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江格爾》與藏族的《格薩爾》、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同為中國著名的民族英雄史詩,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之瑰寶!督駹枴芳s在十三世紀后產(chǎn)生于蒙古厄魯特部,以后通過江格爾齊(專門說唱《江格爾》的民間藝人)口口相傳,加工整理,逐漸在蒙古各部流傳開來,成為一部影響深遠的民間文學作品!督駹枴分两袢栽诿晒抛寰劬訁^(qū)廣為流傳,江格爾、洪古爾等仍然是人們喜愛的英雄形象。一百多年來,中、法、美、蒙古等國的學者,根據(jù)民間說唱的故事,整理出版了《江格爾》史詩的不同版本,有15章、26章,甚至100多章的,故事情節(jié)、人物、人數(shù)也各不相同。本書將史詩改編為傳奇小說,以饗更多喜愛《江格爾》的讀者。
前言《江格爾》是蒙古族的一部口傳文學,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與藏族的《格薩爾》、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并稱為中國少數(shù)民族三大英雄史詩。約在公元13世紀前后,《江格爾》由蒙古準噶爾、和碩特、土爾扈特、杜爾伯特四衛(wèi)拉特部民間藝人共同創(chuàng)作完成。史詩描寫了江格爾的坎坷身世。他出生不久,蟒古斯高力金入侵寶木巴,其父母雙雙罹難,他被藏進山洞躲過一劫。獵人蒙根·?讼柛衽既话l(fā)現(xiàn)了他,為他取名江格爾。江格爾在山上與動物為伴,接受天地靈氣,練就非凡本領,兩歲時下山殺死高力金,收回寶木巴,為父母報仇雪恨。三歲時他又殺了蟒古斯杜力棟,此后征服了草原上四十個可汗,率領十二個大巴特爾、三十三個伯東、六千零十二名勇士南征北伐,抵御入侵之敵,將寶木巴建設成為一個人畜興旺、沒有孤兒和鰥寡、沒有凍餓和戰(zhàn)亂、人民安居樂業(yè)的理想家園。江格爾的寶木巴地方,是幸福的人間天堂。那里的人們永葆青春,永遠像二十五歲的青年,不會衰老,不會死亡……史詩表達了蒙古族人民崇尚英雄、熱愛和平、熱愛家鄉(xiāng)的美好情懷。幾百年來,《江格爾》的故事通過民間藝人的說唱,一直流傳于世界蒙古民族中。國內(nèi)外許多著名的蒙古學學者對這一口傳文學進行了整理,中、德、芬、法、美、蒙古等國家都發(fā)表了不少研究文章。由于各地民間藝人的師承關(guān)系不一樣,各人文化水平略有差異,因此根據(jù)他們說唱而整理出來的故事內(nèi)容略有出入,章節(jié)也不盡相同。中國研究《江格爾》的著名專家賈木查先生主編了《史詩〈江格爾〉?毙伦g》一書,書中收集了中、蒙、俄三國流傳的故事,是江格爾故事的集大成者?傊,對于《江格爾》的研究,至今仍然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著大量的工作需要繼續(xù)去做。《江格爾》已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納入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這是值得我們慶賀的好事情。但是,由于過去宣傳力度不夠,少數(shù)人僅知《江格爾》之名,而對內(nèi)容卻是一片茫然。由此可見,積極整理、宣傳、普及這部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具有十分重大的歷史意義。我將史詩改編成小說,這也許更適合普通讀者的閱讀興趣,也算是為弘揚與普及《江格爾》盡綿薄之力。何德修
何德修,生于1946年,祖籍四川彭州,成長于新疆庫爾勒。畢業(yè)于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曾任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管所所長、博物館館長,副研究館員;新疆樓蘭學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人民政府文史館特約研究員。畢生從事文物工作,足跡遍及塔里木盆地及羅布泊荒漠。發(fā)表過多篇專業(yè)學術(shù)論文,出版《繽紛樓蘭》等著述。
前 言第一回江格爾橫空出世...............................................1第二回江格爾與阿勒坦?切吉之戰(zhàn)..............................20第三回薩納勒歸順江格爾..........................................38第四回洪古爾降服薩布爾..........................................53第五回薩納勒的遠征................................................65第六回薩布爾勇建奇功.............................................86第七回洪古爾勇擒阿里亞?孟胡賴................................97第八回江格爾大戰(zhàn)暴君包若?芒乃汗...........................106第九回惡魔夏拉?蛄爾古的覆滅.................................126第十回江格爾舍身勇救洪古爾....................................159第十一回暴君哈拉?肯尼斯的滅亡.................................170編后記.........................................................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