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容可按類別分為山水作品,花鳥作品,風景、人物及其他作品,書法作品四類,是作者日常根據(jù)所見、所聞、所思而畫,另有后記各一篇,包含有作者對繪畫的感悟、總結,提出書畫的創(chuàng)作必須參造化,進而得造化;師古法,最終至無法;宣心源,幻天寶物華。
本畫冊為作者2018年202幅作品的第一次個展和2021年126幅作品的第二次個展上作品的結集,共包含300余幅作品,“不忘初心”與“赤子情懷”分別是這兩次個展的主題。本畫冊內容可按類別分為山水作品,花鳥作品,風景、人物及其他作品,書法作品四類,是作者日常根據(jù)所見、所聞、所思而畫,另有前言及后記各一篇,包含有作者對繪畫的感悟、總結,提出書畫的創(chuàng)作必須:參造化,進而得造化;師古法,最終至無法;宣心源,幻天寶物華。強調書畫創(chuàng)作應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服務,為人民大眾而創(chuàng)作。
王鳳壘,筆名赤嬰, 河南濮陽縣人,西南政法大學的法學學士,鄭州大學的法學碩士,198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5年參加工作,濮陽市美術家協(xié)會顧問,濮陽市書畫院名譽院長。書畫作品多次參加國際、國內展出獲獎;舉辦“不忘初心”與“赤子情懷”兩次個展,為慶祝建國七十周年、建黨一百周年、黨的二十大創(chuàng)作的書畫作品被中國郵電、中國國際集郵網(wǎng)出版為郵票、郵品,獲廣泛贊譽。被國內多家媒體單位聘請為特約書畫家、書畫鑒賞家、書畫評論家。
目錄
怡情:花鳥作品 | 1
寄懷:山水作品 | 87
感悟:人物、風景及其他作品 | 157
體道:書法作品 | 171
后記 | 193
書畫是人生的一場修行(代序)
(節(jié)選)
王鳳壘
感極而志,志高而詩,詩至而畫。詩情并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情便是畫意,文心即為畫海。書畫乃人生一場大修行。對自然、社會、人生領悟到一定程度,對道的體味、把握到一定深度,人文理性達到一定境界,便會自然而然回應自然、社會與人生。書畫是寄托理想、抒發(fā)胸臆、釋放情懷的一種方法與選擇;中國書畫藝術是承載民族文蘊、文明發(fā)展及其價值取向的特定標識與圖式。
一、書畫概述
五千多年文化一脈相承,書畫同源同體,河圖洛書。文字是用線條記載的物象,是從具象而抽象出來的線條,必須如畫般書寫和欣賞。畫,是用線條和墨彩記載具象與抽象的圖形!盁o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笔郎弦磺杏行斡杏、有聲有色的萬象,都是書畫狀物象形的源泉。書畫既敘寫描摹客觀世界,又返照主觀心靈,萬物已是紛紜,人心更為詭雜,由此可以想象決定和影響書畫品質的元素是何其繁多!因此,作為一名書畫人, 不僅要有明道會義的文化底蘊,更要有弘道守正、止于至善的奉獻精神,且要遵循藝術審美規(guī)律。只有如此,才能搶占藝術鰲頭,創(chuàng)制出氣度恢宏、潤澤渾厚、鐘鳴鼎盛的歷史畫卷。
書法與國畫,是用線條與色彩宣泄情懷、寄托思想、記錄生活的標識符號。所謂畫畫, 就是用一定的工具和色彩,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把形色不同的點線面組合成令人賞心悅目的圖案。對于中國畫而言,一定的工具,主要是毛筆、宣紙與墨(彩);一定的規(guī)律,主要是主觀與客觀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具象與抽象的辯證關系,以及構圖中筆墨、虛實、陰陽、濃淡干濕焦枯、呼應、疏密、明暗、冷暖、遠近(層次)、烘托、渲染等畫道諸元素之間的對應關系。
