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編委會成員:1.黃桂樞,云南省墨江縣人。事職云南省普洱市文物管理所所長、研究員、教授(已退休)。歷任中國考古學會、中國博物館學會、中國民族學學會、中國民族史學會、中國東南亞研究會、中華詩詞學會、云南省書法家協會、云南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顧問、學術委員;中國楹聯學會第三屆理事,第四、第五屆名譽理事;云南省詩詞學會、楹聯學會常務理事;全球漢詩總會理事;地區(qū)文聯第二屆副主席;普洱市詩詞楹聯協會主席;云南省文物監(jiān)管品鑒定員;云南民族學會學術咨詢委員;(云南)普洱茶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普洱》雜志編委會副主任;普洱市茶葉協會茶文化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普洱市人民政府茶產業(yè)發(fā)展顧問;普洱市和云南省檔案館檔案名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先后完成國家、省、地區(qū)科研項目 22 項,在海內外發(fā)表論文 61 篇。曾獲全國僑聯先進個人稱號及愛國奉獻獎。2005 年榮獲首屆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稱號及茶馬獎;同年9月,榮登國家郵政局發(fā)行的首屆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云南四杰郵票。2006年10月,被授予云南省有突出貢獻的哲學社會科學專家稱號。2007 年8月,被國家文物局授予中國當代文博專家稱號。2011 年1月,被普洱市委、市政府授予振興普洱人才獎。2.趙昌能,云南普洱人,普洱茶專家,曾任中共景東彝族自治縣委副書記,原普洱市人民政府茶產業(yè)辦公室主任、茶業(yè)局局長,普洱茶協會會長,普洱市天下普洱茶國有限公司董事長。為普洱市經濟發(fā)展特別是普洱茶走向世界作出了特殊的貢獻。3.陳勛儒,原云南省副省長,現任農工黨中央副主席、云南省委會主委,全國政協常委、云南省政協副主席,中國紅十字會理事、云南省紅十字會會長,中國作物學會會員,云南省茶葉流通協會創(chuàng)會會長。4.邵婉芳,二級教授,國家現代茶葉產業(yè)技術體系建設崗位科學家,云南農業(yè)大學普洱茶學院及云南普洱茶研究院原院長,云南省第十屆政協委員,民盟云南省委常委,云南省普洱茶協會副會長,中國茶葉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茶葉學會學術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茶產業(yè)研究會專家,普洱茶產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聯盟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享受云南政府津貼,獲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在中外期刊上發(fā)表學術論文90余篇,主編專著《普洱茶成分及功效探究》《普洱茶保健功效科學讀本》《普洱茶文化學》,參編《茶葉生物化學》,獲得國家授權發(fā)明專利3項。5.呂才有,教授,碩士生導師,西南大學博士。曾先后任石屏縣人民政府副縣長,云南農業(yè)大學成職教學院,云南農業(yè)大學職業(yè)技術學院副院長,現任云南龍潤普洱茶學院書記。主要從事茶葉加工、茶的綜合利用、普洱茶標準等的教學、科研及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發(fā)表相關論文三十余篇,其中被SCI收錄兩篇。主持和參與國家、省主要科研六項,擔任云南普洱茶葉協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擔任昆明茶葉行業(yè)協會副會長,昆明民族茶文化促進會副秘書長。榮獲云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云南省教學成果二等獎,云南農業(yè)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各一項。近年來先后獲云南農業(yè)大學優(yōu)秀教師和云南農業(yè)大學優(yōu)秀黨務工作者等榮譽稱號,2007年4月榮獲首屆中國普洱茶戰(zhàn)略聯盟論壇峰會論文一等獎。