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在湖北省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湖北中醫(yī)藥大學、漢川市衛(wèi)生健康局和漢川市中醫(yī)醫(yī)院的領導下編寫,內容具備一定專業(yè)性和權威性。本書系統(tǒng)記載和論述了漢川市藥用植物,正文包括植物別名、基源、植物形態(tài)、生境分布、采收加工、藥材性狀、性味歸經、功能主治、附方等內容。全面反映漢川市中草藥資源的分布,系統(tǒng)總結漢川市醫(yī)藥人員和廣大人民群眾使用中草藥的經驗,為臨床、教學、科研、生產、經營等部門提供詳實和必要的資料,本書不僅適用于藥學專業(yè)人士,而且也為中藥和植物愛好者提供了學術參考。 本書是漢川市第一部資料齊全,內容翔實、系統(tǒng)分類的地方性專著和中藥工具書。本書以通用的植物學分類系統(tǒng)為綱目,共收載藥用植物200余種。分別介紹其形態(tài)特征、生境分布、藥用部位、采收加工、性味歸經、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內容,并配有彩色植物圖片。
本書不僅是帶有明顯地域性的植物志類圖書,更是在中藥資源普查結果的基礎上編寫而成。書籍采用圖文對照形式,生動而直觀,每個藥用植物附有生境照、植株照、花的特寫照,每個品種附本地民間用藥經驗方。
漢川市位于漢江下游,江漢平原腹地。地跨東經11322~11357,北緯3022~3051之間。東與武漢市東西湖區(qū)和蔡甸區(qū)毗鄰,西連天門市,南鄰仙桃市,北與應城市、云夢縣、孝感市孝南區(qū)接壤。全市東西長55.6千米,南北寬53.03千米,總面積1663平方千米。漢川市地處江漢平原,地勢平坦且較低洼,由西北向東南平緩傾斜,屬平原湖區(qū)。由于漢江橫貫全境,歷經洪水漫流沖刷,形成漢江沿岸略高,中部低平,東南部有起伏的山丘,西北部邊緣(漢北河以北)有湖濱隆起的崗地。海拔一般在25米左右,約為1600平方千米,占土地總面積96.4%(含湖泊、水系),東南部海拔稍高的低山丘陵面積約60平方千米,占土地總面積3.6%。該市地貌大體可劃分為平原、低丘兩種類型,其中以平原為主。漢川市地處中緯度地帶,屬于比較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6.2度,極端最高氣溫38.4度,極端最低氣溫-14.3度;年平均無霜期255天;年平均降水量1224.9毫米;年平均風速2.5米/秒,主導風向為偏北風。年平均日照時數(shù)為1910.7小時。
中藥資源是中藥產業(yè)的根基,關系到中醫(yī)藥事業(yè)的發(fā)展。為了摸清現(xiàn)有中藥資源家底,解決中藥資源短缺、分布不清和信息不對稱等一系列問題,由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組織部署,組織開展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工作。漢川市作為湖北省第四批普查試點縣市之一,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支持下,在有關部門的密切配合下,組建了漢川市中藥資源普查領導小組、普查辦公室和普查工作隊。漢川市野外資源普查于2018年初啟動,2020年底普查工作告一段落。近三年的時間里,普查隊員跑樣地、采集標本、制作標本,為記錄植物全面生境特征,多次前往樣地拍攝,拍攝到大量珍貴的植物照片。本次普查全面了解我市中藥種類、分布情況,摸清本市中藥資源家底,初步了解野生藥材的蘊藏量,為制定本市中藥產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和資源保護利用提供依據(jù)和服務。
本書依據(jù)漢川市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結果編寫,此次普查工作我們共完成了36個樣地、180個樣方套的調查工作。其中系統(tǒng)生成樣地3個,自設樣地33個;經鑒定和查證的植物有79個科、177個屬、194種,采集、制作、鑒定的臘葉標本達1200余份;整理的影像資料達100G,涉及圖片12000余張。為本書的編撰提供了充足的原始資料。該書的出版,旨在填補漢川市無藥用植物志的空白,是漢川市第一部資料齊全、詳實的地方性專著和中草藥工具書。本書科按從低等到高等排列,蕨類植物按秦仁昌系統(tǒng),裸子植物按鄭萬鈞系統(tǒng),被子植物按恩格勒系統(tǒng)排列,屬及屬以下按學名的拉丁字母排列。植物的中文名和拉丁學名采用《中國植物志》和其英文版(Flora of China)的命名。每種植物記述了基源、拉丁學名、別名、生境、藥用部位、采收加工、性味、功能主治。為了便于識別和比較,絕大多數(shù)植物都附有形態(tài)插圖,收載的圖片195張。
本書的編寫工作是在漢川市中醫(yī)醫(yī)院的主持下進行的,編寫工作得到了湖北中醫(yī)藥大學、漢川市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的大力支持和協(xié)助。在編寫過程中,得到了武漢植物園李曉冬等教授的認真審校,并承蒙湖北中醫(yī)藥大學藥學院院長吳和珍指導,謹在此一并表示深切的感謝。
