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就是從國際漢語教學的角度,選取國際漢語教師所應具備的中華文化知識,從中國的語言文字、地理、歷史、哲學、宗教、文學、藝術、工藝、建筑、科技、社會、教育、民情民俗、風景名勝等方面進行詳細介紹。例如:中國工藝介紹了傳統(tǒng)工藝陶瓷(陶器、瓷器)和漆器(唐三彩、景泰藍),民間工藝介紹了剪紙、風箏、泥人、刺繡等,既系統(tǒng)全面,又突出了國際漢語教學的實踐性原則。
“國際中文教師專業(yè)能力叢書”(以下簡稱“叢書”),顧名思義,是一套為準備成為國際中文教師的讀者編寫的叢書,也可以用作“國際中文教師證書”考試的參考用書。目的在于使其具備必有的知識,并獲得基本教學能力,從而經(jīng)檢驗最終取得教師資格。
隨著國際中文教育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越來越多有志于從事國際中文教學和剛剛從事國際中文教學的人都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希望通過考試,驗證一下自己作為國際中文教師是否合格。更多的人則希望獲得證書,躋身國際中文教師行列。
但是這些應試者并不都是國際中文教師,其中不少人具有不同的專業(yè)背景,知識結構多樣化,語言文化背景也多有差別,有些人并未受過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專業(yè)培養(yǎng)。即使已進入國際中文教師隊伍,比照證書大綱的要求,也還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短板或弱項,需要進一步充電學習。
本套“叢書”除了作為國際中文教育碩士專業(yè)課程的教材外,還可作為國際中文教師證書考試的備考材料,以便應試者在知識結構和能力水平兩方面進行提升,從而能夠面對資格檢驗,驗證其是否為合格的國際中文教師。
“叢書”面向的讀者對象,約略有如下三種:
一是準備參加“國際中文教師證書”考試獲取證書的人,可把“叢書”作為備考的參考用書;
二是非語言學、漢語專業(yè)出身的人,興趣所在,將來有志于從事國際中文教學工作,可把“叢書”作為人門自學的教材,以便之后參加考試;
三是國際中文教育專業(yè)的學生或已進入國際中文教師隊伍的人,可把“叢書”作為教材,提升個人修養(yǎng)和教學能力。
“叢書”的編寫醞釀已久。2007年,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國家漢辦”)研制了《國際漢語教師標準》(以下簡稱《標準》)。這個《標準》由五項能力標準組成,分別是語言基本知識與技能、文化與交際、第二語言習得與學習策略、教學方法、教師綜合素質。
《標準》涵蓋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方方面面,突出能力的描述是其特色。為滿足國際中文教師之需要,我們根據(jù)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編寫的《漢語作為外語教學能力等級標準及考試大綱》,撰寫并從2008年起陸續(xù)出版了一套“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叢書”。
國際中文教育事業(yè)不斷發(fā)展,國際中文教師有很大缺口。補充新教師,不斷提升新教師的業(yè)務水準,已成為當務之急。2015年,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又頒布了《國際漢語教師證書考試大綱》(以下簡稱《大綱》)!洞缶V》按照《標準》中的五項能力標準,規(guī)定了應試者所應具備的各項能力!洞缶V》更加注重漢語教學基礎、漢語教學方法和課堂教學,并以此為特色!洞缶V》中的五項能力標準分別為:漢語教學基礎、漢語教學方法、教學組織與課堂管理、中華文化與跨文化交際、職業(yè)道德與專業(yè)發(fā)展。
在新形勢下,教材必須適應變化了的情況,于是我們決定在原“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叢書”的基礎上,重新調(diào)整內(nèi)容,改變行文方式,增添新知,注重能力培養(yǎng)。這樣,新編的“叢書”就以《大綱》的五項能力標準為基礎,即如何才能掌握這些能力,這些能力又如何使其勝任國際中文教師。這樣看來,必須全面掌握漢語和中華文化相關知識,熟悉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原則與方法,才能將所學知識轉化為漢語教學能力。能力是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經(jīng)思考、訓練、實踐而具備的本領;A知識加基本技能,經(jīng)實踐檢驗,才能具有專業(yè)資格。