主編《茶館設計與管理》,參編《茶的綜合利用》《中國茶譜》等專著。6.何青元,云南省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黨委副書記、副所長(主持工作)研究員,中國茶葉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專家委員、云南省科技特派員!对颇喜枞~》主編。先后主持和承擔國家、省重點項目40余項。擔任主編編輯作品包括:《云南茶葉研究》《云南省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志》《云南茶樹遺傳資源》《勐海茶種植技術》《勐海普洱茶加工技術》《勐海普洱茶文化》《勐?h古茶樹資源科學考察報告》《云南少數民族茶俗茶藝文化研究》。擔任副主編編輯包括:《云南茶葉加工技術》《云南茶樹栽培技術》《滇紅》《云南古茶樹資源保護與利用研究》《云南省古茶樹資源概況》《普洱茶年鑒》。擔任執(zhí)行主編編輯作品《云茶大典》。參與編寫《云南大百科全書》《云茶科技》《專家茶人論道普洱茶》,在國家、省級刊物上發(fā)表論文80余篇。7.何仕華,國際普洱茶評鑒委員會評鑒副主任高級工程師、國家普洱茶產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中心專家,獲得千年古茶樹第一人稱謂。從事對外經濟貿易工作30多年,對茶葉行業(yè)管理和茶葉技術推廣,名茶開發(fā)有深入研究,發(fā)表學術論文20多篇。發(fā)表《邦崴古茶樹的發(fā)現與保護》入編《科教興國叢書》。為《中國普洱茶飲及茶藝》《農業(yè)考古中國茶文化專號1995》《古茶樹王國》等多部專題片撰稿,曾多次在云南電視臺,中央一、四臺播出,榮記三等功1次。研究的"孟連縣朗勒茶樹栽培試驗示范項目"獲科技進步獎,6篇論文在國際學術研討會獲鼓勵。主持和參加25個茶葉項目基地論證和實施。8.李興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洱茶·貢茶制作技藝國家級優(yōu)秀傳承人、薪傳獎榮獲者,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職業(yè)技能大賽中,入選中華絕技優(yōu)秀展播項目者,中國當代杰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019年度人物獎榮獲者。云南首席技師,普洱大國茶匠,普洱茶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寧洱皇家貢茶研究所首席專家,普洱學院客座教授,滇西運用技術大學、普洱茶學院客座教授、導師,全國勞動技術教育優(yōu)秀輔導教師,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基金會普洱茶首席顧問。9.徐亞和,茶葉流通協會理事、云南省茶葉流通協會駐會副會長,云南省打造綠色食品牌茶產業(yè)專家。發(fā)表茶學論文十余篇。10.陳佳瑋,云南省普洱市茶葉協會秘書長。11.張云,香港理工大學管理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工商管理碩士,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職業(yè)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EMBA北京校友會會長,香港理工大學管理學博士校友會副秘書長,F任中華茶人聯誼會常務理事、北京山花工程慈善基金會副理事長,中國普洱茶協會副會長、云南省茶葉流通協會副會長、普洱茶協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專家委員。曾獲中國十大新銳創(chuàng)業(yè)領袖獎、中國慈善最高獎項---中華慈善獎、人物金鷗獎、第八屆、第九屆中國企業(yè)家發(fā)展年會獲得最具社會責任企業(yè)家。創(chuàng)立云愛慈善公益。
目錄
第一章 茶樹的分類
第一節(jié) 茶樹植物及其分類方式 002
一、喬木型 004
二、小喬木型 004
三、灌木型 004
四、按葉片大小分類 005
五、按進化選擇方式分類 005
六、按栽培方式分類 006
七、按繁殖方式分類 006
第二節(jié) 茶樹植物的系統(tǒng)分類 006
第三節(jié) 茶樹種質資源調查工作 009
一、普洱市簡介 009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茶樹品種資源調查 010
