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整理,孩子受益生的能力”“讓孩子感受到整理的喜悅”“整理房間就是整理自己的內(nèi)心”“營造便于整理的環(huán)境”“通過整理培養(yǎng)孩子的同理心”“通過整理獲得成就感”“整理可以提升條理性”“不要給孩子的整理設限”等方面引導孩子學會整理。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會發(fā)現(xiàn):
有的孩子不需要父母催促,放學回家后就會自己主動完成作業(yè);而有的孩子不管父母如何吼叫,都是拖到最后一刻才草草地做作業(yè)。
有的孩子對自己的時間規(guī)劃得很清晰,知道自己什么時間該做什么事情;而有的孩子卻是絲毫沒有時間觀念,周末在家玩手機、玩電腦能玩整整一天。
有的孩子總能把自己的事情處理得井井有條,書桌不亂,筆記也干凈整潔;而有的孩子卻總因為字跡潦草被扣卷面分,還因為經(jīng)常找不到東西而脾氣暴躁。
管好自己的物品和時間,也是孩子的學業(yè)!讓做事雜亂無章的孩子變得高效而獨立,更好地應對生活和學習中的挑戰(zhàn)!
美國心理學家理查德·藍迪說:“今天的家長都想讓孩子把時間花在能為他們帶來成功的事情上,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我們卻正在拋棄一件已被證明能夠預言人生成功的事——那就是讓孩子從小開始做家務!
父母都見到過孩子隨處亂扔東西的場景。這是因為,孩子喜歡探索是天性,又喜歡被各種有趣的事物包圍著,孩子的這種天性,雖然給家里制造了混亂,卻也帶來了歡樂。
伴隨著孩子的逐漸成長,對孩子的獨立性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這個時候,幫助孩子養(yǎng)成整理物品的習慣,非常有利于孩子獨立性的提升。
這是因為,整理是一種既需要動腦又需要動手的活動,這種貌似煩瑣、枯燥、簡單的行動中,包含著處理復雜事物最基本的原則。
如果僅僅是孩子的獨立性,并不難培養(yǎng)。簡而言之就是,只要他自己能做的事,大人盡量不要去幫助、干預。比如,孩子自己的東西自己整理;又比如,玩過的玩具自己收拾,自己的小床鋪自己整理。一言以蔽之,大人不插手或少插手,孩子慢慢就獨立了。
然而,隨著孩子的長大,對孩子在成長道路上關于秩序、效率、空間感、條理性、邏輯性等方面都提出了挑戰(zhàn)。
這個時候,整理的習慣就發(fā)揮了巨大作用。通過整理房間、歸置物品,可以鍛煉孩子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良好的習慣不是一天養(yǎng)成的。心理學中有所謂的“21效應”,也是需要重復21次才有比較明顯的效果的。所以,在孩子養(yǎng)成習慣前,父母的協(xié)助、提醒和督促就非常有必要,同時也是非常有技巧的。
雖說培養(yǎng)孩子動手整理的能力非常重要,但強扭的瓜不甜。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是否以身作則、說話方法是否科學,體現(xiàn)了教養(yǎng)能力的高低。法國作家讓·德·拉·封丹寫的一則關于“南風讓人脫下棉襖”的寓言,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和任何了不起的事情一樣,過程注定是曲折的。不要在孩子沒有達到自己預期的時候放棄,相信孩子最終一定能做到。在一段時間內(nèi),孩子甚至會出現(xiàn)懈怠、退步,這都是可能的,要堅持下去。
在這本書中,從3歲寶寶到初中生的家長,都可以從中借鑒到如何培養(yǎng)孩子整理好身邊的物品,以及提升自身條理性的能力。
比如,整理餐具、廚房清洗,替換衣物的清洗、整理,如何整理好自己的書包、書桌、房間,如何整理家里的客廳、衛(wèi)生間,這些好習慣不僅能減輕父母的工作壓力,還能提升孩子的參與感、同理心。
要記住,你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因此,盡心來當好他的整理教練,幫助孩子從家庭這個小的社會單位,過渡到社會大集體,讓孩子成為能獨當一面的社會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