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心理學:一線教師及其他教育專業(yè)人士的科學指南(第四版)
定 價:118 元
- 作者:[美]瑪西·P.德里斯科爾(Marcy Perkins Driscoll)[美]凱瑞·J·伯納(Kerry J. Burner)
- 出版時間:2023/5/1
- ISBN:9787115612151
- 出 版 社:人民郵電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G442
- 頁碼:359
- 紙張:
- 版次:01
- 開本:16開
盡管成為教師的首要條件是擁有學習者所不具有的某些知識或技能,且必須對所要教授的學科有所了解,但如果你想要提高教學效果,你很快就會發(fā)現(xiàn),只有學科知識是遠遠不夠的。
本書是關于學習與教學的一本專著,它從心理學角度出發(fā),分析了學習的含義與特點,介紹了有關學習的各種心理學理論;同時也分析了教學的含義與特點,介紹了有關教學的各種心理學理論,并且從教與學的關系出發(fā),探討了實踐中如何將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相結合。這種結合對于提高學習質量和教學效果都十分有用。
本版調整了整體結構,修訂并增加了大量的內容,便于讀者了解心理學及教學理論的最新發(fā)展與應用。書中每章開頭的“開篇情景”與結尾的“反思性情景”,能夠幫助學習者理解和應用理論概念,并建立起跨章節(jié)間的聯(lián)系。本書還專門用四章介紹了眾多的具體教學情境,以期幫助讀者提高學習和教學效果。
1.這是一本強調學習心理學在教學應用中的質量和有效性的書
·如何明確學習者是誰?學習目標到底是什么?
·如何對學生使用代幣經(jīng)濟促進某種積極行為?
·如何安排廣泛而多變的練習,增強學習者的編碼和記憶?
·如何評估學生的先前知識,以便提升兒童解決問題的策略?
·如何幫助自我效能感低的學習者?
·如何設計優(yōu)質的學習環(huán)境?
·如何幫助互聯(lián)網(wǎng)原住民融入游戲化學習?
……
2.多元學習理論、新知、可讀性、實踐參考性
涉及多元學習流派。
新知:既涉及理論新研究,比如神經(jīng)科學、認知心理學,又涉及技術新發(fā)展,比如數(shù)字教學。
可讀性:情境案例豐富。
實踐參考性:從小學到大學,從幼兒到成年人,針對不同年齡段對不同學習理論進行應用
3.跨學科、多視角
涉及行為主義、認知信息加工理論、有意義言語學習理論、神經(jīng)科學、圖式理論、情境認知、外在動機與內在動機、建構主義,等等。
4.獨特的自反性主題,強調反思自己的認識和學習,再改進學習和教學方法
自反性(re?exive)意味著“反過來看自己”,包括不斷反思自己的認識和學習。我們不認為單一的學習理論是所有教學問題的答案。我們也不相信學者們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或弄清楚了所有關于學習的知識。我們要不斷更新學習與教學方法時,發(fā)現(xiàn)自己重新思考了一些話題,并做出改變。
5.關注學生的學習質量,老師的教學效果
6. 結構設計易于學習
每章章前都有該章知識導圖,開篇都有“開篇情境”,中間是理論介紹,接下來是在教學中的應用,最后有“反思性問題”。
[美]瑪西·P. 德里斯科爾(Marcy Perkins Driscoll)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教育學院(the College of Education at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的名譽院長。
·佛羅里達大學科學、技術、工程和數(shù)學研究中心(FCR-STEM)和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教學(FSU-Teach)項目的研究員,該項目旨在培養(yǎng)具有深厚內容知識和深厚教學知識的科學和數(shù)學教師。
·2018 年,佛羅里達州教育研究協(xié)會授予她羅素·P. 克羅普獎(Russell P. Kropp Award),該獎項用以表彰政策制定者或管理者在教育決策中對教育研究和評估的模范應用。