大道平衡、天序循環(huán)、物象輪轉,這是宇宙萬物生生不息的總規(guī)律(大道);而書畫正是天人合一、物我感應的產物!拔遗c天地共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保ā肚f子•齊物論》) 縱觀古今中外歷代群賢之圖畫,無不是遵循大道才得以流傳。平衡中靜韻流淌,動態(tài)下氣勢昂揚,讓人過目不忘。宋代蘇東坡云:“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 古代文人高士大多詩文之極而成圖畫,并且視畫為言志的最高形式,不屑于或恥于販賣作品, 因而其作品流傳甚少。
所謂畫論,就是關于繪畫藝術總的觀點與學問。其包含畫道與畫技兩部分;畫道是總論(則),是有關繪畫的一般規(guī)律與原則,畫技是分論(則),是各種各類畫的具體的繪制方法。畫道千秋,就是無論古今畫者如何表述,畫道永遠為一。畫技,則因人、因時、因物之不同, 異象紛呈。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底蘊深厚,古往今來,為畫立論者甚多。書畫者發(fā)表觀點,力求揭示繪畫的認知規(guī)律、總結各自的繪畫技法。史上煙海繁星般的畫論,概括起來一句話就是:畫道簡約如一、畫技燦若星河。這是因為國畫是作者本人所思所悟的自然流露,繪畫者各有靈犀、自立風格,如果繪畫技法統(tǒng)一如制,勢必扼殺藝術的豐富性與創(chuàng)造性。古人畫論影響至今的很多,如謝赫的六法論,歸納為: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jīng)營位置、傳移模寫。延續(xù)幾千年的畫論,言辭迥異,文心精義卻大體相同,擁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源于詩心相通、文脈相承,薪火相傳。正所謂妙悟者無須多言,只有多多加以鑒學踐悟,才能不斷提高藝術境界。
結合創(chuàng)作實踐,中國畫創(chuàng)作的基本步驟可概括為:確立主題、選擇素材、構圖布局、漸次生發(fā)、韻色收拾。主題往往就是主客觀交集碰撞出的靈感火花、感慨意念;爾后,圍繞主題選擇最能突出、彰顯主題的創(chuàng)作素材;然后按照虛實濃淡遠近疏密等美學原理將創(chuàng)作素材予以布局安排,注意留白,不要太滿,大體確定這幅畫的構圖;再后,一景一物的生發(fā)創(chuàng)作, 從何處開筆無關緊要,可根據(jù)主題需求或者自身把握與熟悉程度而靈活決定,創(chuàng)作中注意筆墨關系,筆法、墨法、染法要豐富、靈活,點線面(塊)要通靈出韻,氣息通暢,富有節(jié)奏感、韻律美;最后,暈染收拾,注意染法與細節(jié),中國畫是世界上唯一集詩書畫印于一體的藝術形式,題字、落款與鈐印要符合中國畫的章法。以上五個環(huán)節(jié)緊密銜接、一氣呵成,共同決定著作品的優(yōu)劣、能否出彩、有沒有品位,以及欣賞性、可讀性、感染力等藝術能量與活力。
