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通過大量新史料的發(fā)掘與梳理,考察了陜西易俗社班社狀貌與發(fā)展過程,并重估了其在戲曲史上的地位。在對陜西易俗社發(fā)展歷程、班社屬性界定的基礎上,從人才培養(yǎng)、經營管理、編劇群體、劇目創(chuàng)作、舞臺藝術等方面做了歷史性探究和整體性審視,考察了陜西易俗社的發(fā)展狀況與演藝活動等歷史面貌。
秦腔是盛行于西北的板 腔體戲曲劇種,其形成的具 體年代目前尚未有定論,流 變更是錯綜復雜。歲月不居 ,山川地域各異,不同時期 流播于西北各地的秦腔雖然 腔調音樂、吐字發(fā)聲略有差 別,但鑄成的秦魂卻在歷史 長河中融入當?shù)厝嗣袢粘I?活,成為生命的一部分; 喪嫁娶儀式上少了秦腔便不 圓滿,休閑娛樂活動中唯有 秦腔才能解饞,化育民風、 教導子弟更是離不開秦腔的 高臺教化。20世紀初,隨著 戲曲改良運動的推進和中華 民國的成立,在關中大地上 ,一批社會精英思謀充分發(fā) 揮秦腔藝術高臺教化作用, 由個人發(fā)起,自愿結社成立 了新型秦腔班社易俗伶學社 。該社自建立以來,承續(xù)清 末戲曲改良運動思想,積極 發(fā)揮戲曲藝術的教化功能, 通過編演新戲推進戲劇改良 ,以補助社會教育之不足。 在民國37年間,政局多變, 各種思潮競相登場,互相碰 撞和激蕩,陜西易俗社在堅 持教育理想和辦社宗旨的前 提下,隨著時代發(fā)展不斷調 整演劇活動,在中國近現(xiàn)代 戲劇改良和秦腔藝術發(fā)展史 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自1918年起至中華人民 共和國成立以前,無論是社 內出版刊物還是外界報刊報 道、評論,抑或公牘信函, 易俗社對內對外皆稱“陜西 易俗社”。中華人民共和國 成立以后,“易俗社”由西安 市政府接辦,自20世紀50 年代起,“西安易俗社”的名 稱被正式確定并沿用至今。 本著重點研究1912-1949 年問該社的發(fā)展經歷與演藝 活動,因此用“陜西易俗社” 之名,行文中有時也用“易 俗社”簡稱之。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辛亥革命勝利,中華民 國成立以后,身在西安的一 些同盟會會員發(fā)起成立陜西 易俗社。由于有“編演各種 戲曲,補助教育”的共同目 標,這些文化背景各異的政 學軍等各界精英,以“同人” 身份在完成本職工作之余, 共同創(chuàng)辦并維持了一個秦腔 班社。 陜西易俗社是一個革命 和社會教育機關,也是一個 集戲曲創(chuàng)作、教育、表演于 一體的新型戲曲班社。作為 革命機關,易俗社有“使共 和新法令易于推行”的追求 和編演《歡迎議員》《共和 紀念》等劇宣傳新政的演出 活動;作為社會教育機關, 易俗社有救助貧寒子弟并用 改良戲曲匡正社會風俗、進 行下層啟蒙之舉;作為戲曲 班社,易俗社積極探索戲曲 改良與適應市場的關系,雖 做改良但沒失卻群眾基礎, 經過不斷的演出實踐與調和 ,最終在西安甚至西北這塊 秦腔萌生的土地上屹立起來 ,形成自己的風格并被觀眾 接受。 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陜 西易俗社有以革命和教育機 關自任的擔當和自豪,也有 開秦腔、開陜西劇界風氣之 先的勇氣和成績。民國37年 間,秦腔班社陜西易俗社在 班社創(chuàng)建、組織領導、人才 培養(yǎng)、經營管理、劇本創(chuàng)作 、舞臺演出等方面都摸索出 了一些很獨特、有價值的經 驗,是古老秦腔藝術不斷發(fā) 展的引領者。 陜西易俗社偏居西北一 隅,孕育在紛亂而動蕩的辛 亥革命后,發(fā)展于政局多變 的民國時期,凝聚了幾代人 艱辛的探索和智慧的調適。 立社之初,陜西易俗社同人 特別強調戲曲的教育和政治 宣傳功能,他們從當時資產 階級革命發(fā)展和政治需要出 發(fā),以補助教育、開啟民智 為旨歸,力圖通過編演新戲 、教化民眾為資產階級革命 和新興資產階級共和國服務 。如果說梁啟超在理論和案 頭劇上“開啟了中國古代道 德化戲曲向近代政治化戲曲 轉變的新風氣”①,易俗社 則是在實踐上開了古老地方 劇種道德化戲曲向近代政治 化戲曲轉變先河的班社之一 。