三、地區(qū)茶樹品種資源普查 012
四、國家茶樹品種資源考察 015
五、野生大茶樹或古茶樹的考察和論證活動 018
第四節(jié) 茶樹種質資源 024
第五節(jié) 野生型茶樹種質資源 024
一、景東縣 024
二、鎮(zhèn)沅縣 031
三、景谷縣 034
四、寧洱縣 036
五、墨江縣038
六、江城縣040
七、瀾滄縣 041
八、西盟縣 046
九、孟連縣 048
第六節(jié) 栽培型茶樹種質資源 050
一、景東縣 050
二、鎮(zhèn)沅縣057
三、景谷縣 062
四、寧洱縣 067
五、墨江縣 070
六、思茅區(qū) 076
七、江城縣 078
八、瀾滄縣081
九、西盟縣 090
十、孟連縣091
第七節(jié) 過渡型茶樹 093
第八節(jié) 野生茶樹居群 102
一、無量山居群 102
二、哀牢山居群 103
三、鎮(zhèn)沅無量山支系居群 103
四、牛角尖山居群 103
五、羊神廟大山居群103
走進云南茶樹王國
六、蘆山居群 104
七、蘇家山曼竜山居群 104
八、寧洱、景谷無量山支系居群 104
九、板山居群 104
十、大石房后山居群 105
十一、大尖山居群 105
十二、帕嶺、馬打死、大空樹、蚌潭居群 105
十三、大黑山居群 105
十四、龍?zhí)毒尤?105
十五、翁嘎科居群 106
十六、佛殿山城子水庫居群 106
十七、拉斯隴居群 106
十八、野牛山居群 106
十九、臘福大黑山居群 106
第九節(jié) 古茶山 107
一、老倉福德古茶山 107
二、金鼎古茶山 108
三、漫灣古茶山 108
四、御筆古茶山 108
五、哀牢山西坡古茶山 108
六、振太古茶山 109
七、老烏山古茶山 109
八、田壩古茶山 109
九、勐大古茶山 109
十、馬鄧古茶山110
十一、文山古茶山 110
十二、秧塔古茶山 110
十三、南板黃草壩古茶山 111
十四、聯合龍?zhí)凉挪枭?111
十五、團結古茶山 111
十六、須立貢茶古茶山 111
十七、龍壩古茶山 111
十八、通關古茶山 112
十九、壩溜古茶山112
二十、迷帝貢茶古茶山 112
二十一、景星豪門古茶山 112
二十二、困鹿山古茶山 113
二十三、國慶古茶山113
二十四、文東古茶山113
二十五、景邁古茶山 114
第十節(jié)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被列入世界遺產 115
一、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 116
二、和諧的古村落 117
三、豐富的茶文化 117
四、突出的遺產價值 117
走進云南茶樹王國
第二章 茶的起源與歷史發(fā)展
第一節(jié) 走進茶的國度中國茶的起源 122
一、茶的起源與發(fā)展 122
二、茶與歷史名人 126
第二節(jié) 中國茶獨特的制作工藝 140
一、從生煮羹飲到曬干收藏 140
二、從蒸青造型到龍團鳳餅 140
三、從團餅茶到散葉茶 141
第三節(jié) 普洱茶文化與世界茶源 141
一、普洱茶文化 142
二、普洱茶貢品 155
三、茶馬古道 163
四、普洱茶詩詞 166
第三章 普洱茶的醫(yī)學保健
第一節(jié) 古籍中記載的普洱茶保健 170
第二節(jié) 古時就稱茶為萬病之藥 171
第三節(jié) 現代科學研究普洱茶物質 174
第四節(jié) 現代科學研究普洱茶的保健功能 176
第四章 茶道與茶藝
第一節(jié) 茶道起源 204
一、中國是世界茶道的發(fā)源地 204
二、中國茶道簡介 204
第二節(jié) 茶道相關人物 206
二、與皇帝斗茶梅妃(723756年)207
一、飲茶得道皎然(生卒年不詳) 207
三、茶圣陸羽(約733約804年)207
四、中國首位女茶藝師李冶(約730784年)208
五、茶有十德劉貞亮(?813年) 208
六、唐代寫茶詩最多的詩人白居易(772846年)209
七、吃茶去趙州禪師(778897年) 209
八、日本煎茶道始祖茶仙盧仝(約795835年)210
九、茶器師皮日休(約838約883年) 210
十、小龍團茶創(chuàng)始人讓建茶名垂天下蔡襄(10121067年)210
十一、茶藝大師蘇軾(10371101年)211
十二、《大觀茶論》宋徽宗趙佶(10821135年) 211
十三、飲茶助學李清照(10841155年) 212
十四、宋代寫茶詩最多的人楊萬里(11271206年) 212
十五、有仙氣的愛茶人明朝第一代寧王朱權(13781448年) 213
十六、煎茶、點茶高度概括錢椿年(生卒年不詳) 213
十七、烹試、品飲之茶道許次紓(1549約1604年) 213