書畫創(chuàng)作有其總的一般性規(guī)律,即:大膽落筆、合理構圖、細巧生發(fā)、精微收拾。其一, 大膽落筆。包括大膽用墨、大膽用色。其二,合理構圖。布局符合畫道的要求。按照畫的中心思想、創(chuàng)作主題,取舍素材,經(jīng)營位置;把重心、重點,也就是畫眼,布局在最搶眼、最突出、最合乎審美的位置,一般是三七線或者四六線交叉點。中國的道,有其特殊含義,其玄之又玄,是萬物之母,是萬物尋找陰陽平衡的循環(huán)往復,是宇宙的永恒的總法則,是理解宇宙生滅變幻、開合流轉的總鑰匙。符合畫道的構圖,就是造境寓道、起承轉合的邏輯擺布, 讓人看上去順暢、雅致、舒心,比如陰陽 S 形、“之”字形、三角形、對角線構圖、三分法構圖等;把握審美比例,巧置動靜傳情、虛實相間、開合取勢,以及草蛇灰線、伏脈千里的呼應流轉,處理好主與賓(主次)、遠與近(宋郭熙“遠觀其勢,近取其質”)、長與短、多與少、大與小、冷與暖、疏與密、明與暗、曲與直、奇與正、粗與細、厚與薄、輕與重等諸要素之間的關系。其三,細巧生發(fā)。就是一筆一畫、一點一線一面創(chuàng)作的過程,創(chuàng)作就是不斷生發(fā)的過程。細,就是考慮到細節(jié),比如層次關系、動靜關系、呼應關系、濃淡關系、虛實關系、開合關系、筆墨關系、疏密關系、冷暖關系、明暗關系、清渾關系等不一而足, 這些關系均要為渲染、烘托主題而被靈活巧妙地運用、處理。最后,精微收拾。對作品做最后的點綴。要把對道的認識用盡、把繪畫的技巧(多為自發(fā)首創(chuàng))本事用盡。應該一遍一遍地思、一遍一遍地想、一遍一遍地收拾。因此,遵循畫道與擺正關系,是書畫創(chuàng)作的兩條基本原則。遵循畫道就要擺正關系,而擺正了繪畫諸要素之間的關系,也就是遵循了畫道。
二、書畫創(chuàng)作需要擺正的五種辯證關系
(一)心畫與畫心
書畫,是心靈的電閃燭照,是心聲的回蕩反響,是心力的澎湃激昂,是心神的溫蘊藉養(yǎng), 是心路的豐碑典藏,是心性的率真灑脫,是心源的澄明反照。書畫,既是用心而畫的,又是用來畫心的,更是化育人心的;谖覍嫳举|的這種認知,所以我戲稱我的畫論為新心派畫論;我自然也是新心派畫論的首倡者。
從書畫的本質而論,書畫是一場人生修行,是懷仁體道、尊禮尚賢的逐步提升的過程; 是用點、線、面、色以及各種技法,抒寫人生對真善美正(后文有“正”之專論)的感悟; 是書畫者與社會、自然、人生的古往今來的對話。書畫從情志詩文而來,從身心修行而來, 從人文傳承而來;這種定位,也就決定了書畫是畫理想、畫志向、畫修養(yǎng)的;人的理想、志向、修行屬于人的心性;心性的東西,就必須用心來畫。所以,心正則畫正,人品即畫品。從創(chuàng)作技法而言,唐代張璪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又東晉顧愷之的“遷想妙得”“以形寫神”,幾句話都是在講主觀與客觀之間用心印證的構思活動。這是從學習客觀到主觀思考、捕捉靈感、醞釀意象,得其“心源”,完成由形到神、由物質到精神的第一次飛躍;爾后再經(jīng)過心造,經(jīng)過由“遷”到“妙”的華麗轉身與蛹蛻蝶變,把所思所想定格為藝術形象, 完成由神到形、以形寫神、由精神到物質的第二次飛躍。這是一個完整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規(guī)律,也是一個完整的繪畫創(chuàng)作規(guī)律。其間,心的認知境界起著不可或缺的關鍵作用。正所謂,世間無處不蘊藏著藝術之美,生活賦予創(chuàng)作者無盡的創(chuàng)作主題、創(chuàng)作靈感、創(chuàng)作激情與原動力,得由啟智寓教之心,觸景傳情,妙筆生花,脫俗洗鉛,變廢為寶,化腐朽為神奇, 點頑石以成金,起死寂為生發(fā)。正如程明道所云“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真乃天下大同,萬物同理是也!
