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nèi)臟、皮、骨、器官)和礦物藥組成,又因其中以植物藥居多,所以也被稱為中草藥。中草藥在我國的應(yīng)用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從神農(nóng)嘗遍百草首創(chuàng)醫(yī)藥,中華醫(yī)藥文明的大幕就此拉開。經(jīng)過上千年的傳承和研究,中草藥已經(jīng)成為防病治病的重要武器,對保障人們的健康和民族的繁衍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是中華民族當(dāng)之無愧的瑰寶。
我國是中草藥的發(fā)源地,蘊藏著豐富的中草藥資源,如人參、鹿茸、附子、黃連、當(dāng)歸、大黃、甘草、黃芪等,不僅能滿足國內(nèi)需要,而且還遠(yuǎn)銷東南亞和歐美等地。據(jù)近代出版的《中藥大辭典》所載,供臨床使用的中草藥(包括中成藥等)已達(dá) 5 000 多種。醫(yī)藥部門統(tǒng)計,目前開發(fā)可供臨床使用的中草藥已超過 8 000 種。
歷代的中醫(yī)學(xué)家在長期的中草藥采集、加工和應(yīng)用中,逐步建立了系統(tǒng)完善的中藥學(xué)理論,積累了豐富的用藥經(jīng)驗,在中藥資源、選擇、炮制、制劑、藥理、臨床應(yīng)用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總結(jié),為人們防治疾病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本書結(jié)合《本草綱目》《中藥大辭典》等多部權(quán)威藥典,對生活中常見中草藥的詳細(xì)資料及實圖加以匯集,意在幫助讀者正確識別中草藥。書中收錄各類中草藥 300 余種,按照其性質(zhì)及臨床效果分門別類,將其分為解表清熱類、利水祛濕類、安神補虛類、溫中理氣類、止咳化痰類、平肝收澀類、活血化瘀類、涼血止血類和其他類,詳細(xì)介紹了中草藥的采收、選購、保存、炮制、煎煮等內(nèi)容,輔以介紹中草藥的性味、藥材來源、功能主治等方面的知識。同時,配以高清彩圖和細(xì)節(jié)圖解,更加方便讀者辨認(rèn)、識別。
相信本書能為您了解更多的中草藥知識提供幫助。
目錄
認(rèn)識中草藥 … 1
小中藥,大功效 … 6
中草藥配伍禁忌 … 9
章 解表清熱類
麻黃 … 12
木賊 … 13
防風(fēng) … 14
紫蘇 … 14
羌活 … 15
白芷 … 15
生姜 … 16
桂枝 … 17
香薷 … 17
辛夷 … 18
鵝不食草 … 19
細(xì)辛 … 19
蒼耳子 … 20
蟬蛻 … 20
薄荷 … 21
葛根 … 22
牛蒡子 … 22
菊花 … 23
淡豆豉 … 24
桑葉 … 25
升麻 … 25
柴胡 … 26
鼠尾草 … 27
石膏 … 27
蘆根 … 28
知母 … 28
淡竹葉 … 29
蔥白 … 29
鴨跖草 … 30
梔子 … 30
夏枯草 … 31
決明子 … 31
金銀花 … 32
山芝麻 … 33
板藍(lán)根 … 33
無花果 … 34
連翹 … 35
貫眾 … 36
青黛 … 36
蒲公英 … 37
紫花地丁 … 37
蚤休 … 38
野菊花 … 38
穿心蓮 … 39
魚腥草 … 39
綠豆 … 40
半邊蓮 … 41
半枝蓮 … 41
大血藤 … 42
土茯苓 … 42
白蘞 … 43
馬勃 … 43
馬齒莧 … 44
木蝴蝶 … 45
胖大海 … 45
土牛膝 … 46
馬鞭草 … 46
七葉一枝花 … 47
黃芩 … 47
仙人掌 … 48
黃連 … 49
黃柏 … 49
龍膽 … 50
苦參 … 50
白鮮皮 … 51
玄參 … 51
生地黃 … 52
牡丹皮 … 53
赤芍 … 53
紫草 … 54
崗梅根 … 55
水牛角 … 55
白薇 … 56
地骨皮 … 56
銀柴胡 … 57
胡黃連 … 58
第二章 利水祛濕類
獨活 … 60
松節(jié) … 61
丁公藤 … 61
兩面針 … 62
威靈仙 … 62
路路通 … 63
海桐皮 … 64
九里香 … 65
秦艽 … 65
防己 … 66
絡(luò)石藤 … 66
絲瓜絡(luò) … 67
澤瀉 … 68
桑枝 … 69
老鸛草 … 69
五加皮 … 70
桑寄生 … 71
茯苓 … 71
千年健 … 72
蒼術(shù) … 73
狗脊 … 74
五爪金龍 … 75
川牛膝 … 75
扶芳藤 … 76
藿香 … 76
佩蘭 … 77
鹿銜草 … 77
厚樸 … 78
砂仁 … 79
豆蔻 … 79
薏苡仁 … 80
草豆蔻 … 80
草果 … 81
桃花 … 81
石菖蒲 … 82
冬瓜皮 … 82
赤小豆 … 83
玉米須 … 83
葫蘆 … 84
車前草 … 84