“叢書”并未完全依照《大綱》的五項能力標準依序成書,而是依據(jù)知識與能力的系統(tǒng)性,按照科學的邏輯順序及從知識到能力的發(fā)展脈絡,設計了六本書,依次如下:《漢語綱要》(施春宏著)①、《漢語國際教育概說》(劉長征著)、《漢語要素教學》(毛悅著)、《漢語技能教學》(翟艷、蘇英霞著)、《漢語課堂教學》(姜麗萍著)、《中華文化與跨文化交際》(杜道明著)②。這六本書的內(nèi)容并不完全對應《大綱》的五項能力標準,雖涵蓋了《大綱》的全部內(nèi)容,但在內(nèi)容的安排上采取了交叉處理的方式,以體現(xiàn)知識與能力系統(tǒng)的漸進性與完整性。
“叢書”著眼于系統(tǒng)知識的梳理,在漢語知識、中華文化知識和漢語教學知識等方面涵蓋應試的全部內(nèi)容,在漢語教學能力、漢語教學方法、跨文化交際能力方面提供大量實際案例,以使應試者具備《大綱》要求的知識結構和能力水平。
杜道明,北京語言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屈原學會理事、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等,主要從事文藝美學、古典文學和中國文化方面的研究。曾應邀在瑞士蘇黎世大學漢學系、厄瓜多爾基多圣弗朗西斯科大學和日本松山大學講學。出版專著《道家與解脫》《通向和諧之路:中國的和諧文化與和諧美學》《中國古代審美文化考論》《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文化概說》等。合著有《文心雕龍論作家作品》《姜夔詩詞賞析集》等。在國內(nèi)外核心期刊發(fā)表學術論文70余篇。
一 中華文化概說
1 廣義文化和狹義文化
2 文化結構的不同層次
二 中國歷史
1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形成
2 中國歷史沿革
3 歷代行政區(qū)劃
4 中國歷史上的重大變革
5 中國歷史名人
6 中國史學名著
三 中國地理
1 自然地理
2 人文地理
四 中國哲學
1 中國哲學的演變過程
2 中國哲學的主要概念
3 諸子百家
4 孔孟與儒家思想
5 老莊與道家思想
6 兩漢經(jīng)學
7 魏晉玄學
8 宋明理學
9 清代樸學
五 中國宗教
1 中國的原始宗教與信仰
2 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起源與發(fā)展
3 佛教
4 伊斯蘭教
5 基督教
六 中國古代社會制度
1 士農(nóng)工商
2 婚姻家庭
3 姓氏名號
4 政治制度
5 經(jīng)濟制度
6 宗法制度
7 禮樂制度
七 中國文學
1 詩歌
2 散文
3 戲曲
4 小說
八 中國藝術
1 書法
2 國畫
3 音樂
4 雕塑
九 中國工藝
1 傳統(tǒng)工藝
2 民間工藝
十 中國建筑與園林
1 建筑
2 園林
十一 中國民情與民俗
1 民情
2 民俗
十二 中國風景名勝
1 自然風景
2 文化名勝
十三 中國古代科技
1 天文歷法
2 中醫(yī)中藥
3 古代重大發(fā)明創(chuàng)造
4 四大發(fā)明
5 古代科技名著
十四 中國教育與科舉制度
1 古代官學教育
2 古代私學教育
3 古代書院教育
4 近現(xiàn)代教育
5 科舉制度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
6 科舉制度
參考文獻
《國際中文教師中華文化通識/國際中文教師專業(yè)能力叢書》:
《馬關條約》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和民族危機,也使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面臨著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在這種情況下,各階層人民不斷覺醒,一些有識之士更是痛心疾首,強烈要求救亡圖存。1898年,維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在光緒皇帝支持下,發(fā)動了變法維新運動。他們希望通過自上而下的改良,實行君主立憲,發(fā)展資本主義,避免被瓜分。因為這一年是中國農(nóng)歷戊戌年,所以叫“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從一開始就遭到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頑固派的阻撓和破壞,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軟禁了光緒皇帝,宣布她自己“親政”。又下令搜捕維新派人士,廢除新法,恢復舊秩序?涤袨、梁啟超逃亡日本,史稱“戊戌六君子”的譚嗣同等六人慘遭殺害。至此,戊戌變法徹底失敗了。從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定國是詔》,到9月21日慈禧太后發(fā)動政變結束,這段時間共103天,因此又稱為“百日維新”。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戊戌變法是愛國和進步的,它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使更多愛國的仁人志士進一步認識到清政府的頑固不化,大大促進了革命思想的傳播。