[美]凱瑞·J. 伯納(Kerry J. Burner)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教員。
·在高等教育機構任教超過 20 年。
·在學術界和政府部門有著豐富的教學設計經(jīng)驗,研究興趣包括線上環(huán)境中的教與學,并且特別關注真實參與和學習者的能動性。
目錄
第 1 章緒論:學習與教學 // 1
什么是學習理論 // 2
關于學習的定義 // 7
關于學習理論的定義 // 7
什么是教學理論 // 8
關于教學的定義 // 9
關于教學理論的定義 // 9
學習和教學中的認識論 // 11
認識論傳統(tǒng) // 12
個人認識論 // 16
本書的總體計劃 // 18
結語 // 19
■■反思性問題與活動 // 20
第 2 章學習與行為 // 23
行為主義的基礎 // 25
巴甫洛夫的經(jīng)典條件反射 // 25
桑代克的效果律 // 27
早期行為主義 // 27
行為實驗分析:斯金納的行為主義方法 // 30
應答性和操作性行為 // 30
強化相倚 // 30
操作性行為的加強或削弱 // 32
學習新行為 // 39
保持行為 // 41
預測和控制行為 // 42
言語行為的特殊例子 // 44
新行為主義 // 44
行為主義對教學的貢獻 // 46
應用行為分析 // 46
自我改變 // 47
課堂教學 // 47
組織中的績效提升 // 48
結語 // 49
■■反思性問題與活動 // 50
第3 章學習與認知 // 53
信息加工的早期概念 // 57
信息加工的修訂模型 // 59
感覺記憶和知覺 // 62
工作記憶 // 65
工作記憶的容量 // 65
工作記憶的持續(xù)時間 // 66
工作記憶的運作 // 68
工作記憶和編碼 // 69
長期記憶 // 70
信息的表征和儲存 // 71
儲存信息的檢索 // 74
遺忘 // 77
信息加工在教學中的應用 // 78
提供有組織的教學 // 78
安排廣泛而多樣的練習 // 79
加強學習者的編碼和記憶 // 79
提升學習者對信息加工的自我控制 // 80
結語 // 81
■■反思性問題與活動 // 81
第4 章行為與認知教學 // 85
早期的教學理論方法 // 86
泰勒原理 // 87
卡羅爾的學校學習模式 // 87
布魯姆的掌握學習模式 // 88
小結 // 89
行為技能訓練 // 90
BST 的組成部分 // 90
BST 的實施 // 92
有意行為改變的跨理論模型 // 95
變化的階段 // 96
變化的過程 // 97
TTM 的實施 // 100
羅伯特·M. 加涅與學習條件 // 101
學習結果的分類法 // 102
學習的條件 // 110
教學九大事件 // 112
加涅教學論的實施 // 115
結語 // 116
■■反思性問題與活動 // 116
第5 章學習與發(fā)展 // 119
讓·皮亞杰的貢獻 // 122
皮亞杰的階段理論 // 122
皮亞杰的建構主義 // 123
后皮亞杰認知發(fā)展理論 // 125
發(fā)展的一般機制 // 126
特定領域的發(fā)展過程 // 127
互動、文化和認知成長:布魯納和維果茨
基的貢獻 // 129
思想的社會淵源 // 130
學習是一種文化工具的內化 // 133
終身發(fā)展 // 135
發(fā)展是一個終身過程 // 135
發(fā)展即增長與衰退 // 136
由多種影響因素共同決定的發(fā)展 // 137
發(fā)展理論對教學的影響 // 138
構建積極的學習環(huán)境 // 138
評估和利用先前知識 // 139
促進概念發(fā)展 // 140
支持成人學習 // 141
結語 // 141
■■反思性問題與活動 // 142
第6 章學習與先前知識 // 145
知識的組織 // 148
認知結構與錨定概念 // 148
圖式、腳本和心理模型 // 150
直覺理論與碎片知識 // 153
小結 // 156
學習與遷移中的知識激活 // 157
激活先前知識 // 158
問題解決中的先前知識 // 159
先前知識與學習遷移 // 160
知識修訂 // 165
通過反駁進行知識修訂 // 165
通過知識重構實現(xiàn)概念的轉變 // 167
抵制錯誤信息 // 168
學科的影響 // 169
對教學的影響:專業(yè)知識的發(fā)展 // 170
領域學習模型 // 171
加強知識組織 // 172
促進理解 // 173
