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人類是地球上唯一會使用符號的生物,F在,計算機越來越智能,人類有了使用符號的伙伴。而要了解人工智能,就必須了解人工智能奠基人和科學家。本書作者帕梅拉·麥考黛克回憶了自己從20世紀60年代初識人工智能到21世紀深切體驗人工智能對我們生活產生的影響,記述了這一過程中對人工智能形成和發(fā)展做出舉足輕重的貢獻的人物,探討了人文與科學這兩種文化之間的碰撞和結合。
人工智能自20世紀60年代發(fā)端,近年來發(fā)展迅猛,強烈沖擊并深刻變革人類既有的生活方式。該領域多位杰出的計算機科學家為此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作為一名人工智能歷史學家,帕梅拉·麥考黛克與這些先驅人物關系密切,并曾與他們多次合作,本書通過講述人工智能發(fā)展歷史上一些關鍵人物的故事,以及她與這些人物的交往經歷,梳理了人工智能從早期到現在的發(fā)展概況,并提出她自己對于人工智能的理解與思考。此外,她還從C.P.斯諾的兩種文化談起,深入思考了人文學科與科學技術之間的碰撞和結合,對人工智能可能會給人類帶來的風險和問題保持清醒的認識。
江綿恒
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曾參與翻譯出版過《第二次計算機革命和第五代計算機》一書,原著作者之一便是帕梅拉女士,另一位作者是圖靈獎獲得者、斯坦福大學榮休教授費根鮑姆先生。2020年,此書中文版再版(為何再版40年前的書請見我為該書新版中文版即《第五代:人工智能與日本計算機對世界的挑戰(zhàn)》寫的譯者序),并請兩位作者為中文版再版寫了序言。
帕梅拉女士并不是計算機科學家,而是一位作家,但是她從人工智能的概念出現伊始,就一直關注這一領域的發(fā)展,并與許多這一領域的前輩科學家和后來者保持著朋友一樣的友誼,《人工智能往事:精英、文化與思維》一書便是記錄人工智能領域發(fā)展歷程背后的那些鮮活的人和事。
人工智能雖然在近年來被廣泛提及,但它其實并不是一個新概念。1956年夏天在美國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召開的研討會上,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約翰·麥卡錫(John McCarthy)、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艾倫·紐厄爾(Allen Newell)以及克勞德·香農(Claude Shannon)等數十位科學家聚集在一起,首次就如何讓機器擁有類人的智能這一議題提出了人工智能這一概念!度斯ぶ悄芡隆芬粫闹匾袋c之一,便是其從見證者的角度用人物敘述的手法生動地記載了這一群人工智能奠基者的理念、創(chuàng)造、故事、與人生。這群科學家憑借著夢想、智慧、及努力早在七十年前就開始構筑了人工智能的宏偉目標。
但是在近70年的時間里,人工智能一路的發(fā)展并不一帆風順。對于人工智能發(fā)展的愿景及作用,質疑者從不缺席。科學家之間的學術偏見以及一些階段里研究者有意無意的各自為營、缺乏合作也導致了人工智能在發(fā)展的過程中不止一次陷入低谷。但每一次低谷又為下一次高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因此,我們唯有了解和尊重每個歷史階段鋪路石的作用,才能真正了解人工智能的發(fā)展歷程,才能展望未來人工智能究竟如何為人類社會增添福祉。
人類文明的演進經歷了農業(yè)革命和工業(yè)革命,相應與社會形態(tài)從農業(yè)社會到工業(yè)社會;現在公認的說法人類正向信息社會邁進,這一進化的推動力或許可以稱之為信息革命,而信息革命賴以形成的基礎是信息科學與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由于人工智能是信息科學與技術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核心之一,它在信息革命進程中所能發(fā)揮的歷史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不同技術革命的時間尺度是大不相同的;農業(yè)革命以萬年為單位,工業(yè)革命以百年為單位,而信息科學與技術對當今社會各個方面的改變,可以說以十年來計算。農業(yè)社會的人終生沒有對農業(yè)進步的感受,工業(yè)社會出生的人,一生可以經歷飛機的發(fā)明和人類登月的成功,如今祖孫三代就可以同時經歷信息技術帶來對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改變(大概不需要舉例),而人工智能近20年所取得的重大進展(也不一一舉例)更是說明了這一點。
