人物。當時有一個著名的劉歆偽作《左傳》公案,我以為比較準確的概括應當是劉歆將《國語》改編為《左傳》公案。這一公案在清末有康有為的大力闡述,得到現(xiàn)代學者如錢玄同先生的大加贊賞,認為鐵案如山。錢先生是古史辨運動的引路人之一,自然要影響到顧先生。顧先生終生堅持《左傳》里記事可信者十之七八,其記言之可信者不過十之一二,其預言式之言全不可信;也就是說《左傳》中有后人附益語。后人被懷疑是劉歆。楊先生在大學二年級開始注意這個問題,到三四年級時已經寫了好幾篇關于《左傳》的小文章,逐個就五十凡君子曰等小問題進行研究,到1935年快畢業(yè)時匯成《論〈左傳〉之性質及其與〈國語〉之關系》長文,1936年發(fā)表在顧頡剛先生主編的《北平研究院史學集刊》第2期,備受好評,后來就拿這篇論文評上了教授。先生此文的結論是:書法、凡例、解《經》語及君子曰等為《左傳》所原有,非出后人之竄加,故《左傳》本為傳《經》之書�!秶Z》之文法、體裁、記事、名稱等都與《左傳》不同,故二者絕非一書之割裂。學術公案需要正方反方,才能推動問題的解決。劉歆將《國語》改編為《左傳》公案至今沒有解決,最新的契機是1991年甘肅敦煌懸泉遺址出土的西漢末年簡牘,有《使者和中所督察詔書四時月令五十條》,開頭是太皇太后詔曰,中間多次出現(xiàn)羲和臣秀等語,最后是安漢公王莽奏請及逐級下達文書格語。文中的秀即劉歆,劉歆和王莽關系之密切,可見一斑。他和《左傳》的關系尚待進一步研究。古史辨派是典型的非馬克思主義學派。同時異軍突起的還有馬克思主義史學流派,以郭沫若為代表。郭先生天才縱橫,對甲骨文、金文披荊斬棘,引入馬克思主義證史,也很新穎,但實則理論非其所長。楊先生是一位同情馬克思主義的史學家,早在國民黨統(tǒng)治時代,就對共產黨有好感,1950年就加入中國共產黨。楊先生十分重視理論(尤其是唯物史觀)和古文字學,對郭沫若推崇備至。有一次楊先生和我閑聊,他說他的顧老師(頡剛)是一流學者,郭沫若可以說是超一流學者。這也反映了楊先生和他的顧老師在學術上的異趣。
我主張中國上古史的研究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族系,二地理,三是社會統(tǒng)治形式。也就是說,要重建上古史的角色、舞臺和表演形式。(一)上古史的角色:即中國文明的主體,也就是說誰創(chuàng)造了中國文明?中國人自稱是炎黃子孫,這炎帝和黃帝加上傳統(tǒng)的二帝三王(二帝:堯、舜;三王:夏禹、商湯、周武王)被認為是中國正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作者。楊先生則是認為炎、黃、東夷構成華夏文明的主體。炎帝崇拜熊,黃帝崇拜天黿(龜),東夷崇拜鳥。有一類商周青銅器帶銘文,郭沫若先生已經釋為天黿,語焉不詳,楊先生有重要發(fā)揮,并首次將青銅器銘文釋為玄黿,認為是夏人的圖騰。我和楊先生一起研究這些青銅器的時候,我還無法將《山海經》里昆侖附近的黑水指定。楊先生去世之后我才明白,黑水其實就是漢中的褒水,也是漢水的支流�!吨苷Z·鄭語》敘述二龍交配的液體化為玄黿,不夫而育,生下褒姒。玄既可指黑色,也可形容神圣。褒水又叫黑龍江,可能來自玄黿化為褒娰的傳說。我把這點心得寫入我的新書《中國上古的帝系構造》時,先生墓木已拱,痛哉!《尚書》中的《呂刑》宣揚刑罰要得中,楊先生認為《皋陶謨》《洪范》也鼓吹中道,包括《易經》卦位的安排,都體現(xiàn)了中道思想,屬于炎帝文明而不是黃帝文明,構成爾后儒家中庸思想源泉。這是學術界從未有人提出過的。由此出發(fā),楊先生解釋古史辨運動時期爭論的焦點之一老子的身世,也是獨創(chuàng)。他的顧老師因翻譯《尚書·大誥》而考證周公東征史事的一部分,但問題之大,遠遠超出了西周史的范圍,最后竟因600多字的《大誥》寫成了70多萬字的論文,主體是周公東征的勝利和東方各族大遷徙,其中如《鳥夷族的圖騰崇拜及其氏族集團的興亡》等鴻篇巨制,把族系的研究推向頂峰,傲視群雄。(二)上古史的舞臺:炎黃族系的發(fā)祥地,楊先生在《大一統(tǒng)與儒家思想》(1989年出版)還定在河北,到1992年出版《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改為陜西等西北,接近古史辨派。東夷(或鳥夷)在東方,兩派一致。(三)上古史的表演形式:顧先生在古史辨運動初期提出鬼治主義,很有眼光,此后顧先生不再向這方面拓展。我1990年起與楊向奎先生通信請教的正是神守社稷守。神守社稷守出自先秦典籍《國語·魯語》,古代的首領直接被稱為神,發(fā)展出神守,楊先生將神守作為炎帝族系特有的統(tǒng)治形式,我主張神守的統(tǒng)治形式與族系無關,我將神守解釋為像梵蒂岡那樣的神權組織,社稷守則是像意大利那樣的王權國家,最初所有的社會實體都是神守,也就是說只有梵蒂岡,沒有意大利,后來從神守分化出社稷守,即最早的國家,這就是意大利;同時,還沒有跨入國家門檻的神守仍比比皆是,也就是說梵蒂岡與意大利長期并存。