本書的編寫由于受相關條件的限制,必然存在缺點和錯誤,謹請各位專家教授及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張磊,男,1971年2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主任醫(yī)師,現(xiàn)任漢川市中醫(yī)醫(yī)院院長。湖北省中醫(yī)藥學會肝病專業(yè)委員會常務委員、湖北省肝膽疾病學會中西醫(yī)結合肝膽病專業(yè)委員會常務委員、湖北省中西醫(yī)結合學會周圍血管病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孝感市中醫(yī)藥學會副會長、國家中醫(yī)臨床研究基地(湖北)標準化技術指導委員會專家。
蕨類植物門 Pteridophyta 5
一.木賊科Equisetaceae 6
1.問荊 6
2.節(jié)節(jié)草 7
二.海金沙科Lygodiaceae 9
3.海金沙 9
三.中國蕨科Sinopteridaceae 12
4.野雉尾金粉蕨 12
裸子植物門Gymnospermae 21
四.銀杏科Ginkgoaceae 21
5.銀杏 21
五.松科Pinaceae 22
6.雪松 22
7.馬尾松 22
六.杉科Taxodiaceae 23
8.杉木 24
9.水杉 25
七.柏科Cupressaceae 25
10.側柏 26
八.羅漢松科Podocarpaceae 26
11.羅漢松 27
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27
(一)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 27
九.胡桃科Juglandaceae 27
12.楓楊 29
十.楊柳科Salicaceae 31
13.大葉楊 32
14.垂柳 33
15.旱柳 33
十一.榆科Ulmaceae 33
16.樸樹 34
十二.?芃oraceae 35
17.構樹 36
18.無花果 37
19.葎草 38
20.柘樹 39
21.桑 40
十三.蓼科Polygonaceae 47
22.何首烏 47
23.萹蓄 48
24.紅蓼 48
25.杠板歸 49
26.叢枝蓼 50
27.虎杖 51
十四.商陸科Phytolaccaceae 58
28.垂序商陸 58
十五.馬齒莧科Portulacaceae 61
29.大花馬齒莧 61
30.馬齒莧 62
十六.藜科Chenopodiaceae 69
31.土荊芥 70
32.地膚 71
十七.莧科Amaranthaceae 71
33.牛膝 72
34.喜旱蓮子草 74
35.反枝莧 76
36.青箱 76
十八.木蘭科Magnoliaceae 78
37.荷花玉蘭 79
十九.蠟梅科Calycanthaceae 80
38.蠟梅 81
二十.樟科Lauraceae 81
39.樟 82
40.山雞椒 84
二十一.毛茛科Ranunculaceae 85
41.威靈仙 86
42.揚子毛茛 89
43.天葵 90
二十二.小檗科Berberidaceae 92
44.南天竹 93
二十三.木通科Lardizabalaceae 93
45.木通 94
二十四.防己科Menispermaceae 95
46.木防己 95
47.千金藤 96
二十五.睡蓮科Nymphaeaceae 97
48.芡 97
49.蓮 98
二十六.三白草科Saururaceae 99
50.蕺菜 99
二十七.馬兜鈴科Aristolochiaceae 102
51.尋骨風 102
二十八.山茶科Theaceae 104
52.山茶 104
二十九.藤黃科Guttiferae 105
53.金絲桃 105
三十.山柑科Capparaceae 107
54.白花菜 108
三十一.十字花科Cruciferae 108
55.芥菜 109
56.薺 110
57.臭薺 111
58.北美獨行菜 112
59.風花菜 114
三十二.金縷梅科Hamamelidaceae 115
60.紅花繼木 116
三十三.薔薇科Rosaceae 119
61.東京櫻花 120
62.蛇莓 122
63.枇杷 122
64.石楠 123
65.櫻桃李 124
66.野薔薇 125
67.烏泡子 126
三十四.豆科Leguminosae 132
68.合歡 135
69.決明 136
70.紫荊 136
71.黃檀 137
72.野大豆 138
73.雞眼草 139
74.扁豆 140
75.鐵馬鞭 140
76.天藍苜蓿 141
77.南苜蓿 142
78.白車軸草 143
79.救荒野豌豆 144
80.豇豆 144
三十五.酢漿草科Oxalidaceae 159
81.酢漿草 160
三十六.牻牛兒苗科Geraniaceae 161
82.野老鸛草 162
三十七.大戟科Euphorbiaceae 162
83.鐵莧菜 163
84.澤漆 165
85.通奶草 166
86.斑地錦 166
87.白背葉 167
88.烏桕 173