綜上所述,書畫的創(chuàng)作必須:參造化,進而得造化;師古法,最終至無法;宣心源,幻天寶物華,“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王維《山水訣》)。畫是無言的詩文,是無聲的音樂!斑h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薄俺趼劜恢嬛幸,再見已是畫中人!薄拔覐漠嬂飳懺娨,想見先生覓句時。”正所謂詩心必畫意、畫意滿詩情, 每一幅畫,都是創(chuàng)作者個人情感與思想的表達,都是創(chuàng)作者與天地萬物、人類社會的對話。所謂心畫,就是用心來畫,用參天悟地之神悟來畫;就是以道為術,“以神遇而不以目視”;不是用眼睛、用手、用死板教條以及用任何感官的東西來畫。用眼畫的是皮毛, 是具象;用心畫的是精神,是靈魂。所謂畫心,就是畫心源,畫自己的感悟,畫內心世界對外在世界的、社會的、歷史的、古人的、未來的感悟;畫內心與道的探尋、交流;畫內心體悟而升華的造化。因此,心畫與畫心,就是用感悟來畫,畫內心之感悟;就是體道、尋道、悟道、得道、弘道的繪畫規(guī)律。這就是畫道。
(二)有法與無法
這里講的法,特指書畫創(chuàng)作技法。主要包括:構圖、筆法、墨(彩)法等。技法是相對的, 是相對于畫道而言的。畫道是絕對的,恒定且蘊意深奧,處于支配地位;而技法是從屬于畫道的。有法,是傳統(tǒng)與傳承;無法,是革故與鼎新。沒有傳統(tǒng),不被接受與認可;沒有創(chuàng)新, 就沒有個性與靈魂,就不能孤高與走遠。
載入史冊的藝術家都是“立法者”,都有自己的獨有技法;也正因為如此,其作品才得以永世流傳,占據(jù)某一歷史時期的制高點。筆墨隨時代,無論哪個方面,藝術都在向前發(fā)展。這也讓歷史上的藝術家燦若星河,其技法與流派也浩如煙海。所以,萬法歸于無法。
藝術是心靈的反映,是勞動者的璀璨靈光;藝術本身是靈光一現(xiàn)的產物,其本質屬性是無法的。但,萬事萬物都有其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某一最初的開始,如何表現(xiàn)靈感、捕捉靈感、幻化成藝術,是需要借以某種形式或技法的。因此,師傳統(tǒng)、師造化就比自我摸索更為直接、快捷、便利、得體,因為造化是永恒的老師,傳統(tǒng)里有無窮無盡的表現(xiàn)符號與技能。于是乎, 寫生、讀畫(帖)與臨摹,便應運而生。學院派都是走這一路,學習書畫史,臨摹名品名帖,走進大自然寫生。創(chuàng)作者每每拜師學藝,師自然、師古人,逐漸掌握一定的創(chuàng)作技能,并日臻嫻熟,達到爐火純青、出神入化、隨心所欲,加之個人豐厚的素養(yǎng)、學養(yǎng)、涵養(yǎng)與修養(yǎng)(合稱“四養(yǎng)”)的積淀,最終實現(xiàn)藝術的推陳出新、脫胎換骨,“會當凌絕頂”,與時代同頻共振,或者高瞻遠矚、超越時代,為歷史注入個人的標記。這是一個從無法、借法、逐漸有法,最終達到萬法歸于無法的至高境界且不斷循環(huán)的辯證過程。總之,萬法無法,就是藝術技法的制高點。包括從無法到有法,再從有法到無法,這樣兩個循環(huán)。但是,現(xiàn)實中許多書畫人終其一生也沒有達到無法的境界。
學習書畫,今人有著古人不可企及的便利條件。卷帙浩繁的書籍、打開就有的音像資料、各種培訓交流展覽拍賣活動,紛至沓來、充人耳目、應接不暇,需要慧眼選擇,悠著點、揀好的、守樸拙、師高人。下面,點其要領,概念性地談談學習書畫的基本途徑與方法。
