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科克托》是英語界四十年來第一次對讓·科克托——毀譽參半的越界奇才的全面考察。作者將科克托的生活與藝術(shù)置于充分發(fā)掘的歷史背景和藝術(shù)語境中,集中思考科克托敏感多情的性格、毫不留情的自我追問如何推動了形式實驗的動力過程,特別是科克托與男性同伴、情人藝術(shù)家的廣泛合作與互動。
讓·科克托(1889-1963),20世紀多才多藝的先鋒派藝術(shù)家:詩人、小說家、電影導演、畫家,戲劇家,音樂評論家……起草了現(xiàn)代派綱領(lǐng)并廣泛地實施子藝術(shù)創(chuàng)作領(lǐng)域,被譽為“巴黎才子”,1955年入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
詹姆斯·S·威廉姆斯 (James S·Williams),英國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領(lǐng)域為20世紀法國文學與電影。編著有《同性戀書寫在法國:理論、小說與電影,1945-1995》,《重寫杜拉斯:電影、種族與性別》與《讓-呂克·戈達爾》等。
譯者簡介:
劉宇清,西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華語電影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大學中國文學博士,中國電影藝術(shù)研究中心電影學碩士,先后師從陳犀禾,胡克。出版專著《中國電影的歷史審思與當下觀察》。《他山之石:海外華語電影研究》及譯著《紀錄片導論》。
導 言 不朽的藝術(shù)家,傳世的藝術(shù)品
第一章 失落的天堂
第二章 天才的傳奇
第三章 被放逐的王子
第四章 俄羅斯的經(jīng)驗
第五章 科克托的“一戰(zhàn)”
第六章 最偉大的戰(zhàn)役
第七章 歡樂的家庭
第八章 法蘭西的精靈
第九章 拄拐杖的少年
第十章 奇跡之年/悲傷之年
第十一章 迷失在荒野
第十二章 馱著主子的蠢驢
第十三章 奇跡,還是假象?
第十四章 身體與詩人之血
第十五章 周游世界
第十六章 走進阿波羅
第十七章 卷土重來的世界大戰(zhàn)
第十八章 無人的土地
第十九章 桑托-索斯比俱樂部
第二十章 長途跋涉
第二十一章 科克托死了,科克托不朽!
原注
著作提要
原著致謝
圖片致謝
總體而言,《無賴》讀起來就像是科克托自身經(jīng)歷的濃縮。在小說中,科克托的想象力未能徹底改造那些經(jīng)歷,常常令人聯(lián)想起他早年與街頭歌女瑪?shù)氯R娜·卡莉耶之間的風流韻事,以及1906年他在埃爾多拉多劇院同歌舞演員讓娜·雷內(nèi)特的媾和私通(包括雷內(nèi)特與女演員貝爾特【Berthe】之間的同性戀關(guān)系)。與卡莉耶一同出現(xiàn)(小說如此讓我們相信),雅克在臨陣退縮之前(“就像從傷口抽出的利刃”,科克托曾經(jīng)這樣描述自己的“真實”體驗),愛上了那個把他帶到門口的女孩。似乎是為了安慰自己的母親,科克托在1922年7月的信中解釋說,雅克并不是他自己,只不過在很多方面“像”他而已,比如都比較富有、心地單純,既膽大妄為又多愁善感,與社會底層有各種聯(lián)系等。但是,與《騙子托馬斯》一樣,《無賴》在批評它的主人公時毫不手軟,他人格不健全,有一種自我異化的感覺,過度沉迷可卡因,被推向了自殺的邊緣。這種勇敢的、不容置疑的自我描述,觸及到的正是科克托自我性格中的關(guān)鍵之處。這部小說通篇炫耀的一種想法,即雅克應該“像”他認為漂亮的那些人,而不一定要博得他們的喜歡。同時,也像是在警告科克托自己那些真實的男性交往,“認同”只不過是“占有”的代名詞。最后的結(jié)論:他(雅克)意識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他必須接受社會的安排,但是他的內(nèi)心無法承受。這種想法貫穿在科克托所有的思想斗爭中,一旦失去虛幻的理想,科克托就必須和現(xiàn)實世界妥協(xié)。
1923年秋天,《騙子托馬斯》和《無賴》相繼出版,但都沒有給讀者和評論家留下深刻的印象。首先,小說中充滿大量的形象,但寫作風格惜墨如金、引經(jīng)據(jù)典、含沙射影,近似一種速寫,被認為是對早先影響科克托的那些大人物(虛假的崇高)的膽大妄為的甚至是相當粗野的反應。并且,這種寫作風格貼滿了立體主義拼貼技巧的標記。拋棄了浪漫主義和自然主義的傾向,客觀地、不動感情地敘述,小說被簡化成一系列像小寵物一樣的幽默角色名字(薩普里斯夫人【Mme Supplice】,斯托普威爾,小科潘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