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基于作者近二十年在油氣田污染控制相關理論和技術方面的研究工作,詳細介紹油氣田開發(fā)過程中的環(huán)境污染治理現(xiàn)狀和復合型污染特征,深入闡述多重物化 -生物工程耦合技術的原理,并列舉了多重物化-生物工程耦合技術在油氣田污染控制工程中的應用實例。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請掃碼獲取。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基于臭氧氣載絮體多元微界面反應的循環(huán)水富集有機物控制原理,編號52070151,負責人
目錄
前言
第1章 緒論 1
1.1油氣田開發(fā)過程中的環(huán)境問題 1
1.2油氣田開發(fā)過程中的環(huán)境治理現(xiàn)狀 2
1.3多重物化-生物工程耦合技術原理 3
1.3.1難降解有機物的化學改性技術原理 3
1.3.2強化固液分離技術原理 4
1.3.3污泥無害化處置技術原理 5
1.3.4多重物化-生物工程耦合技術體系構(gòu)建 6
參考文獻 7
第2章 油氣田開發(fā)復合型污染特性 8
2.1油氣田鉆采廢水基本性質(zhì) 8
2.1.1鉆采廢水感官性質(zhì) 8
2.1.2鉆采廢水常規(guī)水質(zhì)指標 10
2.1.3鉆采廢水中有機物分子質(zhì)量分析 17
2.1.4鉆采廢水中有機物的官能團分析 17
2.1.5鉆采廢水中有機物成分分析 19
2.1.6鉆采廢水特性 20
2.2廢棄鉆井液基本性質(zhì) 23
2.2.1鉆井液分類 23
2.2.2廢棄鉆井液特點 25
2.2.3廢棄鉆井液理化性能評價 26
2.3鉆采廢水處理性能評價 33
2.3.1鉆采廢水處理歸宿及約束條件 33
2.3.2固液分離限制因子分析 35
參考文獻 38
第3章 難處理污染物的化學轉(zhuǎn)化技術 39
3.1油氣田廢水有機物的臭氧氧化 39
3.1.1羥基自由基的生成 39
3.1.2紫外吸光度變化 40
3.1.3分子質(zhì)量分布變化 40
3.1.4官能團變化 42
3.2油氣田廢水臭氧催化氧化 48
3.2.1催化劑的選擇 48
3.2.2黏度對臭氧催化氧化效果的影響 52
3.2.3紫外線照射對臭氧催化氧化效果的影響 57
3.2.4混凝處理對臭氧催化氧化效果的影響 59
3.2.5吸附處理對臭氧催化氧化效果的影響 61
3.3油氣田廢水鐵碳微電解氧化 63
3.3.1鐵碳微電解的反應原理 63
3.3.2鐵碳形態(tài)及比例的確定 63
3.3.3鐵碳微電解反應最佳 pH的確定 65
3.3.4鐵碳微電解反應最佳時間的確定 66
3.3.5混凝處理技術研究 67
參考文獻 68
第4章 固液分離強化技術 70
4.1旋流造;炷碚擉w系 70
4.1.1絮凝體的隨機形成過程及構(gòu)造特征 70
4.1.2絮凝體密度的改善模式 72
4.1.3造;炷睦碚摶A及技術原理 74
4.2延時攪拌造;炷夹g 76
4.2.1延時攪拌造;炷碚摶A 76
4.2.2延時攪拌造;炷c常規(guī)混凝效果分析 77
4.3核晶凝聚誘導造粒混凝技術 86
4.3.1成核條件及成核劑篩選 87
4.3.2基于核晶凝聚的絮凝過程控制 97
4.4微氣泡氣浮技術 112
4.4.1微氣泡氣浮技術簡介 112
4.4.2不同工況對氣載絮凝體粒徑的影響 113
4.4.3固液分離效果評價 117
參考文獻 118
第5章 富集污染物的生物工程技術 120
5.1含油污泥污染物基本性質(zhì) 120
5.1.1含油污泥理化特征 120
5.1.2含油污泥中石油烴組分特征 121
5.1.3含油污泥微生物群落結(jié)構(gòu)和多樣性分析 123
5.2石油烴降解菌的分離篩選及功能菌群構(gòu)建 124
5.2.1石油烴降解菌的分離篩選 124
5.2.2石油烴降解功能菌群構(gòu)建 125
5.2.3菌群降解影響因素 126
5.3石油烴降解菌群降解強化工藝 128
5.3.1營養(yǎng)物質(zhì)投加的影響 128
5.3.2膨松劑種類的影響 129
5.3.3含油污泥含水率的影響 131
5.3.4最優(yōu)工況下原油組分的降解效率 131
5.4含油污泥微生物處理技術 133
5.4.1微生物處理工藝 133
5.4.2微生物處理流程與方案 136
參考文獻 139
第6章 多重物化-生物工程耦合技術工程應用 140
6.1隨鉆并行處理模式 140
6.1.1壓裂廢水處理再利用應用實例 142
6.1.2鉆井泥漿處理再利用應用實例 145
6.2集中式工廠化處理模式 147
參考文獻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