讀畫、臨摹與寫生。①讀畫:要用心去讀,全面、深刻、細致地讀;既包括鑒賞、甄別, 也包括評判。所以,現(xiàn)實中又有了藝術鑒賞家與評論家。讀畫,要用盡功夫,反復品味,用心走進去,既讀出畫中的詩情畫意以及作者的哲思,又要況味作品的風格、品位、氣韻、優(yōu)異之處及其原因。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從而做到自知與知人。只有這樣,才能準確把握與深度汲取作品的藝術之美、趣、韻、養(yǎng)。會讀畫、賞畫、鑒畫,是一個人的藝術修為和境界。人的綜合素質不同,從畫中讀出的滋味、境界高低、層次深淺、內容多少也就不同。平淡出靜真,陋劣存至好。中國畫是哲理性很強的藝術,幽默風趣、高山流水、雪泥鴻爪、雅俗共賞,既啟迪人生、增強修養(yǎng),又陶冶心性,加深對自然、社會與人生的認知與熱愛。②臨。喊枧R、對臨、背臨、意臨。多個相似的臨摹對象,經(jīng)過潛移默化、拆解組合, 也可另有建樹。③寫生:包括寫實與寫意,對寫與默寫;注意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懂取舍, 會構圖,重留白,通虛實。
關于墨法、筆法、染法、筆墨關系。真正理解把握這些東西,必須從大量實際操作中總結體會,反復推敲、比較、提煉。水與墨的結合,幻化出無窮的韻味,遠非墨分五彩所能概括;創(chuàng)作中,筆尖、筆肚、筆根,盡量都用上,每一部位的水墨成分,心中要有數(shù);中鋒取質,偏鋒取勢,曲直奇正、輕重緩急、連斷光毛、方圓粗細、濃淡疏密要按照創(chuàng)作主題需求來把握;點、頓、戳、挑、挫、轉、折、掃、拉、剜等皴擦點染,勾勒成勢,厘清層次, 拓開空間,豐富畫面,使之闊朗澤韻;把握水墨比例,濃淡干濕焦枯,中鋒、側鋒、逆鋒、散鋒、回鋒、顫筆、頓筆、旋筆、復筆,一筆有濃淡,筆筆見精神,使之蒼然古拙,潤澤厚重、趣味盎然。積墨法,由淡到濃,與濃淡干濕焦枯結合起來,可有無窮變化;破墨法,包括濃破淡、淡破濃,恰當運用能增添畫面氣韻。還有一種潑墨、潑彩的畫法,筆墨淋漓,恣肆縱橫,大快心志;爾后用常法收拾,自然天成。筆法中第一要訣,就是提得起、留得住、三過筆。即用筆要運轉自如,提按流收,疾徐頓回,合理合勢,富于變化。前人曾將筆線總結為“十八描”,且常用錐畫沙、折釵股、屋漏痕以及力透紙背、入木三分等形容線條之美、力、韻;以上雖有冗贅啰唆、故弄玄虛的成分,但也不無道理,實踐中漸次體會。至于染法, 更不用拘泥古法,烘染、渲染、分染、層染(打底色)、背染、罩染、接染、混染、灌染、復染、積染等,信手拈來、遍遍潤接、不厭其煩,直到自己滿意為止,讓畫面活色生香、無比精彩。我在創(chuàng)作中,從不浪費顏料、墨汁與紙張。一幅畫畫好,正好水墨、調彩差不多用完;而且總能修改出彩,找到隨心順意的感覺。
(三)寫意與傳形
中國畫畫的是心源、意象。其意象性特征,經(jīng)過千百年來的賡續(xù)傳承、演繹,使得“寫意”成為國畫審美意識中物化形態(tài)的獨家專利,成為釋道蘊道的文化載體,成為衡量作品得失成敗的重要依據(jù)之一。東方神韻在于含蓄,通過對生活中實體形象的抽象概括、歸類提煉、升華特征,達到意似、神似、韻似,從而揭示物體的本質特征,進而尋幽探微,寄寓意趣、抒發(fā)情志。而意趣、神韻,是存在于一定形體之上的,所謂“形無神不活,神無形不存”, 這就是寫意與傳形的辯證關系問題。寫而必有形,形而必傳意。“意在筆先,趣在法外”, 心中、眼中、手中之物都是不同的,“師其意不在跡象間也”。即使再抽象的大寫意,也要把畫者之意蘊寓在一定的形狀之中,而一定的形狀也必然傳遞一定的胸臆。清人范璣說“故凡論畫,以法為津筏,猶非究竟之見;超乎象外,得其環(huán)中,始究竟矣”。可見寫意是國畫的藝術準繩與核心,是中國畫獨有的審美體系。
如何界定國畫的意,可謂見仁見智,以作者文蘊而異同。意是國畫主旨、繪畫理念,又是創(chuàng)作方法。意的內涵寬泛而多義,意志、情意、意旨、意蘊,理所當然包括神似、神韻、意趣、意境,含蓄與概括也是會意的形式與方法。張彥遠說“以氣韻求其畫,則形似在其間矣”,其“形似”即為寫意。國畫以追求氣韻、神韻、意趣為高,則必然重在意的表現(xiàn)。屠隆說“意趣具于筆前,故畫成神足”。所以,若畫而無趣無神則必無意無韻。袁宏道說“趣”: “唯會心者知之!蛉さ弥匀徽呱睿弥畬W問者淺。當其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無往而非趣也!贝四颂烊粶喅,不加斧琢雕飾的樸拙之美。國畫講究不似而似、不到而到, 貴在似與不似之間。清人查禮在他的《畫梅題跋》論畫梅:“畫梅不要像,像則失之刻。要不到,到則失之描。不像之像有神,不到之到有意。”國畫的密不透風與疏可跑馬,都是要服從、服務于似與不似、到與不到。線條的規(guī)律性表現(xiàn)程式與夸張性概括手法,適用了大道至簡的物象簡化,既舍棄了不適合線條表達與難以表達的部分物象,也起到畫龍點睛、意似存質的寫意效果。真真“不離乎形,亦存乎質”。