十八、用壺泡茶張源(明??) 214
十九、自創(chuàng)江南第一名茶張岱(1597約1689年) 215
二十、用茶換聊齋故事蒲松齡(16401715年) 215
二十一、揚州八怪之一汪士慎(16861759年) 215
二十二、君不可一日無茶乾。17111799年) 215
二十三、108歲茶壽的張?zhí)旄#?9102017年) 216
二十四、當代茶圣吳覺農(18971989年) 216
二十五、中國茶樹栽培學科奠基人莊晚芳(19081996年) 217
第三節(jié) 茶道與儒釋道三家 217
一、茶道與儒家 217
二、茶道與佛家 219
三、茶道與道家 220
第四節(jié) 日本茶道 221
一、日本茶樹起源 221
二、日本茶道起源及發(fā)展階段 221
三、日本茶道與中國茶道的區(qū)別 226
第五節(jié) 韓國茶道 227
一、韓國茶樹起源 227
二、韓國茶道起源及發(fā)展階段 227
三、韓國茶道與中國茶道的區(qū)別 229
第六節(jié) 茶藝概述 230
一、茶席布置 230
二、茶席設計概念231
三、茶席設計的構成要素231
第七節(jié) 茶 具 234
第八節(jié) 茶葉沖泡流程(以普洱茶為例) 236
一、沖泡流程 236
二、操作要點 236
第九節(jié) 茶 禮 241
一、茶藝人員的儀表儀態(tài)要求 241
二、行茶禮儀 242
三、敬茶禮儀 243
四、品茶禮儀 244
第十節(jié) 茶事活動 245
一、如何選定主題 245
二、環(huán)境的選擇 245
三、茶會人員 245
四、茶席的風格 245
第十一節(jié) 茶藝培訓 246
一、茶藝師的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 246
二、茶藝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246
第十二節(jié) 宣傳茶文化 249
目錄
第一章 茶樹的分類
第一節(jié) 茶樹植物及其分類方式 002
一、喬木型 004
二、小喬木型 004
三、灌木型 004
四、按葉片大小分類 005
五、按進化選擇方式分類 005
六、按栽培方式分類 006
七、按繁殖方式分類 006
第二節(jié) 茶樹植物的系統(tǒng)分類 006
第三節(jié) 茶樹種質資源調查工作 009
一、普洱市簡介 009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茶樹品種資源調查 010
三、地區(qū)茶樹品種資源普查 012
四、國家茶樹品種資源考察 015
五、野生大茶樹或古茶樹的考察和論證活動 018
第四節(jié) 茶樹種質資源 024
第五節(jié) 野生型茶樹種質資源 024
一、景東縣 024
二、鎮(zhèn)沅縣 031
三、景谷縣 034
四、寧洱縣 036
五、墨江縣038
六、江城縣040
七、瀾滄縣 041
八、西盟縣 046
九、孟連縣 048
第六節(jié) 栽培型茶樹種質資源 050
一、景東縣 050
二、鎮(zhèn)沅縣057
三、景谷縣 062
四、寧洱縣 067
五、墨江縣 070
六、思茅區(qū) 076
七、江城縣 078
八、瀾滄縣081
九、西盟縣 090
十、孟連縣091
第七節(jié) 過渡型茶樹 093
第八節(jié) 野生茶樹居群 102
一、無量山居群 102
二、哀牢山居群 103
三、鎮(zhèn)沅無量山支系居群 103
四、牛角尖山居群 103
五、羊神廟大山居群103
走進云南茶樹王國
六、蘆山居群 104
七、蘇家山曼竜山居群 104
八、寧洱、景谷無量山支系居群 104
九、板山居群 104
十、大石房后山居群 105
十一、大尖山居群 105
十二、帕嶺、馬打死、大空樹、蚌潭居群 105
十三、大黑山居群 105
十四、龍?zhí)毒尤?105
十五、翁嘎科居群 106
十六、佛殿山城子水庫居群 106
十七、拉斯隴居群 106
十八、野牛山居群 106
十九、臘福大黑山居群 106
第九節(jié) 古茶山 107
一、老倉福德古茶山 107
二、金鼎古茶山 108
三、漫灣古茶山 108
四、御筆古茶山 108
五、哀牢山西坡古茶山 108
六、振太古茶山 109
七、老烏山古茶山 109
八、田壩古茶山 109
九、勐大古茶山 109
十、馬鄧古茶山110
十一、文山古茶山 110
十二、秧塔古茶山 110
十三、南板黃草壩古茶山 111
十四、聯合龍?zhí)凉挪枭?111
十五、團結古茶山 111
十六、須立貢茶古茶山 111
十七、龍壩古茶山 111
十八、通關古茶山 112
十九、壩溜古茶山112
