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不一樣:八百年金融危機史(紀念版) [美]卡門·M. 萊因哈特
定 價:79 元
- 作者:[美]卡門·M. 萊因哈特 [美]肯尼斯·S. 羅格夫
- 出版時間:2024/5/1
- ISBN:9787111745266
- 出 版 社: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F831.9
- 頁碼: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
- 開本:32開
通過全新數據揭示國際貨幣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在第二章中,我們簡要勾勒了本書的背景,描述了公司、銀行和政府持有外匯余額(存放于外國金融中心的、以外國貨幣計價的銀行存款和證券)做法的緣起,以及從19世紀晚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國際貨幣和金融市場的整體輪廓。接著,第三章講述了故事的下一階段,從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至20世紀20年代初,從1910年哲基爾島會議為成立美聯儲及美元國際化進程打下基礎,到1922年熱那亞會議上各方就轉向以外匯為基礎的貨幣和金融體系達成一致。第四章至第六章提出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儲備貨幣的新證據、同時期貿易融資活動所使用的貨幣情況以及長期國際投資中使用的媒介貨幣情況。這一部分是支持“?新觀點?”的核心證據。第七章至第十一章是現代國際貨幣的故事。第七章描述了從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至21世紀初不同國家的貨幣在國際儲備貨幣中重要性的相對變化,舉例說明了網絡遞增回報效應、源自其他因素的持續(xù)性(如習慣和傳統(tǒng))以及儲備貨幣發(fā)行國政策等因素的重要性不斷發(fā)生著變化。第八章和第九章舉了兩個能夠為未來指明方向的例子。第八章重點關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外國持有英鎊作為外匯結存的情況,以及英國政府為管控其影響力逐漸衰落的國際貨幣所付出的努力。第九章討論了日元試圖成為國際貨幣的失敗經歷。它研究了日本當局努力推動日元國際化的嘗試并討論了為何這些嘗試以失敗告終。這兩則案例研究間接地回應了以下兩個問題:歐元區(qū)和中國能否成功使其貨幣國際化?歐元和人民幣是否可能成為美元旗鼓相當的對手?它們也提出了以下問題:關于貨幣國際化的先決條件,歷史能給我們提供哪些答案?美國應當如何應對競爭對手的崛起,又應當如何管控美元國際主導地位逐步喪失的情況?我們在第十章和第十一章中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討論,這兩章也分別研究了歐元和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的前景。第十二章總結研究了歐元和人民幣的國際化對美元與世界經濟的總體影響。
適讀人群 :對經濟、歷史、金融感興趣的讀者從中世紀的貨幣流通到今天的次貸危機,66個國家和地區(qū),800年金融史跌宕起伏,這次真的不一樣嗎?歷史不會重復自己,但會押著同樣的韻腳——馬克·吐溫
前 言
本書用定量的語言講述了以各種面目出現的金融危機的歷史。它想傳遞的信息很簡單:我們曾經經歷過。無論21世紀的金融狂熱或金融危機看起來多么與眾不同,都與其他國家或過去時期所經歷的危機存在極多共同之處。有了何其相似和不乏先例的這種認識,我們就朝著完善全球金融體系邁進了重要的一步,這使我們能夠降低未來發(fā)生危機的風險,也能更好地在危機來臨之際妥善地應對。
在本書中,我們關于各類危機的闡述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過度舉債。無論是政府,還是銀行、企業(yè)或消費者,繁榮時期的過度舉債都會造成很大的系統(tǒng)性風險。政府往經濟中注入大量現金,表面看起來是在推動經濟增長,而實際卻是私營部門的借錢狂歡推高了房價和股價,超出了長期可持續(xù)水平。這使得銀行看上去比平時更加穩(wěn)健,更加賺錢。這種巨額債務的累積會導致風險,因為經濟經不起信心危機,尤其是在債務都為短期,需要不時借新還舊之時。債務催生的繁榮會讓人產生一種錯覺,以為政府決策英明,金融機構贏利能力超凡,人們的生活水平優(yōu)越,但此類繁榮多結局悲慘。當然,對各個經濟體而言,無論在歷史上還是現實中,債務工具都是不可或缺的。但如何把債務帶來的風險和機遇平衡好,一直是個挑戰(zhàn),政策制定者、投資者和普通民眾都不能忽視這個挑戰(zhàn)。
在本書中我們討論了各種類型的金融危機。首先是主權債務違約,當政府無法償還其外債或內債,或者兩種債務同時無法償還時就會發(fā)生。然后是銀行危機,如在21世紀頭十年后期世界所經歷的事件。在典型的銀行危機中,一國的大部分銀行在投資巨虧后破產,或者出現銀行業(yè)恐慌擠兌,抑或二者兼具。其次,還有一類重要的危機是匯率危機,如20世紀90年代打擊了亞洲、歐洲和拉丁美洲的那些危機。而典型的匯率危機表現是,一國貨幣急速貶值,盡管該國政府“保證”不會讓這種問題在任何情況下出現。最后,我們認為過高的通貨膨脹也是危機的一種形式。通貨膨脹率不可預期地上升,實際上與違約完全等同,因為通貨膨脹使所有債務人(包括政府)還債時貨幣的購買力遠遠低于借債時的水平。在本書的大部分內容中,我們將分別探討這些危機,當然,這些危機也總是同時發(fā)生。在本書最后一章,我們考察了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及21世紀頭十年后期金融危機的情況,這兩次危機是集中爆發(fā)而且是波及全球的。
