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選百道好書、世紀好書雙料好書的《藝術第一眼》,為資深記者徐佳和的當代藝術評論集,卻更似一部行云流水般的文藝隨筆,由知名報人、文博學者鄭重先生親自作序。全書約28萬字,多幅圖照,圖文并茂地向廣大讀者展現當代世界前衛(wèi)的藝術風貌。分為四部分:一、他們來過。作者與親歷上海的藝術大師平等對話,在交流中碰撞出東西方藝術的精神火花;二、往事鉤沉。文中所涉的藝術往事和故人,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撥開云霧,盡力還原事實的本來面貌;三、我來畫像。作者以其獨特的眼光,細致描繪了中國藝術家的生活原貌。他們有的是畫畫的作家,有的是攝影的詩人……他們不安分,不服輸,有顆敏感而躍動的心;四、我有藝見;诋敃r的藝術之怪現象,作者時時進行客觀地觀察與審視,所提出的藝見。
作為藝術、思想、現實熔鑄的結晶,該書薈萃當代眾多有影響的東西方藝術家、畫家、攝影大師、世界知名美術館館長、策展人等。他們成長的國度、經歷各不相同,但無不是時代敏感者、藝術傳播者。他們闡述的藝術理念及獨有的人格魅力,至今仍影響著中國藝術界。本書勾勒了他們的上海之行以及他們與這座城市之間的關系,也勾勒了上海藝術家在異鄉(xiāng)對于藝術的艱苦探索、對于家鄉(xiāng)的深情回望。因作者的職業(yè)關系,許多中國當代藝術的歷史脈絡細節(jié)在采訪中漸漸梳理清晰,使我們對各種藝術流派和學說有一個比較清晰的概念,更深刻理解中國當代藝術的內涵與神韻。書中并附精美插畫及配詩,平添藝術氣息。
《藝術第一眼》為上海文化發(fā)展基金會資助項目。
一、《藝術第一眼》甫一出版就受到業(yè)界關注,先后入選2022年百道好書榜藝術類(4月)、世紀好書4、5月合榜。
二、《藝術第一眼》所訪談的重要藝術家之多之全,理論之豐富,思考之邃密,猶如精心構建的文化迷宮導覽圖。讀罷可對各種藝術流派和學說有一個比較完整的概念,更深刻理解中國當代藝術的內涵與神韻。
三、雖為藝術評論集,《藝術第一眼》卻更似一部行云流水般的文藝隨筆。不必正襟危坐,就能輕松愉悅地進入當代藝術殿堂;不必直面或怪誕或嚴謹的藝術家,就能體驗與他們對話的暢快淋漓。
四、不同于一般藝術評論集的理論分析!端囆g第一眼》既有深度又有廣度,既有經典訪談、往事鉤沉,又有人物畫像、獨特藝見,體現了作者作為媒體人在藝術行業(yè)內全面犀利的觀察眼光和扎實的藝術理論功底。
五、設計典雅,法式精裝;層次繁復,版式疏朗;開本適中而大氣。
《藝術第一眼》鄭重序
對徐佳和,識其人,讀其文,和劉旦宅有些因緣。劉子不只是畫家,而且是學人,平生解老莊屈子,玄想八方,語言木訥如老僧,極具思辨的哲理,而且對文章的品評,言必中的,入木三分。某日他突然對我說:認識徐佳和嗎?文章寫得好,找她來談談。事情常常有因無緣。不久,旦宅兄病重,駕鶴西行。此后,我和徐佳和相識,知她供職于《東方早報》,與我為同道。
在上海乃至中國新聞史上有一張《東方早報》,被認為是新聞界江湖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因有一批像徐佳和一樣的青年才俊的參與而風生水起,清新凌厲,但終因水土不服枯萎
了;后來變身、轉型、重生,但還是留得枯荷聽雨聲,給人留下許多記憶。徐佳和在該報藝術評論上發(fā)表的文章,如今結集出版,讀之有往事并無蒼老之感。