三十八.蕓香科Rutaceae 175
89.橘 177
90.竹葉花椒 179
三十九.楝科Meliaceae 181
91.楝 182
四十.漆樹科Anacardiaceae 185
92.鹽膚木 185
四十一.槭樹科Aceraceae 186
93.雞爪槭 186
四十二.冬青科Aquifoliaceae 188
94.枸骨 189
四十三.衛(wèi)矛科Celastraceae 190
95.扶芳藤 191
四十四.黃楊科Buxaceae 191
96.大葉黃楊 192
四十五.葡萄科Vitaceae 197
97.烏蘞莓 200
98.蘡薁 200
四十六.錦葵科Malvaceae 201
99.苘麻 202
100.木槿 204
四十七.梧桐科Sterculiaceae 206
101.馬松子 208
四十八.堇菜科Violaceae 210
102.長萼堇菜 211
四十九.千屈菜科Lythraceae 222
103.紫薇 223
五十.菱科Trapaceae 224
104.菱 225
五十一.柳葉菜科Onagraceae 226
105.四翅月見草 227
五十二.小二仙草科Haloragidaceae 229
106.狐尾藻 229
五十三.傘形科Umbelliferae 235
107.旱芹 236
108.野胡蘿卜 241
109.竊衣 246
五十四.紫金牛科Myrsinaceae 247
110.紫金牛 247
五十五.報春花科Primulaceae 248
111.過路黃 249
112.腺藥珍珠菜 251
五十六.柿科Ebenaceae 251
113.柿 252
五十七.木犀科Oleaceae 255
114.女貞 256
115.野桂花 256
五十八.夾竹桃科Apocynaceae 258
116.夾竹桃 260
117.絡石 261
五十九.蘿藦科Asclepiadaceae 261
118.蘿藦 262
六十.茜草科Rubiaceae 263
119.豬殃殃 264
120.雞矢藤 266
121.白馬骨 267
六十一.旋花科Convolvulaceae 271
122.打碗花 271
123.旋花 272
124.籬欄網(wǎng) 273
125.裂葉牽牛 274
六十二.馬鞭草科Verbenaceae 278
126.馬鞭草 281
127.牡荊 282
六十三.唇形科Labiatae 283
128.匍匐風輪菜 287
129.寶蓋草 288
130.薄荷 289
131.石薺苧 294
132.紫蘇 295
133.夏枯草 297
134.丹參 298
135.荔枝草 299
136.韓信草 301
137.針筒菜 301
六十四.茄科Solanaceae 302
138.枸杞 305
139.苦蘵 306
140.白英 310
141.龍葵 311
142.牛茄子 312
六十五.玄參科Scrophulariaceae 312
143.阿拉伯婆婆納 319
六十六.爵床科Acanthaceae 322
144.爵床 323
六十七.車前科Plantaginaceae 324
145.車前 325
六十八.忍冬科Caprifoliaceae 325
146.忍冬 326
147.接骨草 327
六十九.敗醬科Valerianaceae 329
148.窄葉敗醬 330
七十.菊科Compositae 332
149.藿香薊 334
150.黃花蒿 335
151.艾 336
152.紅足蒿 336
153.鬼針草 337
154.飛廉 338
155.天名精 338
156.刺兒菜 339
157.野菊 339
158.鱧腸 340
159.一年蓬 341
160.泥胡菜 342
161.馬蘭 343
162.翅果菊 343
163.千里光 344
164.加拿大一枝黃花 345
165.苦苣菜 346
166.鉆葉紫菀 347
167.蒲公英 347
168.蒼耳 348
169.黃鵪菜 348
(二)單子葉植物綱Monocotyledoneae 368
七十一.水鱉科Hydrocharitaceae 369
170.水鱉 369
七十二.百合科Liliaceae 370
171.薤 372
172.湖北麥冬 377
173.菝葜 379
七十三.雨久花科Pontederiaceae 385
174.鳳眼藍 386
七十四.鴨跖草科Commelinaceae 390
175.鴨跖草 391
七十五.禾本科Gramineae 392
176.看麥娘 393
177.藎草 394
178.蘆竹 395
179.狗牙根 396
180.十字馬唐 396
181.紫馬唐 397
182.光頭稗 398
183.白茅 399
184.蘆葦 399
185.桂竹 400
186.鵝觀草 400
187.狗尾草 400
188.荻 400
七十六.棕櫚科Palmae 401
189.棕櫚 401
七十七.天南星科Araceae 402
190.半夏 406
七十八.香蒲科Typhaceae 407
191.水燭香蒲 408
七十九.莎草科Cyperaceae 408
192.粉被薹草 409
193.莎草 409
194.短葉水蜈蚣 411
中 名 索 引 416
參 考 文 獻 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