二十、迷帝貢茶古茶山 112
二十一、景星豪門古茶山 112
二十二、困鹿山古茶山 113
二十三、國慶古茶山113
二十四、文東古茶山113
二十五、景邁古茶山 114
第十節(jié)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被列入世界遺產 115
一、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 116
二、和諧的古村落 117
三、豐富的茶文化 117
四、突出的遺產價值 117
走進云南茶樹王國
第二章 茶的起源與歷史發(fā)展
第一節(jié) 走進茶的國度中國茶的起源 122
一、茶的起源與發(fā)展 122
二、茶與歷史名人 126
第二節(jié) 中國茶獨特的制作工藝 140
一、從生煮羹飲到曬干收藏 140
二、從蒸青造型到龍團鳳餅 140
三、從團餅茶到散葉茶 141
第三節(jié) 普洱茶文化與世界茶源 141
一、普洱茶文化 142
二、普洱茶貢品 155
三、茶馬古道 163
四、普洱茶詩詞 166
第三章 普洱茶的醫(yī)學保健
第一節(jié) 古籍中記載的普洱茶保健 170
第二節(jié) 古時就稱茶為萬病之藥 171
第三節(jié) 現代科學研究普洱茶物質 174
第四節(jié) 現代科學研究普洱茶的保健功能 176
第四章 茶道與茶藝
第一節(jié) 茶道起源 204
一、中國是世界茶道的發(fā)源地 204
二、中國茶道簡介 204
第二節(jié) 茶道相關人物 206
二、與皇帝斗茶梅妃(723756年)207
一、飲茶得道皎然(生卒年不詳) 207
三、茶圣陸羽(約733約804年)207
四、中國首位女茶藝師李冶(約730784年)208
五、茶有十德劉貞亮(?813年) 208
六、唐代寫茶詩最多的詩人白居易(772846年)209
七、吃茶去趙州禪師(778897年) 209
八、日本煎茶道始祖茶仙盧仝(約795835年)210
九、茶器師皮日休(約838約883年) 210
十、小龍團茶創(chuàng)始人讓建茶名垂天下蔡襄(10121067年)210
十一、茶藝大師蘇軾(10371101年)211
十二、《大觀茶論》宋徽宗趙佶(10821135年) 211
十三、飲茶助學李清照(10841155年) 212
十四、宋代寫茶詩最多的人楊萬里(11271206年) 212
十五、有仙氣的愛茶人明朝第一代寧王朱權(13781448年) 213
十六、煎茶、點茶高度概括錢椿年(生卒年不詳) 213
十七、烹試、品飲之茶道許次紓(1549約1604年) 213
十八、用壺泡茶張源(明??) 214
十九、自創(chuàng)江南第一名茶張岱(1597約1689年) 215
二十、用茶換聊齋故事蒲松齡(16401715年) 215
二十一、揚州八怪之一汪士慎(16861759年) 215
二十二、君不可一日無茶乾。17111799年) 215
二十三、108歲茶壽的張?zhí)旄#?9102017年) 216
二十四、當代茶圣吳覺農(18971989年) 216
二十五、中國茶樹栽培學科奠基人莊晚芳(19081996年) 217
第三節(jié) 茶道與儒釋道三家 217
一、茶道與儒家 217
二、茶道與佛家 219
三、茶道與道家 220
第四節(jié) 日本茶道 221
一、日本茶樹起源 221
二、日本茶道起源及發(fā)展階段 221
三、日本茶道與中國茶道的區(qū)別 226
第五節(jié) 韓國茶道 227
一、韓國茶樹起源 227
二、韓國茶道起源及發(fā)展階段 227
三、韓國茶道與中國茶道的區(qū)別 229
第六節(jié) 茶藝概述 230
一、茶席布置 230
二、茶席設計概念231
三、茶席設計的構成要素231
第七節(jié) 茶 具 234
第八節(jié) 茶葉沖泡流程(以普洱茶為例) 236
一、沖泡流程 236
二、操作要點 236
第九節(jié) 茶 禮 241
一、茶藝人員的儀表儀態(tài)要求 241
二、行茶禮儀 242
三、敬茶禮儀 243
四、品茶禮儀 244
第十節(jié) 茶事活動 245
一、如何選定主題 245
二、環(huán)境的選擇 245
三、茶會人員 245
四、茶席的風格 245
第十一節(jié) 茶藝培訓 246
一、茶藝師的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 246
二、茶藝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246
第十二節(jié) 宣傳茶文化 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