《江湖》是一幅畫,徐佳和看到過,感動過,而且出現在她的評論文章中,似乎有些戀戀不舍。以往人們多用藝術的海洋之類的語言來形容繪畫。海洋浩瀚、深邃、無盡,而藝術的生發(fā)與成長卻像江河湖海一樣,在平靜或激越中流動、交匯。繪畫中的古代與現代、東方與西方,都出現在徐佳和的筆下,但她很少用繼承或借鑒的字樣來表現它們之間的關系,無論是涓涓細流的小河、微波漣漪的湖面,還是驚濤駭浪的大河,她的文筆都如輕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給流動變化的繪畫藝術帶來新的生命,表現得那樣微妙。
把蠢蠢欲動的憤怒、欣喜、念想、神傷、無奈,統統按捺住,然后狠狠地一股腦兒撳進了畫里,幻化成了小和尚,瞇著的眼睛里飄過風輕云淡,裹著袈裟的背影欲求而不得,徘徊又徘
徊之后眉梢的一抹紅暈……這是徐佳和對一位畫家的描寫,很能代表中國歷史新時期畫家的心態(tài)。徐佳和寫了不少畫家,有的生活在本土;有的在國外闖蕩了多年又回來;有的脫塵絕俗,為藝術而活著;有的馳騁于書畫市場,和經濟結起了無形的鏈條;有的受現代派的啟發(fā),受當代藝術的影響;有的向傳統繪畫中求生活……無論是哪一類畫家,他們都在探索,在探索中有著向往,有著徘徊,有著選擇,只是沒有所謂的成功與失敗,只是體現了當今的價值觀。繪畫不再是政治標簽,正如徐佳和所說,模糊了歷史與現實的分野,打消了生與死的極限。
從拍賣市場來看,不只是書畫文玩,還有帶著時間風塵的老茅臺酒、老普洱茶、老山參、老洋房、老旗袍……這些物品流傳的背后都有著收藏家的身影。特別是書畫,講究的是流傳有序。這個有序就是收藏家的著錄、題跋和印記。過去的收藏家花錢買風雅的同時又肩負著保護文物的莊嚴使命;一個時代的繪畫,能夠讓后人當作文化珍視起來,收藏家應該是第一功臣。今天的收藏家有著怎樣的一種心態(tài)呢?一位收藏家告訴徐佳和,他的收藏是藏畫、藏知音、藏故事,此話說出了當今收藏家新的收藏境界。討論收藏、繪畫和故事永遠是離不開的話題。而這位收藏家的心境向我們透露出,除此之外,還有更深層的意思。
欣賞、評論、與畫家的交流和對畫家的理解,統一在徐佳和的文章中。《吶喊》《星空》以及《向日葵》,對她有著直覺上的震撼;而進入中國水墨則更多的是品味和琢磨。在這樣的過程
中,她有著看得懂的藝術和看不懂的文章的困惑。她認為文字理應成為溝通觀者和藝術家之間的橋梁,注意,這是橋梁,而非故意設置的另一重解釋的障礙,也不應該是策展人、批評家對理論和方法論的霸占。觀畫如讀詩,各隨所得。誠如泥淄皆水,唯舌能辨其味,藝術欣賞,因以知味為先,從直覺到琢磨,這是藝術欣賞的磨練過程。而藝術家的用心,和觀賞者、批評者未必相同。這就需要批評者去理解藝術作品的意義是什么,藝術作品的價值是什么,藝術家的初創(chuàng)心境是什么。關于這些,她都力求在文章中用通俗的語言,把更深刻的哲學內涵表述出來,力避自我陶醉的夢囈之語,力避用幾個世紀之前視為金科玉律的概念給當代藝術增加幾道光環(huán)。她有著自己的見解,但又不把話說絕說死,從而給人留下更廣闊的思索空間。
一潭清水,純可見底,而又有著混沌般的不可捉摸,讀其文,觀其人,都會有這樣的印象,真是文如其人啊。一個敏感、多思、機智的精靈在塵世間飄來飄去,卻又去塵絕俗,誠實可信。她游走于東方和西方的藝術天地,提出了藝術家要真誠,不能給觀賞者以欺騙的警誡。純真博物館主的戀書、戀碟、戀植物、戀石頭、戀種子,戀一切可戀之物,她又覺得自己身在其中,傾情于筆端。精于裝飾,又不追求華麗,只像小盆景那樣精致。追求自我,不管別人說東道西,作文與做人都應有這樣的風格。
當今,做人難,作文更難。徐佳和何嘗不是生活在這兩難之中呢!
