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容包括“老子思想”“近代老學”“老學與中國思想史”等幾個方面的專題,一共二十幾篇文章。其中有關《老子》文本的考證,老莊思想的闡釋,歷代老學研究等多個方面。作者遵循從文獻到思想的研究途徑,重視老學發(fā)展的歷史文化背景,注重學術史與思想史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將老學研究上升到思想史的層面,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老莊學研究是業(yè)師熊鐵基先生開創(chuàng)的一個新的學術領域,也是華中師范大學道家道教研究中心的學術研究重點。我自20世紀90年代師從熊先生攻讀博士學位,在先生的指引下進入該領域從事研究工作,至今已26年。其間雖各種事務較多,但在學術研究上始終不敢松懈,尤其在老莊學領域頗用心思,亦有所收獲,主持完成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老學通史”(最終成果為5卷本《中國老學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該項目同時入選“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guī)劃項目,并獲得2022年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還曾與熊鐵基先生共同主持完成國家宗教事務局重大科研項目“《老子集成》整理與編纂”(最終成果為15卷本《老子集成》,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版)。目前正在主持全國高校古委會項目“《莊子集成》整理與編纂”。此外,發(fā)表了有關老莊學研究的論文100余篇。10多年前曾就部分論文結集出版,名為《老莊學文獻及其思想研究》(岳麓書社2009年版),本書則收錄了最近10年來自己較為滿意的有關老子與老學研究的部分成果,大致分為“老子思想”“道教老學”“近代老學”“老學與中國思想史”四個專題。
本書對老子與老學的研究,遵循從文獻到思想的研究途徑,重視老學發(fā)展的歷史文化背景,注重學術史與思想史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并盡可能提出個人一些新的學術觀點。如指出《老子》首章“無欲”“有欲”的句讀問題,無、有為讀始于王安石,屬于詮釋者個人對老子思想的發(fā)揮。主張無、有斷句,不應否定無欲、有欲斷句的合理性;認可無欲、有欲斷句,亦需注意無、有斷句在老學史上的創(chuàng)造性。老子的“以德報怨”思想,體現了道家的寬容精神,而以德報怨,直在其中。對道教老學的研究,要注意從信仰與學理雙重層面入手,既要從學術的、思想的角度考慮道教人士的老學成就,同時應該充分注意其道教信仰的因素。《老子》作為道教的最高經典,就回歸老子精神這一點來看,全真道與宋元傳統(tǒng)道教具有一致之處,而劉惟永的老學代表了元代正一道在教義建構上的理論成就與思想高度。全真道老學的重要特點是以真常立宗,闡發(fā)性命之理。全真道龍門派第五代傳人潘靜觀著有《道德經妙門約》。潘靜觀也即《太乙金華宗旨》的作者潘易庵,本人的這一發(fā)現,為全真道老學與道教內丹學關系的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近代老學不僅研究范式發(fā)生了改變,研究的內容與價值追求也發(fā)生了顯著變化。近代老學為中西文化的碰撞交融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學術平臺,尤其重要的是,它為理解、消化西方思想提供了深刻的哲學基礎。近代老學的儒、道、佛詮釋,不僅可以看出學術界、思想界、宗教界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堅守與弘揚,亦可視為對西方文化挑戰(zhàn)的自我調整與積極應對。
劉固盛,1967年生,歷史學博士,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華中師范大學“桂子學者”,湖北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道家道教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主要從事老莊學與道家道教文化研究,先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和一般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國家宗教事務局重大科研項目等各類項目近20項。已出版學術著作12部,發(fā)表學術論文150余篇,為《老子集成》常務副主編、《老莊學研究》學刊主編。曾獲第九屆湖北省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一等獎,第十二屆湖北省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二等獎,教育部第四屆、第七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三等獎。
第一編 《老子》思想研究
《道德經》與文化自信
《老子》首章無欲、有欲問題辨析
論老子的“以德報怨”
第二編 道教老學專題
論道教老學
《老子節(jié)解》的養(yǎng)生思想
劉惟永對老學的總結及其思想史意義
明清仙解《老子》再論
全真道老學的詮釋特點
全三教之真——以全真道老學為視角的考察
第三編 近代老學研究
近代學術轉型與老莊研究
近代老學中的道論
近代老學的道教詮釋
近代老學的佛教詮釋
近代老莊的儒學詮釋
第四編 老學與中國思想史
從學術史到思想史——以老莊學研究為視角的考察
老學史中的楊朱思想——兼論《列子》書非偽
論北宋的黃老思想
宋代老學的思想價值
陳景元老莊學思想對二程理學的影響
宋徽宗御注《老子》新探
宋代老學關于“道法自然”的詮釋
宋明理學視野下的楊朱形象
中國老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