促進先前知識的遷移和使用 // 175
結語 // 175
■■反思性問題與活動 // 176
第7 章建構主義與教學 // 179
建構主義 // 181
建造主義 // 184
4-CID:四要素教學設計模型 // 185
ICAP 教學理論 // 188
與建構主義相關的批評 // 190
結語 // 192
■■反思性問題與活動 // 193
第8 章學習與情境性 // 195
情境性案例 // 198
情境性與學習 // 199
作為活動系統(tǒng)的學習語境 // 200
學到了什么:作為成功情境參與的知識獲得 // 202
情境學習的概念和過程 // 203
交互給養(yǎng) // 203
作為情境的認知 // 204
參與實踐共同體 // 207
歷史和文化在活動系統(tǒng)中的作用 // 210
小結 // 211
情境觀對教學的影響 // 213
學徒制 // 214
作為教學策略的實踐共同體 // 215
面向真實問題的拋錨式教學 // 219
情境評估 // 219
結語 // 221
■■反思性問題與活動 // 221
第9 章學習和(數(shù)字)技術 // 225
學習技術概況 // 227
技術如何支持學習 // 230
使重復和練習成為可能 // 231
支持自主性和自我調節(jié) // 233
促進概念性知識和知識創(chuàng)造 // 234
通過交流促進協(xié)作 // 235
什么技術支持學習 // 237
多媒體學習 // 238
模擬學習 // 240
虛擬應用 // 242
游戲化學習 // 243
交流、協(xié)作和共同體建設工具 // 246
教學中的學習技術存在的問題 // 248
循證產(chǎn)品的可用性 // 248
通用學習設計 // 249
數(shù)字鴻溝與數(shù)字包容 // 250
數(shù)字學習環(huán)境中的隱私 // 251
為技術整合做好準備 // 251
結語 // 253
■■反思性問題與活動 // 253
第 10 章情境化技術增強型教學 // 255
將技術融入教學 // 257
計算機支持的協(xié)作學習 // 259
尋找、建立群體和共同體 // 260
創(chuàng)建聯(lián)合任務、溝通和共享資源 // 262
參與生產(chǎn)過程和共同建設 // 262
監(jiān)測和調節(jié) // 263
游戲式教學 // 264
開放式教學法 // 267
結語 // 271
■■反思性問題與活動 // 271
第 11 章學習與動機 // 273
動機 // 275
自我效能信念 // 276
好奇心和興趣 // 281
目標與目標定向 // 282
滿足期望與內外動機 // 284
做出歸因 // 286
思維與自我決定理論 // 288
自我調節(jié) // 290
自我調節(jié)過程 // 292
情緒在學習、動機和自我調節(jié)中的作用 // 294
學業(yè)情緒的控制——價值理論 // 295
結語 // 297
■■反思性問題與活動 // 297
第 12 章學習與神經(jīng)科學 // 301
教育神經(jīng)科學 // 303
教育神經(jīng)科學的前景與困境 // 304
神經(jīng)迷思問題 // 307
大腦基礎 // 308
學習與大腦 // 311
可塑性 // 312
敏感期 // 314
生命早期應激影響 // 316
認知與情緒 // 318
腦注意網(wǎng)絡 // 319
記憶的神經(jīng)機制 // 321
認知與情緒的綜合觀 // 323
結語 // 324
■■反思性問題與活動 // 325
第 13 章動機與神經(jīng)科學的教學應用 // 327
動機設計模型 // 329
自我調節(jié)學習策略 // 334
社會情感學習 // 336
文化回應性教學 // 339
結語 // 341
■■反思性問題與活動 // 341
第 14 章面向個人理論的學習與教學 // 345
個人認識論 // 346
個人認識論的發(fā)展方法 // 347
認識論信念的維度 // 348
更廣泛的個人認識論框架 // 349
認識的認知模型 // 351
結合起來:個人認識論和學習與教學理論 // 353
結語 // 356
■■反思性問題與活動 // 356
作者簡介 // 357
參考文獻 // 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