金融危機當然不是什么新鮮事,自從貨幣和金融市場產生以來,金融危機就一直沒有斷過。許多早期的危機受到“貨幣貶值”(currency debasement)的驅使,統(tǒng)治者縮減轄區(qū)內硬幣中黃金或者白銀的含量,用來支付通常由戰(zhàn)爭造成的預算短缺。而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政府無須再通過縮減硬幣的貴金屬含量來填補預算赤字。但金融危機依然不斷發(fā)生,直到今天還在折磨著許多國家。
本書重點關注兩種特殊形式的危機,這兩種危機最普遍:主權債務危機和銀行危機。兩種危機都有幾個世紀的歷史,并且跨越多個地區(qū)。在這兩種危機中,主權債務危機歷史更長。實際上,現在一些似乎已經從階段性破產中“畢業(yè)”的發(fā)達經濟體,其主權債務危機曾經十分常見。在新興市場中,重復出現的違約(或稱系列違約)仍屬慢性重癥。與此相比,銀行危機則一視同仁,它們是概率均等的威脅,無論是發(fā)達國家還是發(fā)展中國家,都會受到沖擊。本書的考察線索將帶我們回顧金融危機的歷史,從拿破侖戰(zhàn)爭時期的歐洲銀行擠兌致銀行倒閉,一直到2007年美國的次貸危機。
我們寫作本書的目的是提供一個大跨度、系統(tǒng)性、定量化的視角。經驗分析的對象涵蓋了近8個世紀以來66個國家和地區(qū)的金融危機。關于國際金融危機的歷史,此前已有許多重要著述,最知名的或許是1978年出版的金德爾伯格的《瘋狂、驚恐和崩潰:金融危機史》一書。不過,總的來說,這些早期著作重在敘述,所用數據相對不多。
相比而言,我們的分析建立在海量定量化的圖表和數字的基礎上,它們來自一個巨大的數據庫。該數據庫涵蓋了自12世紀以來中國和中世紀歐洲的很多國家的信息。本書的核心包含在簡單的數據和圖表中,而不過多著墨于對人性、政治和談判的敘述。相信我們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數量化金融危機史不遜于先前的敘述性著作,希望它能為政策分析和研究開創(chuàng)一個新局面。
首先,我們強調的是審視長期的歷史時段,捕捉那些容易被遺忘的“罕見”事件。盡管人們有時好像覺得這些事件看起來太普通了,實際上,分析師、決策者,甚至學院派經濟學家通常都以短時間窗口的標準數據集來看待最近發(fā)生的事件,但從所涵蓋國家的數量和時間的長短來看,這些數據集通?缍群芏獭jP于債務和違約的大部分學術著作和政策文獻,其結論都是以1980年以后的數據為基礎研究得出的,主要原因在于此類數據最容易獲得。要不是在分析周期更長的金融危機情況下,這樣做當然可以,但25年的數據集顯然不足以用于對政策和投資風險進行充分的分析。在25年中發(fā)生的看似罕見的事件,如果把它們置于更長的歷史周期觀察,可能并不那么罕見。畢竟,當一位研究人員用25年的數據觀察一場“百年一遇的洪水”時,只有1/4的機會;而如果以長達8個世紀的數據來觀察,則有8倍的機會。
Carmen Reinhart,馬里蘭大學經濟學教授,經常為IMF和世界銀行演講。
Kenneth Rogoff教授是美國哈佛大學經濟系教授,同時為Thomas D Cabot公共政策講座教授。Kenneth Rogoff教授為耶魯大學學士(1975),麻省理工大學博士(1980)。他曾擔任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席經濟學家及研究部主任,在普林斯頓、加州大學伯克里分校、威斯康星等大學擔任過教職。他的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金融,在政治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方面也有大量研究。
目 錄
譯者序
前 言
致 謝
緒 論
第一部分 金融危機入門
第1章 危機的類型和標識 /2
第2章 債務不耐:連續(xù)違約的根源 /20
第3章 一個基于長期視角的全球金融危機數據庫 /34
第二部分 主權外債危機
第4章 債務危機的理論基礎 /52
第5章 外債主權違約的周期 /69
第6章 歷史上的外債違約 /88
第三部分 被遺忘的國內債務與違約史
第7章 國內債務和違約的程式化事實 /106
第8章 國內債務:解釋外債違約和嚴重通貨膨脹缺失的一環(huán) /121
第9章 國內債務違約和外債違約:誰更嚴重,誰更重要 /131
第四部分 銀行危機、通貨膨脹和貨幣危機
第10章 銀行危機 /144
第11章 通過貨幣減值的違約:“舊世界”的偏愛 /176
第12章 通貨膨脹與現代貨幣危機 /182
第五部分 美國次貸危機和第二次大緊縮
第13章 美國次貸危機:一個跨國的歷史比較分析 /203
第14章 金融危機的后果 /223
第15章 次貸危機的國際視角:是危機傳染還是共同因素沖擊 /240
第16章 金融危機的綜合度量 /248
第六部分 我們從中學到了什么
第17章 關于早期預警、國家升級、政策應對及人性弱點的思考 /276
數據附錄 /29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