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身富貴,半世佛心
第一節(jié) 甜美溫馨的少年時光 _ 003
第二節(jié) 在父親的葬禮上,與佛結緣 _ 015
第三節(jié) 愛上一個不該愛的人 _ 025
第四節(jié) 別離苦,為伊消得人憔悴 _ 034
第五節(jié) 縱有別離也要長相憶,再次觸動佛緣 _ 046
第二章 琴棋書畫酬知己,風月場中多癡情
第一節(jié) 戊戌變法受牽連,遷居上海 _ 059
第二節(jié) 暫住城南,弄風吟月多瀟灑 _ 068
第三節(jié) 八國聯(lián)軍進犯,貴公子哀嘆國之艱難 _ 078
第四節(jié) 天涯五友各奔東西 _ 092
第五節(jié) 好知己投身救國 _ 100
第六節(jié) 新潮思想受挫,被南洋公學退學 _ 113
第七節(jié) 愛國學社也遭遇政治風波,黯淡之際愛上蘋香 _ 127
第三章 身逢亂世,奮起救國
第一節(jié) 喪母之后的綿綿長痛 _ 143
第二節(jié) 安置妻兒,遠走日本求學 _ 155
第三節(jié) 辦雜志學美術,如饑似渴 _ 166
第四節(jié) 一個勇敢的裸體模特,走近了他的心 _ 178
第五節(jié) 編排《茶花女》話劇賑災義演,轟動一時 _ 190
第六節(jié) 生了大病,第一次回國 _ 200
第七節(jié) 接觸同盟會,偶遇孫中山 _ 210
第四章 家庭事業(yè)一肩挑,上海天津兩地家
第一節(jié) 回國后,擔任天津工業(yè)學校教員 _ 221
第二節(jié) 好友破產(chǎn)北上,義寫《送別》蕩氣回腸 _ 234
第三節(jié) 杭州執(zhí)教,西湖小院寫詩情 _ 245
第四節(jié) 提倡木刻,撰寫《西洋美術史》 _ 257
第五節(jié) 大起大落后,漸生禪意 _ 267
第六節(jié) 青春已逝,肩挑重擔 _ 277
第七節(jié) 因緣際會虎跑寺,第一次斷食 _ 286
第五章 以佛印心,以律嚴身
第一節(jié) 拜別紅塵,落發(fā)出家 _ 299
第二節(jié) 返璞歸真苦修佛 _ 309
第三節(jié) 修改佛教戒律,撰寫《護生畫集》 _ 318
第四節(jié) 反對激進分子強令僧尼婚配,奔走相告護佑戒律清規(guī) _ 326
第五節(jié) 終成得道高僧,一曲清歌唱晚晴 _ 335
甜美溫馨的少年時光
憶兒時
春去秋來,歲月如流,游子傷漂泊;貞泝簳r,家居嬉戲,光景宛如昨。茅屋三椽。老梅一樹,樹底迷藏捉。高枝啼鳥,小川游魚,曾把閑情托。兒時歡樂,斯樂不可作,兒時歡樂,斯樂不可作。
一
1880 年,光緒帝勉強支撐大清國。列強覬覦,朝廷混亂。掌權的多無為無力;有力的皆是青白布衣。愚昧、凌亂,彌漫著末世的頹然況味,卻又還強行彰顯著大清風范。昌盛與凌厲一步步退卻,如潮水,終歸會蔓延成傷,無可阻擋。
這末世的掙扎,帶著殘存的力度,打算扳回盛世的局面。次年 2 月 24 日。清政府與沙俄簽訂了《中俄伊犁條約》,收復了伊利地區(qū)。而在這之前,沙俄出兵強占中國新疆伊犁地區(qū)長達十年之久。
就是在這樣一個年代,飄搖,卻未曾動搖,根基已經(jīng)淺淺浮動的年代,他來了。
