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主題是“生活儒學的詮釋學”, 收錄了黃玉順教授的多篇論文和涉及詮釋問題的論文段落、專著章節(jié)。本書廣泛涉及諸如文本、經(jīng)典、理解、解釋、翻譯、比較、對話、語言、文字、符號、話語、言說方式等諸多話題, 在某種意義上, 這些話題也是可以收攝于“詮釋”概念之下的。生活儒學的詮釋學, 就是“前主體性詮釋”, 就是將諸如理解、解釋、翻譯、比較、對話等活動視為前存在者、前主體性、前對象性的事情, 以此闡明“存在者何以可能”、“主體性何以可能”、“物何以可能”這樣的當今思想前沿的根本問題, 亦即: 正是在詮釋活動中, 新的主體和新的對象--新的存在者得以生成。不是“人在詮釋文本”, 而是“人與文本在詮釋中生成”; 不是“詮釋在世界中進行”, 而是“世界在詮釋中生成”。
黃玉順,1957年生,成都人,山東大學二級教授、儒學高等研究院博士生導師。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300余篇,出版學術(shù)著作《易經(jīng)古歌考釋》《超越知識與價值的緊張——“科學與玄學論戰(zhàn)”的哲學問題》《面向生活本身的儒學——黃玉順“生活儒學”自選集》《愛與思——生活儒學的觀念》(英文版Love and Thought: The Philosophy of Life Confucianism)《儒家思想與當代生活——“生活儒學”論集》《儒學與生活——“生活儒學”論稿》《生活儒學講錄》《儒教問題研究》《中國正義論的重建——儒家制度倫理學的當代闡釋》(英文版Voice From The East: The Chinese Theory of Justice)《中國正義論的形成——周孔孟荀的制度倫理學傳統(tǒng)》《從“生活儒學”到“中國正義論”》《時代與思想——儒學與哲學諸問題》《生活儒學與現(xiàn)代性問題》《哲學斷想:“生活儒學”信札》《生活儒學與當代思想》等。
前言
代序:前主體性詮釋——中國詮釋學的奠基性觀念
語言的牢籠——西方哲學根本傳統(tǒng)的一種闡明
我們的語言與我們的生存——駁所謂“現(xiàn)代中國人‘失語’”說
“中西比較哲學”之我見
思想話語系統(tǒng)間的對應性問題
“注生我經(jīng)”的詮釋觀念
詩的本源性言說
“孔顏樂處”所涉及的詮釋學問題
“圣”境界的詮釋學意義
“圣”境界的詮釋學意義
“文化保守主義”評議
注生我經(jīng):論文本的理解與解釋的生活淵源——孟子“論世知人”思想闡釋
漢語“存在”與英語“to be”之對應
思想及其歷史的生活淵源——論“思想史”及其“對象”問題
詩教中的詮釋學觀念
符號的誕生——中國哲學視域中的符號現(xiàn)象學問題
生活儒學關(guān)鍵詞語之詮釋與翻譯
中國學術(shù)從“經(jīng)學”到“國學”的時代轉(zhuǎn)型
“本體”與“存在”——與成中英先生商榷(發(fā)言提綱
“儒藏”三問——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三十華誕感言
前主體性對話:對話與人的解放問題——評哈貝馬斯“對話倫理學”
中國學術(shù)“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性”闡釋何以可能?
比較:作為存在——關(guān)于“中西比較”的反思
自如境界與詮釋學問題
圣人之言與詮釋學問題
“直”與“法”:情感與正義——與王慶節(jié)教授商榷“父子相隱”問題
論經(jīng)典詮釋與生活存在的關(guān)系——乾嘉學術(shù)“實事求是”命題的意義
前主體性詮釋:主體性詮釋的解構(gòu)——評“東亞儒學”的經(jīng)典詮釋模式
生活儒學的話語理論——兼論中國哲學話語體系建構(gòu)問題
生活儒學詮釋學節(jié)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