然而,作為一個戲曲班社 ,無論有怎樣的光環(huán)和定位 ,最終還是要面對演出市場 和觀眾,歷經最初的激情歲 月,易俗社圍繞辦社宗旨和 劇社生存,走過了漫長的探 索和調適之路。對于這樣一 個有著特殊背景、特殊貢獻 的秦腔戲曲班社,如果能用 較為翔實的資料勾勒其歷史 ,并挖掘其背后存在的邏輯 基礎,將是一件非常有意義 的事。其意義在于:第一, 有助于還原陜西易俗社發(fā)展 史,進而全面認識這樣一個 在20世紀劇壇上獨樹一幟的 秦腔班社。第二,有助于了 解禮樂教化思想在傳統(tǒng)知識 分子心靈深處的印痕和影響 ,也有助于了解清末以來戲 曲改良運動的經驗和教訓, 更有助于了解易俗社在戲曲 改良運動中的實踐經驗和豐 富成果。第三,有助于探究 戲曲藝術與政治、教化之間 的關系,也有助于總結陜西 易俗社辦社和創(chuàng)作經驗,對 于當下乃至未來戲曲院團的 建設和發(fā)展有一定的借鑒意 義。 二、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及 分析 陜西易俗社身份的特殊 性決定了其受關注的程度, 作為一個新型秦腔班社,它 在西北乃至全國的聲名比其 他江湖秦腔班社要大得多, 影響范圍也廣得多。自民國 初年起,關于陜西易俗社的 相關文獻就見之于政府公牘 、函件以及報紙書刊。雖然 有的僅是只言片語,但已以 較為原始的形式勾勒出當時 的歷史事實,為進一步研究 易俗社成立等問題提供了史 料基礎。及至易俗社成立、 演劇以后,相關消息、評論 和研究更是頻頻出現(xiàn)于報端 ,民國時期西安一地《長安 日報》《西北日報》
緒論
第一章 陜西易俗社的成立
引子 陜西易俗社成立日期考辨
第一節(jié) 陜西易俗社與晚清戲曲改良運動
第二節(jié) 陜西易俗社的發(fā)起與組建
第三節(jié) 陜西易俗社的早期演劇活動
第二章 陜西易俗社的發(fā)展歷程
第一節(jié) 陜西易俗社初創(chuàng)與發(fā)展期(1912—1924)
第二節(jié) 危機中的陜西易俗社(1925—1930)
第三節(jié) 陜西易俗社的鼎盛與衰微(1931—1949)
第三章 陜西易俗社班社屬性考論
第一節(jié) 陜西易俗社的政治和文化身份
第二節(jié) 印花稅事件與易俗社的身份焦慮
第三節(jié) 班社性質固守下的發(fā)展與調適
第四章 陜西易俗社人才培養(yǎng)目標及實現(xiàn)路徑
第一節(jié) 陜西易俗社人才培養(yǎng)目標
第二節(jié) 國民教育課程設置與實施
第三節(jié) 育才目標與嚴格的學生管理
第四節(jié) 陜西易俗社人才培養(yǎng)的成績
第五章 新型戲曲班社的管理與經營
第一節(jié) 社長與社監(jiān)是管理層的核心
第二節(jié) 陜西易俗社品牌的塑造與推廣
第三節(jié) 易俗社固定資產的積累
第六章 陜西易俗社早期編劇群體及其特征
第一節(jié) 早期易俗社編劇的精神底色和身份特征
第二節(jié) 陜西易俗社早期劇作特點
第三節(jié) 早期易俗社編劇及其創(chuàng)作
第四節(jié) 個案研究:孫仁玉及其劇作
第七章 陜西易俗社的抗戰(zhàn)戲曲編演
第一節(jié)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易俗社抗戰(zhàn)劇創(chuàng)作
第二節(jié) 樊仰山的抗戰(zhàn)戲曲創(chuàng)作
第三節(jié) 陜西易俗社抗戰(zhàn)戲曲的實踐經驗
第八章 陜西易俗社的舞臺藝術改良
第一節(jié) 新劇目助推下的秦腔“導演”體制
第二節(jié) “三小”行當發(fā)展與“易俗”表演風格
第三節(jié) 適應新劇目與新審美的舞臺美術創(chuàng)新
第四節(jié) 陜西易俗社在巡行表演中的藝術借鑒與融合
第五節(jié) 陜西易俗社對其他秦腔班社的影響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一 陜西易俗社編年簡史(1912—1949)
附錄二 陜西易俗社發(fā)起人名單列表
附錄三 《懵懂村》劇本點校序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