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明代學者焦竑整理編纂的明代士大夫的生平傳記資料總集。紀事上始于洪武,下至嘉靖,凡十二朝,收錄各種神道碑、墓志銘、行狀、方志等,并以宗室戚畹、勛爵、內(nèi)閣、六卿等官職分類,于民間則以孝子、義人分類。多數(shù)人物傳記皆注明材料出處,所收入物從元末以至萬歷朝,內(nèi)容豐富,文獻價值極高!睹魇犯濉纷髡呷f斯同高度評價該書:搜采廣,自大臣以至郡邑吏,莫不有傳。……可備國史之采擇者,惟此而已。黃宗羲回憶其父入獄前,一再囑咐:學者要緊是通知史事,可讀《獻征錄》。
本書在明史研究上有極高的價值。我社曾于1987年據(jù)明萬歷四十四年徐象枟曼山館刻本影印,前版脫銷已久,此書極有重版價值。今據(jù)以再版,并替換處理原版模糊不清的頁面,修訂前版錯誤,并增加全書的篇名檢索總目錄,以便為讀者提供一個更好的古籍整理版本。
明代人物傳記資料極權(quán)威的一部史料,與《明史》《明實錄》鼎足而三的豐富、可靠的工具書!铩铩锔鶕(jù)明代萬歷刻本的初印本影印,增補全部傳記篇名,附錄兩萬余人物的索引,一部印制精美、內(nèi)容清晰、使用便利的善本傳記資料,就《國朝獻征錄》而言,此一版本是目前ZUI好的版本!铩铩
出版說明
《國朝獻徵録》,略稱《獻徵録》,一百二十卷,是明朝學者焦竑所編纂的一部明人碑傳資料集。它所收録的人物資料范圍,上起元末明初,下迄萬曆朝。全部傳記資料依明代兩京一十三行省的機構(gòu)設置進行分類,依次爲宗室、戚畹、駙馬都尉、公、侯、伯、中書省、內(nèi)閣、詹事府、翰林院、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都察院、道御史、通政司、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國子監(jiān)、順天府、應天府、鴻臚寺、尚寶司、太醫(yī)院、欽天監(jiān)、六科、中書科、行人司、督府幕、錦衣幕、北直隸、南直隸、浙江、江西、湖廣、福建、河南、陜西、山東、山西、四川、廣東、廣西、云南、貴州、行太僕寺、苑馬寺、鹽運司、藩府僚、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僉事、錦衣衛(wèi)、都司、各衛(wèi);除此之外,又增加不入以上分類人物的傳記,分孝子、義人、儒林、藝苑、隱佚、寺人、釋道、勝國群雄、四夷;合計共六十九門。本書體例明晰,搜羅宏富,明人國史著作,幾無出其右者。本書成書后,就爲時人及后人所重視。顧起元在爲本書所撰序言中稱贊本書:若舉一代王侯將相、賢士大夫、山林瓢衲之蹟,巨細畢收,毋患煙薆,實未有若澹園先生之《獻徵録》者。……多至百二十卷,蓋其目廣于《列卿》者什五,其人多于《琬琰》者什七。黃遵素曾囑咐其子黃宗羲道:學者要緊是通知史事,可讀《獻徵録》!睹魇犯濉返淖髡呷f斯同評價此書:搜采廣,自大臣以至郡邑吏,莫不有傳。……可備國史之採擇者,惟此而已。明末諸史著作,多有鈔録引用《獻徵録》者。桑學夔《南京鴻臚寺志》中卿丞諸人之傳,率全録焦竑《獻徵録》舊文。由此可以看出本書在歷史文獻上的價值是極高的。當然,本書的問題也是客觀存在的,主要是部分史實存在訛誤,徵引文獻未能全部標注出處,已有標注出處者存在書名不一的情況;再則就是敘述蕪雜,部分傳記重複,甚或有前後牴牾之處。四庫館臣批評道:自洪武迄於嘉靖,搜採極博。然文頗泛濫,不皆可據(jù)。又於引據(jù)之書或注或不注,亦不免疏略。然而瑕不掩瑜,本書仍然是明代歷史和文學研究不可忽視的一部重要資料工具書。
作者焦竑(一五四一一六一〇),字弱侯,號漪園、澹園,江蘇江寧(今江蘇南京)人。明萬曆十七(一五八九)年進士,授翰林院修撰,後兼東宮講讀官,晚年被貶爲福寧州同知。焦竑學養(yǎng)深厚,著述豐富,所撰諸書遍及經(jīng)、史、子、集四部,涉及金石、文字、音韻、史學諸領(lǐng)域。在史學方面,先後纂成《皇明人物考》、《國史經(jīng)籍志》、《熙朝名臣實録》等多部,其中他用力深,卷秩,成書後的聲譽隆的,即爲這部《國朝獻徵録》。
