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才齋講堂是北京大學研究生院主持開設的面向全校研究生的學科素養(yǎng)課程,邀請校內著名專家學者授課,他們結合自己的學術研究經驗,分別從學科架構、學術素養(yǎng)、學科前瞻和學科應用研究等方面,解讀學科奧妙,分享研究心得,提升研究生科學精神與學科素養(yǎng),為學生從事學術研究和職業(yè)發(fā)展提供參考和借鑒,促進創(chuàng)新型研究人才的培養(yǎng)和創(chuàng)新性研究成果的產出。
《北大公開課:北大才齋講堂精選·教育與心理》主要精選才齋講堂中教育與心理系列學術演講的內容。主講人分別是:陳向明,陳洪捷,蘇彥捷,吳艷紅,周曉林,韓世輝,于欣等。本書集主講人多年的學術研究心得,真知灼見頻現(xiàn),高瞻遠矚,深入淺出,引人入勝,特別適合大中院校的大學生、研究生、教師、學者等閱讀。
王博【主編】【現(xiàn)當代】
————————————————————
王博,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yè),哲學博士,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現(xiàn)任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教務長,第八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八屆哲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教育部高等學校哲學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國際哲學團體聯(lián)合會執(zhí)委會委員。主要從事中國哲學研究,出版著作有《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簡帛思想文獻論集》《易傳通論》《莊子哲學》《中國儒學史·先秦卷》《入世與離塵:一塊石頭的游記》等。主持《儒藏》編纂工程、《中國解釋學史》等重大項目。參著《中國儒學史》《中華文明史》,分獲北京市第十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特等獎和教育部第五屆高等學?茖W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中國哲學史》等刊物發(fā)表百余篇中英文學術論文。
第一講 教師實踐性知識的教育性意義 / 陳向明 001
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對于教育發(fā)展十分重要。實踐性知識作為教師主體
性的表達媒介,能夠幫助教師在稀松平常的日常工作中創(chuàng)造教育性事件,
發(fā)揮教育的主體化功能。陳向明教授依托所主持的研究課題中的案
例,分析了教師職業(yè)和專業(yè)發(fā)展所面臨的挑戰(zhàn),從前人的研究入手,引
出“教師實踐性知識”的定義,介紹了教師實踐性知識的表征形式、結
構要素、呈現(xiàn)方式、生成媒介和教育性意義等。
第二講 從德國大學的理念和制度中尋找現(xiàn)代大學的突破 / 陳洪捷 035
現(xiàn)代大學最顯著的兩個特點是研究性和學術自由,19 世紀的德國大
學正好是大學研究性和學術自由的典范。陳洪捷教授介紹了德國大學的
誕生、衰落期和 19 世紀德國大學改革后的輝煌期,并著重分析了洪堡的
大學思想及其對德國大學 19 世紀的輝煌所做的貢獻。今天,我們仍然可
以以歷史的眼光、清醒的頭腦看待德國大學的理念與制度,并且以去粗
取精的方法從中尋找到建設現(xiàn)代一流大學的突破口。
第三講 心理理解的發(fā)展:研究與應用 / 蘇彥捷 063
“心理理解”是個體對自己和他人心理狀態(tài)的理解,并據此解釋和
預測行為的一種社會認知能力。這一能力對于我們的社會生活至關重要,
而且畢生都在發(fā)展變化之中。個體可以通過面部表情、身體姿勢和語言
表達等線索理解他人的心理狀態(tài)!靶睦砝斫饽芰Α钡墨@得和發(fā)展既有
文化普遍性,又表現(xiàn)出文化特異性。蘇彥捷教授在講座中介紹了親子談
話和個體記憶分享的中西文化差異,闡述了個體“心理理解能力”獲得
和發(fā)展的影響因素,同時探討了這一能力在社會人際互動中的作用和對
家庭教養(yǎng)、學校教育以及個體發(fā)展的啟示和應用。
第四講 中國人謙虛人格的社會認知特征及神經基礎 / 吳艷紅 089
古語有云:“滿招損,謙受益。”謙虛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
化的重要哲學思想,也是中國人的典型人格特征之一。謙虛是否會對
人的社會認知與行為產生影響?吳艷紅教授重點關注中國人謙虛人格
的社會認知特征及其神經基礎,結合相關研究,介紹了當下社會文化
環(huán)境中的人們如何看待謙虛,謙虛是一種積極人格還是消極人格,謙
虛如何影響人們的自我評價、社會交往和心理健康,以及謙虛人格的
神經基礎。
第五講 情緒面面觀 / 周曉林 115
人是一種時刻被情緒包圍的動物,然而我們對自身情緒的了解有多
少呢?我們的行為模式是如何受到情緒的影響呢?周曉林教授從情緒的
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研究入手,講述了情緒的特征、基本情緒分類以及情
緒的基本理論和腦基礎。在本講中,周曉林教授引用了大量有趣的研究
案例,生動地展示了情緒的多樣性、差異性,帶我們走進情緒的世界,
了解情緒。
第六講 關于“自我”的哲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思考 / 韓世輝 135
“自我”是人類思想的核心內容之一。哲學家對“自我”的存在和
內容有很多思考和命題。心理學家對“自我”的認知機制做了大量實驗
研究,發(fā)現(xiàn)人在一定社會和文化環(huán)境下的普遍和特異的“自我”加工過程。
認知神經科學家也試圖發(fā)現(xiàn)人類大腦中“自我”加工的神經機制及其社
會和文化屬性。韓世輝教授在講座中介紹了在哲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
領域,人類的“自我”概念及其加工機制的研究和觀點,探討這些研究
結果和觀點與每個人生活的關系及影響。
第七講 恐懼與勇氣——及其在心理健康中的意義 / 于 欣 155
恐懼是一種最為原始的情緒反應,恐懼與動物的生存本能密切相關。
于欣教授通過翔實的案例生動地介紹了與恐懼相關的精神障礙,包括單
純恐怖癥、社交恐怖癥、場所恐怖癥、強迫及相關障礙,以及隨著時代
發(fā)展出現(xiàn)的錯失恐怖癥等;剖析了恐懼產生的神經機制,講解了人的大
腦中與恐懼相關的腦區(qū)及其功能,指出了減輕恐懼情緒和消除恐懼記憶
是臨床上兩種消除恐懼的方式。除此之外,于欣教授還指出人類自帶戰(zhàn)
勝恐懼的力量——勇氣,但對于人類深層的死亡恐懼,目前還沒有特別
好的應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