鴉片戰(zhàn)爭以來,列強在對中國進行軍事、經(jīng)濟侵略的同時,還有大批的傳教士來中國。到19世紀末,歐美天主教、新教和沙俄的東正教在華的傳教士達到3300余人。
從清朝前期,在山東、河南、直隸(今河北。┑,就有許多民間的反清團體秘密結社,如梅花拳、大刀會、義和拳等。19世紀末,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深,他們開始把矛頭指向帝國主義。如山東曹州(今菏澤市)的大刀會、德州一帶的義和拳等,都投入了反對侵略的斗爭。在斗爭中,這些秘密團體逐漸匯合起來,相繼稱為義和拳。1899年下半年,山東各地的義和拳都陸續(xù)改為義和團,并首先提出“扶清滅洋”的口號,由秘密走向公開,成為反對外國侵略的群眾組織。
1900年,席卷北部中國的義和團運動,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英、法、美、德、意、日、俄、奧八個帝國主義國家組織了八國聯(lián)軍2000多人向北京進犯。義和團用破壞鐵路的辦法阻止他們前進,清政府也被迫宣戰(zhàn),同時承認義和團合法。正當義和團同侵略軍浴血奮戰(zhàn)時,清政府又暗中討好和勾結帝國主義,出賣義和團。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lián)軍攻進北京。慈禧太后帶著光緒皇帝和親信王公大臣倉皇出逃。就在逃跑的路上,她還下令清軍對義和團“斬殺不留”,并請求八國聯(lián)軍“助剿”。
八國聯(lián)軍占領天津、北京后,大施淫威,對義和團進行了血腥的絞殺,對中國人民進行瘋狂的燒殺、搶劫、奸淫、擄掠,同時還對北京的珍貴文物進行洗劫和破壞。侵略者無惡不作的暴行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而清政府卻與侵略者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其中包括賠償白銀四億五千萬兩,拆毀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線設防的炮臺,允許各國在使館區(qū)和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駐軍,清政府保證嚴禁中國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組織,等等。如此一來,清政府完全變成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中國也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
這時的清王朝已經(jīng)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1908年11月,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在一派風雨飄搖中相繼死去,年僅3歲的溥儀成了清朝的末代皇帝,年號宣統(tǒng)。
19世紀末,民族資產(chǎn)階級開始走上政治舞臺。在各階層人民自發(fā)的反帝反封建斗爭日益高漲的形勢下,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運動也迅速發(fā)展起來。最早的發(fā)起者和最有聲望的領導人就是孫中山。1894年,孫中山成立了第一個資產(chǎn)階級的革命組織興中會。此后,黃興、蔡元培等人也建立了一些革命組織。1905年,孫中山等人把原有的革命團體聯(lián)合起來,成立了全國性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同盟會成立后,舉行了一系列武裝起義,但都沒有成功。1911年10月10日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12日起義軍完全控制了武漢三鎮(zhèn)。全國各省革命黨人紛紛發(fā)動新軍和會黨起義進行響應。到11月底,全國22個行省(清初設18個行省,后增至22個)中,已有14個先后宣布脫離清政府而獨立,大清王朝土崩瓦解了。因為發(fā)生革命的1911年是中國舊歷辛亥年,所以叫辛亥革命。1912年1月1日,眾望所歸的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宣告中華民國成立。2月12日,清朝宣統(tǒng)皇帝退位。至此,結束了清朝260多年的統(tǒng)治,也結束了中國2000多年來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也是繼太平天國、義和團運動之后近代中國人民反抗斗爭的第三次革命高潮。辛亥革命最突出的歷史功績在于推翻了帝制,建立了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使人民在政治上、思想上獲得解放;辛亥革命打擊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侵略勢力,對亞洲乃至全世界都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