本書的版本,在明代僅有萬曆四十四(一六一六)年錢塘徐象橒曼山館刻本,吳興茅元儀通校,參校者則有張汝霖、黃應登、黃居中、趙昌期等多人。本書在清代乾隆年間曾因語有違礙、干犯而遭致禁毀,是以流布不廣。自成書至今僅有此一種刻本傳世,國內(nèi)現(xiàn)存數(shù)量不超過十部,其中又有初印、後印的區(qū)別。後印本各卷卷首目録所列刊校者名字三欄文字多被剷去,且較初印本增補若幹篇文字。鑒於此書在學術(shù)上的重要價值,而存世刻本數(shù)量不多,將其影印流傳,使其化身千百,以便嘉惠學人,實屬必要。我社曾於一九八六年據(jù)初印刻本予以影印,迄今已將近四十年,我國學術(shù)文化也更加繁榮發(fā)展,市場對此重要文獻仍有極大需求。因此我社今取本書初印刻本精心影印,新版將前一版本中的限於條件造成的模糊不清及譌誤之處予以替換更正,並在前一版本的人名索引基礎(chǔ)上,新增全部傳記篇名總目,且請得明史專家南炳文先生撰寫序言揭櫫本書價值,從而爲讀者呈現(xiàn)一個更加可靠且方便利用的版本。
上海書店出版社 二〇二二年十月
焦竑(15401620?),字弱侯,號澹園。江寧(今江蘇南京)人。明萬歷十七年(1597)進士,官翰林院修撰。焦竑學養(yǎng)深厚,著述廣博,所撰諸書遍及經(jīng)、史、子、集四部,又兼涉金石、文字、音韻等領(lǐng)域。在史學方面,先后纂成《皇明人物考》《國史經(jīng)籍志》《熙朝名臣實錄》等多部。其中卷秩、聲譽隆、能代表焦竑史學成就的就是這部《國朝獻征錄》。
冊
序 ***南炳文*** 一
原序 顧起元 一
原序 黃汝亨 四
卷一 宗室一
懿文太子傳 鄭曉 一三
秦王傳 鄭曉 一五
秦愍王 一六
秦簡王 一六
秦定王 一七
汧陽安裕王誠洌 一七
晉王傳 一八
晉莊王鍾鉉 一九
慶成端順王奇湞 二〇
西河恭定王奇溯 二〇
周王傳 二一
周定王 二二
周憲王有燉 二二
鎮(zhèn)平恭靖王有爌 二二
博平恭裕王安 二二
南陵莊裕王睦楧 二三
鄢陵四輔國將軍同 二三
敕賜崇孝祠碑奉國將軍安河 張時徹 二四
明周藩宗正鎮(zhèn)國中尉西亭公神道碑 張一桂 二五
楚王傳 二八
楚昭王楨 二九
武岡王顯槐 三〇
齊庶人榑 三〇
潭王傳 三一
趙王傳 三二
魯王傳 三二
魯藩靖王肇煇 三二
輔王將軍當濆 三三
奉國將軍健根 三三
魯藩輔國將軍毅齋公暨配夫人王氏合葬墓誌銘 于慎行 三四
蜀王傳 三五
蜀獻王椿 三五
蜀定王友垓 三六
湘王栢 三七
代王桂傳 三七
靈丘端懿王 三八
大明靈丘榮順王墓誌銘 趙敔 三九
肅王傳 四〇
遼王傳 四一
慶王傳 四二
寧庶人傳 四四
寧獻王權(quán) 四七
寧靖王奠培 四八
弋陽端惠王拱樻 四八
樂安端簡王拱欏 四八
石城恭靖王奠堵 四九
弋陽奉國將軍多煌 四九
奉國將軍拱枘 四九
奉國將軍拱榣 四九
奉國將軍多煃 四九
奉國將軍多炡 五〇
輔國將軍拱概 五〇
岷王傳 五一
大明南渭莊順王神道碑 呂調(diào)陽 五二
谷庶人 五三
韓王傳 五四
韓恭王翀 五五
襄陵莊穆王翀秌 五五
瀋王傳 五六
安王傳 五七
卷二 宗室二
唐王傳 五八
唐成王彌鍗 五八
唐恭王彌鉗 五九
三城康穆王芝垝 五九
承休昭毅王彌鋠 五九
輔國將軍宇浹 六〇
郢王皇子楠 六〇
伊王?傳 六一
虞王傳 六二
吳王傳 六二
衡王傳 六三
徐王傳 六三
建文君太子傳 六四
建文少子傳 六四
漢庶人傳 六五
趙王高燧傳 六八
趙康王厚煜 六九
鄭王傳 七〇
蘄王傳 七一
越王傳 七一
襄王傳 七二
襄憲王瞻墡 七三
棗陽榮肅王祐楒 七三
荊王傳 七四
荊端王厚烇 七四
富順王厚焜 七五
樊山溫懿王 七五
恭裕王載坅 七五
淮王瞻墺 七六
滕王瞻塏 七六
梁王瞻垍 七七
衛(wèi)王瞻埏 七七
榮王 七八
許王見淳 七八
德王見潾 七九
秀王見樹 七九
崇王見澤 八〇
忻王見治 八一
吉王見浚 八一
徽王見沛 八二
懷獻太子見濟 八三
悼恭太子祐極 八五
岐王祐 八六
益王傳 八六
益莊王神道碑銘 張時徹 八七
衡王祐楎 九〇
新樂王載壐 九〇
雍王 九〇
壽王 九一
汝王 九一
涇王 九二
榮王 九二
申王 九三
蔚王 九三
岳王 九四
哀沖太子 九四
大都督府左都督節(jié)制中外諸軍事朱公傳 黃金 九五
靖江王傳 九七
靖江安肅王神道碑銘 蔣冕 九八
卷三 戚畹
贈楊王陳公神道碑 宋濂 一〇〇
贈徐王宿州馬公廟碑 陶凱 一〇二
贈滁陽王定遠郭公廟碑 張來儀 一〇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