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式社會到當代社會,我們經歷了一場廣泛而深遠的經濟革命從禮物經濟到 銀貨兩訖經濟的革命。不過,一些學者試圖將后一種經濟模式應用于我們的整個生活世界。經濟人類學便是對此提出挑戰(zhàn)的一門學科、一種知識。
對于這一論爭,法國社會學大師皮埃爾·布迪厄于19921993年在法蘭西學院開授了經濟行動的社會基礎課程,本書便是這門課程的實錄。在課堂上,布迪厄用淺顯易懂的語言,為我們講解了一種撼動經濟科學主流地位的經濟人類學理論:它用具有持久秉性的施動者概念挑戰(zhàn)以理性計算能力為核心的經濟人概念,用由權力關系和象征性斗爭構成的經濟場域概念挑戰(zhàn)純粹、完全的市場概念。布迪厄希望以一種替代理論方案,批判經濟科學理論對人類社會生活的想象,恢復經濟一詞在當代世界的靈光。
◎劉少杰| 王寧| 朱國華| 張生| 藍江| 吳冠軍
聯(lián)袂推薦◎當布迪厄將經濟學的視域引向社會基礎的時候,他就挑戰(zhàn)了當代主流經濟學◎布迪厄證明了當經濟人這一假設脫離了時間維度,就成了純粹的虛構!
編者說明
本書是皮埃爾·布迪厄的法蘭西學院課程出版系列的一部分。2001年3月,即在該學院上完最后一課的幾個月后,布迪厄出版了他最后一年(2000 2001學年)講稿的縮略本,書名為《科學之科學與反思性》。他去世后,《論國家》在2012年出版,隨后《馬奈:象征性革命》在2013年出版,兩者分別是他在19891992年和19982000年間的課程。布迪厄在1982年4月至1986年6月期間,在法蘭西學院任教的頭五年里開設了普通社會學課程,出版商在2015年出版了第一卷,其中匯集了19811982學年和19821983學年的課程,然后在2016年出版了第二卷,包含了接下來三年課程的內容。本門課程于19921993學年開設,由布迪厄本人教授,題為經濟行動的社會基礎,由九講組成,每講約1小時20分鐘,在1993年46月的每周四上午晚些時候舉行。
本書的出版遵循了在出版《論國家》時所制定的編輯原則,旨在調和文本忠實性與可讀性。出版的文本基本都來源于對所提供的課程的復述。不過,在第三講中(1993年4月29日),由于講座開始時沒有錄音,布迪厄的話是根據當時一位聽眾的筆記改編的。
與前幾卷一樣,編者作了從口語到書面語的輕度轉寫,這一轉寫恪守布迪厄本人修改自己的講座和研討會發(fā)言稿時所遵循的規(guī)則,即訂正文體、抹除口語中的污跡(重復、口癖等)。只有極少數段落的錄音幾乎聽不清,此時編者會在方括號內的用懸而未決的補充來表示。在編輯文本時,編者也添加了一些單詞或短語片段,以便于閱讀或澄清省略的措辭;但因為它們不是布迪厄說的,因此它們被放在方括號里。
編者添加了章節(jié)、段落、標題和標點符號。并且,編者為布迪厄演講時偏離其主題的內容添加了不同的標點符號,并因其長度及其與前后文的關系而區(qū)別對待:最短的放在破折號之間;當這些延展內容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并涉及推理過程的中斷時,它們被放在圓括號里;而當它們太長時,則被列為一個完整的主題小節(jié)。
腳注主要有三種類型。首類盡量指示布迪厄明確(或有時含蓄地)提到的文本,如果有價值,會增加這些文本的簡短引文;第二類則旨在向讀者介紹布迪厄的文本,這些文本發(fā)表于本課程之前或之后,且都包含了對所討論主題的闡述;最后一類為提示,它解釋了語境中的一些元素,例如關于某些典故的背景,它們可能對當代讀者以及對法國語境知之甚少的讀者而言有些晦澀難懂。
在附錄中,編者轉載了當時刊于《法蘭西學院年鑒課程與成果》(LAnnuaire du Collège de Francecours et travaux)上的課程概要。除了布迪厄作品中的課程內容外,本書還收入羅貝爾·布瓦耶(Robert Boyer)的一篇文章,該文章將19921993學年的課程納入視野,特別是這一課程與他作為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調節(jié)理論(théorie de la régulation)以及與當今經濟科學的關系。
皮埃爾·布迪厄 Pierre Bourdieu
生于1930年,卒于2002年。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哲學家,法國當代社會學大師,也是世界上閱讀量、引用量最高的社會學者之一。曾在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法蘭西學院、歐洲社會學中心等機構任職。
主要著作有《區(qū)隔》《實踐理論大綱》《國家精英》《世界的苦難》等。
目錄
編者說明/1
第一講 1993年4月1日/1
序言:重提經濟學問題。理性行動理論。經濟行為與經濟世界的祛歷史化。禮物的情況。禮物現象學進路(德里達)。禮物的人類學分析。重新整合生活經驗,做實踐理論。科學所摧毀的時間。學究觀點。
第二講 1993年4月8日/25
聽眾提問:哲學家的無畏;囟Y之于禮物的錯誤映射。超越禮物的主客觀。三種差異。前資本主義經濟對計算精神的阻撓。經濟秉性與集體壓抑。魅惑的經濟關系。集體無知的基礎。失落樂園的鄉(xiāng)愁。
第三講 1993年4月29日/55
適應規(guī)則與自欺欺人。象征性商品經濟。對經濟行為的歷史與經濟條件的遺忘。可計算性的產生。
第四講 1993年5月6日/71
象征性革命與范疇的顛覆。經濟世界與經濟話語的共同起源。計算意識的普遍錯誤。交換模型。挑戰(zhàn)與蔑視的打擊。集體期望(1)。禮物與權力。集體期望(2)。
第五講 1993年5月13日/97
經營經濟學的局限與象征經濟學。通過象征性交換建立持久關系。持續(xù)重建信念。市場的帝國主義神話與對商品化的抵制。經濟關系的象征性維度,以勞動合同為例。消費中的象征邏輯。理性行動的經濟條件。
第六講 1993年5月27日/120
社會學家與經濟學家。一種非歷史的演繹主義。一種雙重的祛歷史化。為了一種歷史主義的理性主義。市場的定義。純粹理論的歷史條件。
第七講 1993年6月3日/148
無法被定義的市場。自相矛盾的經濟理論。作為力量場的經濟場域。經濟場域的內在趨勢。區(qū)分效應與競爭。
第八講 1993年6月10日/173
馬克斯·韋伯的市場概念。間接沖突。哈里森·懷特模型。同源性與消費者的兩階段選擇。與韋伯的三重決裂。國家創(chuàng)造市場:以個人住房市場為例。
第九講 1993年6月17日/201
聽眾提問。經濟場域的分類之爭。經濟人的三個公設。選言謬誤一:個體與集體。(社會的)有限理性。選言謬誤二:目的論與機械論。目的性的幻覺。選言謬誤三:微觀與宏觀。
布迪厄作品中的經濟行動的社會基礎課程的情況
朱利安·杜瓦爾 /233
后記 經濟學與社會科學:經濟理論無能為力的替代方案?
羅貝爾·布瓦耶 /259
附錄一 法蘭西學院年鑒中的課程概要 /284
附錄二 人名索引 /287
附錄三 術語索引 /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