天津的秋日,藍天空曠,幾朵閑散的游云低垂,飄逸。
城市的早晨,寥落而寂寞,街道上往來的,都是一些做小買賣的人,挑著擔子,顫悠悠歲月一肩挑,因為對生活的麻木,臉上的表情都是波瀾不驚。街道兩旁的鋪子已經(jīng)準備開門,小伙計睡眼惺忪,一塊塊挪開門板。早晨的風有些涼意了,三三兩兩穿著大褂的人掩了衣襟,匆匆走過,路邊是高大筆直的法國梧桐,葉子如蝴蝶飄落,打在行人的肩頭,或是落在賣芝麻餅老漢的筐子里,偶爾也會落在商鋪門前的臺階上,古舊的青石,枯萎的落葉,宛如昨日的時光,薄脆,還想做最后一次張揚。
是年 10 月 23 日,農歷 9 月 20 日清晨,菊花初綻,丹桂飄香,滿目秋情,天高云淡。天津河東區(qū)李家大宅,曲廊回繞幽深,亭臺流水纏綿,飛檐琉璃,庭院遞進,細致富貴,奢華寂靜。整個院子青磚漫地,墻角一棵老梅樹,占盡風光。
下人們出出進進,屏息斂聲。一聲嘹亮的啼哭,打破了這秋晨的空曠寂靜。這個嬰兒,在李家行列第三,學名文濤,字叔同。是李世珍的第三子。
李家祖上就是富貴之家。祖上李銳,原籍浙江平湖,經(jīng)營鹽業(yè)錢莊,到了李叔同父親這一代,居住在天津,因為大部分的生意都在這里。
此時,李家已經(jīng)是天津鹽商中的巨富之家。
李世珍曾經(jīng)與晚清重臣李鴻章、吳汝綸三人被稱為清朝三大才子,并且和志趣相投的李鴻章成為莫逆至友。他是1865 年 ( 清同治四年 ) 入試乙丑科,也是文人才子,接連著考取了舉人和進士。與他同時中舉進士的人當中,有桐城派晚期文學大師吳汝綸等聞人顯宦,李鴻章就是,所以,他們兩家一直相交甚好。李世珍中舉后,也曾出仕過吏部主事,但是他這個人,文人風骨,清高不順,不適合走仕途之路,看不慣朝廷種種黑幕,無法適應政治場上的虛偽,在爾虞我詐的角逐中敗退官場,辭官回家經(jīng)商。從官場到商場,李世珍搖身一變,成為津門第一大鹽商,富甲一方。為了救濟窮人,李世珍曾經(jīng)開辦了一家“備濟社”專為窮苦百姓施舍錢糧,還給沒錢的子弟開辦學校,所以在津門素有“李大善人”的美譽。一生很是恣意瀟灑。
可見,做一件事,做到極致,真的需要不留后路,李世珍有后路,所以他敢看不慣官場,保留清高自許,那些出身寒門的官員們,有幾個敢拿人生做賭,賭一份瀟灑暢快?真放棄做官回家賣紅薯去?
中國的成功文化歷來就是講究衣錦還鄉(xiāng),出相入將,男人的夢想與抱負,都離不開仕途,比如三國的陸機,本來可以吟詩作畫、飄逸在紅塵之外做一個閑云野鶴,偏偏肩扛了家族使命,懷揣仕途夢想,最后落一個馬革裹尸,再無回頭之路。
像李世珍這樣放得開的人,很少,可見這個人內心之清明。
其實,李叔同和父親是有相同之處的,當你不為生存去做一件事的時候,才能做到絕好,比如李世珍的棄官經(jīng)商李叔同的出家禮佛,都是遵從內心,完全無拘束,大概是有了家資做底,心靈才無所羈絆,無牽掛,無壓力,順其自然,成就終身。
二
李世珍一生富貴,又有文采底色,自是風流倜儻,一生除了正室姜氏,還納有張氏、郭氏和王氏等三位側室。
說起來,李叔同的命運,還有些奇險。李世珍六十七歲高齡,納妾十九歲王氏鳳玲,古稀之年,居然留下子嗣,這子嗣,便是李叔同。所以說,宿命玄妙,該來的,總會來。
試想,如果李世珍不風流,該給后世留下多少遺憾!