鄭重 2021 年6 月
徐佳和,本名徐翌晟,一路學霸,直至保送入作家輩出的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師長中作家、評論家群星璀璨,奈何大學里光顧著釋放被壓抑十幾年的青春激情,并沒有全然浸淫在作家的斑斕文采中。被《光榮與夢想》鼓舞,出了校門一心投入新聞事業(yè)。兜兜轉轉,終于在《東方早報藝術評論》中安頓十余年,成為首席。現任職于《新民晚報》。
作為寫作者,一路學霸的徐佳和追求以文學方式描繪當代藝術界各色人等,以小說筆法重構藝術界點滴往事。她坦言自己并非藝術專業(yè)出身,所有藝術知識積累全在日常閱讀,利用多年來流連世界各大美術館、博物館、藝博會直面藝術珍品真跡的機會,與各路藝術專業(yè)人士的直接交流,希望開辟一條通向藝術認知的小徑,與讀者一道輕步踏來。
《藝術第一眼》目錄
5 序(鄭重)
12 他們來過
14 費爾南多博特羅:如果我的藝術誰都說好,那太無聊了
20 李禹煥:我的空白里,有聲音
26 關根伸夫:用藝術的力量讓行人感到幸福
34 邁克爾克雷格馬。核囆g教育未必要培養(yǎng)一個藝術家
40 馬克呂布:記錄中國,從一個世界急速奔向另一個世界
46 揚索德克:我有一張壞蛋臉,可作品都關于愛情
52 喬彼得威金:拍攝殘骸,模糊歷史與現實、生與死
58 馬克內維爾:攝影都是謊言,我想通過說謊講出真相
66 陳傳興:影像就像火山灰一樣生長
74 奧奎恩維佐:如果沒有不同的聲音,雙年展將會如何?
82 長谷川佑子:人景互動是最美的公共藝術
90 馬雷克巴特里克:藝術評論,就應是批判性寫作
98 賈可雷諾阿:如果晚生50年,雷諾阿會去拍電影
106 埃里克辛納:若他在世會因受限制而興奮
118 亨里克森:自拍先驅蒙克,攝影對他意味著什么?
126 郭萊德:西方眼光下的水墨收藏
136 羅伯特惠特曼:FBI藝術偵探談藝術犯罪與偵查
148 往事鉤沉
150 連環(huán)畫手稿原作背后的故事
154 陳逸飛辭世十周年,合作畫家追憶往事
163 假畫大案與上海畫家的美國夢
177 張靜江家的廚子如何成為20世紀海外最大的中國古董商
191 竹建筑雙年展里的鄉(xiāng)愁何時落地?
202 1993年,中國藝術家在意大利的奇遇
212 中國達達在哪里?
220 我來畫像
222 章明:90歲女建筑師爬上腳手架,聽見老建筑的語聲
228 陳家泠:從大本營出發(fā),永遠在路上
234 宗福先:為人民寫作,不會感到恐懼
240 鄧明:為百位文人畫像,尋找他們的真實面貌
244 金宇澄:我畫的小說插圖,是細節(jié)的補充
250 翟永明:畫中的人物,鏡頭背后的詩人
256 余啟平:披上人間煙火的袈裟
260 韋力:甘愿為藏書之魂踏遍天涯
266 吳梅森:他的抽象水墨需要人聆聽
270 宋迎春:藏畫,藏知音,藏故事
274 柴一茗:一個戀物癖和他的純真博物館
280 我有藝見
282 談論女性藝術家,我們究竟是在談什么?
285 如何走進上海外灘的內心?
290 新聞攝影可以不那么美嗎?
295 攝影群眾等于攝影市場?
299 看得懂的藝術和看不懂的文章
302 眼里的重量和心里的重量
305 為什么有的藝術展只能熱一天?
308 隔江相望的魯本斯和莫奈
313 不必把畫廊逼向江湖
315 誰在充當朝鮮藝術的烏里??
319 讓商業(yè)的歸商業(yè),讓大眾的歸大眾
323 除了美,書店還能有什么?
326 當代藝術作品可以摸嗎?
328 深入公園里的藝術中心還能做什么?
331 在美術館里療愈你我
334 打通藝術品消費的最后一厘米
337 原版來了,我們該怎么辦?
340 時尚消遣,何必以藝術的名義
345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