作者的情意,以筆線表達為基礎。筆有剛柔動靜,更有筆意韻致趣味。作者情感往往藉于各種筆意宣泄!耙庥n老,筆重而勁,筆筆從腕力中折出”“意欲淋漓,筆需爽朗流動”“意欲簡古,筆需少而禿拙”。
國畫之形,僅在乎“得其意思所在”“畫見其大意而不為刻畫之跡”。山水畫可以“重重悉見”,人物畫可以“見前庭后巷中事”,所有畫的背景也均可以是空白,一切在于達心適意!耙砸鈱懼,不在跡象”,既可運實入虛以求畫內直觀之意,也可運虛入實以求畫外聯(lián)想之意。
國畫重寫意,是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產物。中國文人崇尚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文化理念,將悲天憫人、望月懷遠、進退兩憂的家國情懷,寄予繪畫,直抒胸臆,造就了中國畫獨特的寫意秉性。
(四)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
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也可以說是師古與突破的關系。泱泱華夏五千載,人文同祖共根、同源共流, 歷史不能也不會割裂。書畫從何而來、到何方去的關系,個中人必須明白。
師古,就是為了創(chuàng)新;借古,就是為了開今。借前人的藝養(yǎng)豐富武裝自己。前人,包括古今中外;只要是優(yōu)秀的,適合自身特點的,都可拿來我用。
一切的學習與繼承,都是為了創(chuàng)新。國畫,既是思想載體與精神寄托,又是價值坐標與靈魂皈依;其所承載的文化理念和社會功能,遠遠超越畫面本身。因此,繪畫者絕非為繪畫而繪畫這么簡單,而是為了托付內心的某種念想或范疇,且這種認知或意識必須是有價值的、不吐不快的,還必須是超越古人、前人、外人,引領時代潮流的,有自己藝術個性、風格與特點的;只有這樣,繪畫者才能立穩(wěn)腳跟,才是真正的不負時代的藝術家,才能在美術史上留下腳印。這就是創(chuàng)新,這就是破與立的關系,這就是所謂不破不立。因此,創(chuàng)新是一切藝術的歸宿與靈魂;只有創(chuàng)新,才是鮮亮、活潑有力量的,才是個性飛揚的,沒有創(chuàng)新就沒有藝術的生命力。創(chuàng)新是值得鼓勵的藝術正能量。藝術創(chuàng)作不能活在古人、別人的陰影下!“十分學七要拋三,各有靈苗各自探”,每位藝術家活出來、留下來的,都是自己!這是藝術生涯的出發(fā)點與歸宿點,也是鑒別真正藝術家與庸俗名利之徒的分界線。以走市場為主的行畫, 泯滅、弱化、淡化了藝術的思想性,其作品以裝飾為主,往往是托古而來,描摹嫁接、迎合媚俗的線條與色彩。行畫在技法上千篇一律、雷同重復,沒有靈魂與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是需要點野性、叛逆、斗爭精神的,是需要點張力、對抗、碰撞膽識的;這種精神與膽識,來源于書畫者對自然、人文理性的判斷與認知,來源于孜孜不倦的大膽嘗試與探索; 是遵循了人文觀念、審美規(guī)律的藝術創(chuàng)新。正所謂“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推陳更是為了出新。中國書畫是民族獨有的文化符號與精神標識;傳承不是故步自封,因循守舊,更不能照搬硬套,跟風克;創(chuàng)新不是割斷血脈,憑空虛造,甚至荒誕滑稽、嘩眾取寵。我的畫論、畫理一般直接題在我的畫中,前兩天剛好有:“率真得天趣,透脫自孤高。氣象萬千處,方謂得正道! (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