深究其因,李叔同的出生,又不僅僅是李世珍的風流所致。李世珍的長子文錦,也就是正室生的兒子,娶妻不久就去世了,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李世珍十分傷心。次子文熙,妾室生養(yǎng),自幼不太健壯。大戶人家,最注重的就是人丁興旺四個字,李世珍千萬家財,擔心這個文熙亦是不能久活于人世,李家豈不是要斷掉香火?于是,他年近古稀,又納妾王氏,也就是李叔同的母親,次年生下李叔同。
說起來,前面這文錦、文熙,倒像是塵世歷劫,成全一代大師的。當然,這是玩笑。有時候,歷史的前進,就是一個嚴絲合縫的齒輪,不能早,不能晚,不能左,也不能右,剛剛好,才完美。
李叔同降生的時候,一只口銜松枝的喜鵲,突然飛入產(chǎn)房,將松枝端正地安放在產(chǎn)婦床頭,然后歡叫著離去。在歷史上,似乎但凡有些影響的人物,降生都不能普通了——傳說順治帝福臨降生的時候是漫天紅光,蚩尤則是母親吞鳥蛋而生,上官婉兒降生的時候,其母夢見仙人賜了她一桿秤……反正不平凡的人物,從一出生,就注定與旁人有異。
日漸老邁的李世珍,每日滿懷期待,注視著不平凡的小兒子的平凡成長,看他聰明伶俐,看他搗蛋調皮,看他在院子里的老梅樹下肆意嬉戲。這個孩子,一出生,就背負著某種家族使命,那么,他真的能順利完成這個使命嗎?李世珍管不了了,也管不動了,他唯一能留給他的,就是千萬家財和一顆清明澄澈的心,讓他的心底溫暖而陽光。
三年后,李世珍在老宅附近的山西會館南路,另外買了一所更寬敞氣派的大宅,全家歡天喜地搬進去住。新家靠近老三岔河口,隔海相望,能看到天津舊城東門外的天后宮和玉皇閣。
新宅的格局也新巧,是個田字形,整個院落由四個小院組成,分前后兩個大院,各正房廂房十多間有余,另外,倉房、過廳、游廊等設施都齊全華麗。
當時富戶們的院內都流行建一些西洋建筑,以顯示見多識廣,時尚又有面子。
所以,新宅院子里設了洋書房:瓦頂上設有流水溝,東西兩面有窗戶,三層窗子,兩層玻璃,一層紗窗。室內擺有一架當時還很少見到的鋼琴,而床架、書柜、茶幾、坐椅、寫字臺等等,統(tǒng)統(tǒng)是紅木打制。洋書房臺階下面,有竹籬圍成的小花園,名為“意園”!耙鈭@”與后院游廊相通,和前院的書房、客房以及兩邊的廡廈組成一個小巧別致的園林結構。園內有修竹盆花,山石盆景,有金魚缸、荷花缸、石榴樹,等等,整個環(huán)境安謐清靜中不失生氣。這座大門前掛有“進士及第”匾額,過道內又懸著“文元”匾的院落,無論從外觀上還是從內部格局上看,都在顯耀著院主的富貴與名望。
每當鏢局將成箱成箱的財物從外地押進大門的時光,車馬聲喧,人進人出,更彰顯出主家正繁華升騰的氣象。(此段文字資料來自徐星平《弘一大師》)
三
無論是將相還是白衣,童年都是一張白紙,純粹,干凈,盛滿未知和美好的憧憬,底色是簡單快樂的,歌詞也是淺顯清晰的。
春去秋來,歲月如流,游子傷漂泊;貞泝簳r,家居嬉戲,光景宛如昨。茅屋三椽。老梅一樹,樹底迷藏捉。高枝啼鳥,小川游魚,曾把閑情托。兒時歡樂,斯樂不可作。兒時歡樂,斯樂不可作。
只是,在多年的漂泊離亂之后,多少滄桑過眼,世事變遷。昔日的頑皮小童,成了一個翩翩公子,系家國安危,懷天下夢想,才思猶如春草層層綠,多情好似江水渺渺長。
某一天,某一刻,他忽然就想起了兒時生活過的小院子,恍惚如夢——茅屋大樹,一棵老梅,年年花朵滿枝頭,他就和兄弟姐妹們在那大樹底下捉迷藏。小鳥在高大的樹枝上鳴叫,魚兒在淺水里游戲,這,幾乎是所有的好時光。一轉眼,這樣無憂無慮的好日子就溜走了,剩下的,都是承擔,都是責任,縱然美好,已經(jīng)失去了那種完全摒棄世俗的簡單明澈。
這首歌詞,很有一些三毛的夢里花落知多少的意境和純凈:
記得當時年紀小,你愛談天我愛笑,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樹下,風在林梢鳥兒在叫。我們不知怎樣睡著了,夢里花落知多少。
兒時的記憶,溫馨甜美,縱使天涯海角,總有那么一刻,入夢,入心。
李叔同是個才子,擁有才子的清明內心,也擁有才子的簡單執(zhí)著。堅守自己的內心世界,不被同化。所以,他無憂無慮、他最開心最單純的歲月,是在思想里交匯的,而不是某一個年齡段。
歌詞里含了不少上海草堂的景致。比如豐子愷在《法味》一文中介紹,李叔同出家后曾在上海,像豐氏描述,并一起親訪他二十歲后在上海的住處城南草堂。他說那房子旁邊有小濱,跨濱有苔痕蒼古的金洞橋,橋畔立著兩株兩抱大的柳樹。加之那時上海絕不像現(xiàn)在這般繁華,來去只有小車子,從他家坐到大南門給十四文大錢已算很闊綽,比起現(xiàn)在的狀況來如同隔世,所以城南草堂更足以惹他的思慕了。他后來教音樂時,曾取一首凄惋鳴回的西洋名歌曲《My Dear old Sunny Home》(《我可愛的陽光明媚的老家》)來改作一曲《憶兒時》,中有“高枝啼鳥,小川游魚,曾把閑情托”之句,恐怕就是自己兒時的寫照了。
二十歲的居住地,多年后想起來,竟然是兒時的記憶要多純凈的心靈和順暢的人生,才會保持如此的童心呢。
只是后來,家世良好,一切順暢,才華更猶如那錦上花開,新綻綻、鮮艷艷地鋪陳開來,風流瀟灑羽扇青衣,琴棋書畫篆刻音樂哲史,無不精通,這樣的才子,若不風流桀驁,該會辜負多少人生景勝、翠黛美人心。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那不是杜牧,是青年李叔同的寫照。之后,他東渡日本,師從蔡元培,回上海后創(chuàng)辦《文美雜志》,倡導美育。家國凌亂關心民生疾苦,飽含深情,幾乎是突然之間,他來到虎跑寺落發(fā)為僧,盛極的人生被生生斬斷,結束紅塵情緣,了斷骨肉親情,專心佛法,六根斬靜!