滑石 … 85
豬苓 … 85
通草 … 86
瞿麥 … 86
地膚子 … 87
海金沙 … 87
石韋 … 88
燈心草 … 88
冬葵子 … 89
金針菜 … 89
茵陳 … 90
金錢草 … 90
虎杖 … 91
垂盆草 … 91
磨盤草 … 92
溪黃草 … 92
第三章 安神補虛類
靈芝 … 94
朱砂 … 94
磁石 … 95
大棗 … 96
琥珀 … 97
龍骨 … 97
黃芪 … 98
酸棗仁 … 98
柏子仁 … 99
遠(yuǎn)志 … 99
龍眼肉 … 100
合歡皮 … 101
人參 … 101
西洋參 … 102
黨參 … 103
太子參 … 103
肉蓯蓉 … 104
白術(shù) … 105
白扁豆 … 105
山藥 … 106
蜂蜜 … 107
冬蟲夏草 … 108
鹿茸 … 109
巴戟天 … 109
甘草 … 110
淫羊藿 … 111
仙茅 … 111
蛤蚧 … 112
補骨脂 … 113
益智仁 … 113
核桃仁 … 114
鎖陽 … 115
海狗腎 … 115
海馬 … 116
紫河車 … 117
菟絲子 … 117
石斛 … 118
黃精 … 119
沙苑子 … 119
杜仲 … 120
韭菜子 … 121
阿膠 … 121
當(dāng)歸 … 122
白芍 … 123
熟地黃 … 123
何首烏 … 124
北沙參 … 125
麥門冬 … 125
南沙參 … 126
百合 … 127
玉竹 … 128
銀耳 … 128
桑椹 … 129
枸杞子 … 130
女貞子 … 131
黑芝麻 … 131
黑木耳 … 132
續(xù)斷 … 132
第四章 溫中理氣類
小茴香 … 134
附子 … 135
肉桂 … 135
玫瑰花 … 136
干姜 … 137
吳茱萸 … 137
丁香 … 138
高良姜 … 138
花椒 … 139
蓽茇 … 140
山柰 … 140
陳皮 … 141
青皮 … 142
枳實 … 142
木香 … 143
香附 … 143
胡椒 … 144
烏藥 … 145
檀香 … 145
荔枝核 … 146
佛手 … 146
薤白 … 147
柿蒂 … 148
九香蟲 … 148
沉香 … 149
八角茴香 … 150
香櫞 … 151
龍眼核 … 152
柚核 … 152
第五章 止咳化痰類
昆布 … 154
半夏 … 154
天南星 … 155
旋覆花 … 155
白芥子 … 156
銀杏葉 … 156
桔梗 … 157
前胡 … 157
白果 … 158
川貝母 … 159
浙貝母 … 159
款冬花 … 160
瓜蔞子 … 161
竹茹 … 161
杏仁 … 162
紫蘇子 … 163
百部 … 163
枇杷葉 … 164
桑白皮 … 165
葶藶子 … 165
羅漢果 … 166
海藻 … 167
千日紅 … 167
滿山紅 … 168
紫菀 … 168
第六章 平肝收澀類
石決明 … 170
浮小麥 … 171
蒺藜 … 171
珍珠母 … 172
訶子 … 173
牡蠣 … 174
五味子 … 175
鉤藤 … 176
天麻 … 177
烏梅 … 178
罌粟殼 … 179
麻黃根 … 180
山茱萸 … 180
肉豆蔻 … 181
芡實 … 182
金櫻子 … 182
石榴皮 … 183
桑螵蛸 … 184
蓮子 … 185
覆盆子 … 186
第七章 活血化瘀類
川芎 … 188
延胡索 … 188
郁金 … 189
姜黃 … 189
乳香 … 190
沒藥 … 190
丹參 … 191
紅花 … 191
桃仁 … 192
牛膝 … 193
雞血藤 … 194
王不留行 … 194
月季花 … 195
凌霄花 … 195
益母草 … 196
血竭 … 197
劉寄奴 … 197
蘇木 … 198
骨碎補 … 199
莪術(shù) … 199
五靈脂 … 200
土鱉蟲 … 200
第八章 涼血止血類
地榆 … 202
大薊 … 203
小薊 … 204
三七 … 205
苧麻根 … 206
茜草 … 207
藕節(jié) … 207
蓮花 … 208
降香 … 209
花蕊石 … 209
仙鶴草 … 210
白及 … 211
雞冠花 … 211
艾葉 … 212
白茅根 … 213
炮姜 … 213
槐角 … 214
側(cè)柏葉 … 214
第九章 其他類
麥芽 … 216
谷芽 … 217
雞內(nèi)金 … 217
山楂 … 218
使君子 … 219
檳榔 … 219
南瓜子 … 220
榧子 … 220
鶴虱 … 221
蘆薈 … 221
冰片 … 222
番瀉葉 … 222
甘遂 … 223
火麻仁 … 223
郁李仁 … 224
松子仁 … 224
牽牛子 … 225
巴豆 … 225
食鹽 … 226
皂莢 … 226
雄黃 … 227
密陀僧 … 227
白礬 … 228
蛇床子 … 228
蜂房 … 229
樟腦 … 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