但是人工智能未來發(fā)展的制約個人認為主要不是技術上的,而是世界各國歷史發(fā)展階段不平衡所造成的。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有一段話: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tài),在它所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fā)揮出來以前,是絕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絕不會出現的。 因此當世界80%的人口仍處于欠發(fā)達的社會發(fā)展階段,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和成果如何從少數人(主要是經濟發(fā)達國家)的專利變?yōu)槿鐣敻坏脑慈,還要經過很長的歷史過程。
回望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經濟社會發(fā)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使得占世界人口20%的人民擺脫了貧困,進入了小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中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還沒有完全完成農業(yè)化向工業(yè)化轉變的歷史進程。因此中國特色的發(fā)展是農業(yè)現代化和工業(yè)現代化及信息化發(fā)展并舉,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已經在各行各業(yè)的發(fā)展中形成自身和賦能的胎胞。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國家市場經濟的不斷發(fā)達,對教育和科技的不斷投入,法律法規(guī)的不斷完善,倫理道德的不斷提高,全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工智能在中國發(fā)展的天地一定會越來越廣大。
回望《人工智能往事》一書中帕梅拉筆下的人工智能先驅們,他們有血有肉,有性格有夢想。他們中的很多人,在帕梅拉開始撰寫此書時還都是初出茅廬的年輕人,但他們敢于擁抱不確定、不完美、甚至焦慮。這讓我想到建校才10年的上?萍即髮W,建校時上科大的教授們的平均年齡還不到30歲。但這一群充滿朝氣,敢想敢做的年輕人,勇敢地追求著那些暫時無法被名、利、帽子所衡量的價值,撐起了上科大的學生培養(yǎng)和科學研究的重任。祝愿他們能像人工智能的先驅們一樣,永遠堅持自己的信仰,堅守自己的價值,用耐心和毅力擁抱美好的未來。 2023年春于上?萍即髮W
帕梅拉·麥考黛克(Pamela McCorduck),AI時代的偉大記錄者,人工智能歷史學家。20世紀60年代起就開始專注于人工智能領域,著有開創(chuàng)性的人工智能史著作《會思考的機器》,與人工智能研究先驅愛德華·費根鮑姆合著《第五代》等。她同時為專業(yè)雜志和大眾雜志撰寫科學類文章,還在哥倫比亞大學開設課程教授科學類文章寫作。
推薦序一 江綿恒
推薦序二 愛德華·費根鮑姆
譯者序 虞晶怡
第一部分 兩種文化
第一章 生活在指數級的變化中
第二章 強空間感架構下的計算機理性、快思維與慢思維、智能連續(xù)體
第三章 兩種文化
第四章 過去和現在的思考
第五章 在斯坦福學習新的思維方式
第六章 鐵銹地帶的革命
第二部分 腦
第七章 約翰·麥卡錫與會思考的機器
第八章 會思考的機器誕生于圣誕
第九章 第一臺會思考的機器會思考什么?
第十章 赫伯特·西蒙:作為謎語的迷宮
第十一章 艾倫·紐厄爾:聰明與純粹
第十二章 麻省理工學院的人工智能精英們
第十三章 愛德華·費根鮑姆:巴舍特友誼
第十四章 拉吉·雷迪和機器學習的曙光
第三部分 文化沖突
第十五章 掙扎于兩種文化的摩尼教之爭
第十六章轉折點
第十七章異見者
第四部分 世界發(fā)現了人工智能
第十八章 日本喚醒了世界對人工智能的認識
第十九章 世界殘骸中的散兵游勇
第二十章 與IBM共舞
第二十一章 曇花一現
第二十二章 闖入人文領域的地盤
第五部分 硅谷速寫本
第二十三章 硅谷速寫本
第六部分 藝術與文學
第二十四章 藝術與人工智能
第二十五章 故事是人類智力的標志?
第二十六章 數字人文:文化歷史轉型的偉大時刻
第二十七章 現在和永遠的人文學科
第七部分 為什么稱之為榮光呢?
第二十八章 挽歌
第二十九章 男性凝視
第三十章 橫空出世的黑馬:中國與人工智能
第三十一章 做正確的事
第三十二章 這可能很重要
參考文獻
致謝
譯后記 楊麗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