春去秋來,歲月如流,游子傷漂泊;貞泝簳r,家居嬉戲,光景宛如昨。茅屋三椽。老梅一樹,樹底迷藏捉。高枝啼鳥,小川游魚,曾把閑情托。兒時歡樂,斯樂不可作。兒時歡樂,斯樂不可作。
這首《憶兒時》不僅僅是李叔同童年的記憶,而且是他整個青春的記憶,是他整個人生的真實寫照——人生從淳樸開始,中間歷一番劫難,最終又歸于純粹。是的,李叔同的人生歷練,從二十歲開始的,在推開虎跑寺那一刻結束的此后他靜心禮佛,不問塵世,一頭一尾皆清朗,高枝啼鳥,小川游魚,曾把閑情托!
多少人間偷暗換,幾番因果輪回,李叔同,一直保留著率性,深入紅塵卻不招惹紅塵,保留著一份如童年的率性天真和簡單,他,注定是永遠的傳奇!
林語堂:“李叔同是我們時代里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個人,最遺世而獨立的一個人。”
張愛玲:“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轉圍墻外面,我是如此的謙卑!
夏丏尊:“綜師一生,為翩翩之佳公子,為激昂之志士,為多才之藝人,為嚴肅之教育者,為戒律精嚴之頭陀,而以傾心西極,吉祥善逝。”
百年前的康熙年間,也有這么一個生在綺羅叢、才華清絕的貴公子,在燈下幽幽嘆息:
誰翻樂府凄涼曲?風也蕭蕭,雨也蕭蕭,瘦盡燈花又一宵;不知何事縈懷抱。醒也無聊,醉也無聊,夢也何曾到謝橋!
他的人生,和李叔同有那么多相似之處,皆是富貴無憂生在綺羅叢,才華了得風流瀟灑,翩翩公子情長情重。不同的是,納蘭成于多情也毀于多情,到底是局限了,只給后人留下幾卷華美詩詞,一鞠傷心清淚。李叔同卻跳躍出來了,得于情重,卻又超越情重,像賈寶玉,享受了繁華滿溢,紅香脆軟,突然頓悟,將雜事紛擾拋開,芒鞋竹杖,一蓑風雨任平生。
說起來,納蘭可惜在太順暢太完美,唯一美中不足的便是愛情的缺憾,便也成了一生憾事。他不像李叔同,雖前半生完滿,卻歷經(jīng)亂世劫難;也不像賈寶玉,如溫室嬌蘭,到底是承受了“嘩啦啦似大廈傾”的結局。寶玉和李叔同的后半生,注定內心清明無惹,青燈古佛、塵埃飛盡。納蘭卻一生陷在紅塵里,凄涼落幕,終年僅三十一歲。
春去秋來,歲月如流,游子傷漂泊。回憶兒時,家居嬉戲,光景宛如昨。茅屋三椽。老梅一樹,樹底迷藏捉。高枝啼鳥,小川游魚,曾把閑情托。兒時歡樂,斯樂不可作。兒時歡樂,斯樂不可作。
童年是留在心里的烙印,雖然日久風干,逐漸模糊。但是,太多人,無論是富貴的、落魄的、長情的、負心的,童年終會在某一時刻,成為他們的懷念,李叔同會,賈寶玉會,納蘭公子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