神守是人類普遍經歷的階段,對政教合一污名化是數典忘祖。文明起源是中國古典學研究的熱點,按照恩格斯的意見,國家是文明的概括,那么文明起源的核心是確定何時出現(xiàn)國家,也就是確定何時從神守分化出社稷守。除中國上古史外,楊先生對中國古代仁誠哲學的研究也足以為楊派奠定基石。人生活于天地之間,按照傳統(tǒng)的中國哲學,天為乾為陽,地為坤為陰,乾是萬物所資始,是剛健中正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坤是萬物所資生,是柔順利貞的,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得到天地陰陽中和之氣的是人,沒有得到天地陰陽中和之氣的是禽獸,因此人是萬物之靈,與天、地并稱三才。我國古代哲學著作的淵藪叫《周易》,產生于商代末年、西周初年。它本來是講卜筮的,屬于神秘主義,無哲學可言,可是戰(zhàn)國時專門解釋《周易》的《周易大傳》對《周易》做了全新的哲學解釋,其中說:天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謂易。易本來就是變易,就是運動,就是生生不息,戰(zhàn)國哲學家把它作為宇宙的本質(天之大德),真是一項偉大的哲學創(chuàng)造。宋代的哲學家更是將孔子第一次提出的仁解釋為核桃仁、花生仁之類能生長的種子,萬紫千紅總是春。我以為中國文化最精華的就是這種偉大的生生哲學。由它可以引申出很多道理,比如自由(你憑什么不讓別人生長?)、平等(難道就因為別人的生長與你不同,你就要滅之而后快?)、博愛(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梢娚軐W要引申到一切有生命、有創(chuàng)造力的東西。古人甚至還講,伐一樹,謂之不孝�?鬃拥谝粋€提出仁,是一種生長哲學。儒家經典《中庸》鼓吹誠,楊先生認為也就是仁。當今大談弘揚傳統(tǒng)文化,實現(xiàn)民族偉大復興,總得找到古代與現(xiàn)代的接合點吧。我以為接合點就在于古代的仁誠哲學和新文化運動提出的德、賽二先生(科學和民主)。如果按才、學、識三方面衡量,楊先生之識尤高。難怪他推崇郭沫若那樣的天才人物!顧頡剛先生善于搜集材料、學風嚴謹、文風優(yōu)美,這三方面對于一個學派的流傳都是很重要的,楊先生均未得真?zhèn)�。不過楊先生超越他的顧老師的地方,除了神守,還有金文。像《天亡》(又稱《大豐》)、《令彝》等銅器銘文,楊先生都提出了一系列耳目一新的解釋。顧先生以他淵博的學識和偉大的人格魅力傾倒了一世學子,浙江省圖書館名不見經傳的童書業(yè)遂執(zhí)弟子之禮,成為顧先生最喜歡的學生。童先生是略帶精神病的天才,古史、瓷器、藝術,無不涉獵,馬列主義一學就通,楊先生晚年癡迷理論物理學,與童先生堪稱一對活寶,難怪他們二人私交最篤。童先生早年筆名童疑,楊先生筆名楊守,他們的爭論收錄在《古史辨》第七冊中。一疑一守,反映了學術上的異趣,埋下了爾后楊先生脫離古史辨派的種子。楊先生從入顧門到謝本師,最后自創(chuàng)新派,史學界一代宗師實至名歸。
2017年5月4日于北京
楊向奎(19102000),字拱辰,生于河北省豐潤縣。1931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師從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后相繼執(zhí)教于西北大學、東北大學、山東大學,主編《文史哲》。1957年入中國科學院歷史所(現(xiàn)屬中國社會科學院),任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秦漢史研究室和清史研究室主任。著有:《西漢經學與政治》、《中國古代社會與古代思想研究》、《中國古代史論》、《清儒學案新編》、《大一統(tǒng)與儒家思想》、《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墨經數理研究》、《自然哲學與道德哲學》、《哲學與科學自然哲學續(xù)編》、《繹史齋學術文集》、《繹史齋學術文集》、《繙經室學術文集》和《中國屯墾史》(合著)等。在從事歷史研究的同時,還研究自然哲學和理論物理學,撰有《熵與引力》、《關于數理邏輯中的悖論》等論著。
001原始的五行學說及其演變033宗教信仰和上帝觀念的產生050宗周時代的道德學說與政治思想071儒家與經學071第一節(jié)孔子的思想及其學派114第二節(jié)孟子的思想137第三節(jié)荀子的思想172先秦諸子172第一節(jié)墨子的思想與墨者集團211第二節(jié)道家思想老子和莊子264第三節(jié)法家與韓非305名墨訾應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