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第一章 月記的興起:瓷都德化的陶瓷歷史與文化生態(tài)
第一節(jié) 技術定位:月記窯
一 結構與燒成
二 窯神信仰:技術的來源
第二節(jié) 窯口歷史與瓷都底蘊
一 窯址分布
二 月記款識
第三節(jié) 走進蔡徑:我的田野
一 聚落的形成
二 家族事業(yè)與個人事業(yè)
三 窯業(yè)成長
本章小結 窯口、器物與人群
第二章 變動的市場:大眾消費與月記窯日用瓷的生產
第一節(jié) 水尾時期
一 場地擴建
二 集中供銷
第二節(jié) 向內搬遷
一 從果場到窯廠
二 陶瓷出口
第三節(jié) 出口轉內銷
一 承包制
二 柿壺:一種廉價的大眾壺
三 龍密的爆發(fā)
本章小結 木土技術的生命力
第三章 技術的革新:傳統(tǒng)龍窯的發(fā)展困境與技藝堅守
第一節(jié) 陶瓷暢銷的背后
一 瓷林矛盾
二 以電代柴
三 龍密的退場
第二節(jié) 傳統(tǒng)市場的轉變
一 內銷茶具市場的興起
二 西洋工藝瓷出口集團的形成
本章小結 生態(tài)、市場與技術網絡
第四章 鄉(xiāng)村的振興:蔡徑村從陶瓷廠到藝術村的轉型
第一節(jié) 從傳統(tǒng)窯坊到陶藝交流中心
一 地方精英的作用
二 藝術家的對接
三 身份轉變:從窯主到非遺傳承人
第二節(jié) 創(chuàng)客與柴燒陶藝
一 洞上陶藝村
二 回鄉(xiāng):生活方式的選擇
三 柴燒藝人如何燒窯
第三節(jié) 技術本土化與技術情感
一 碰撞與融合:引入小柴窯
二 社區(qū)的反映
三 器物的分類與人的情感
四 手工物與造物者的關系
本章小結 傳播與發(fā)明:魅惑的技藝
第五章 國家的在場:非遺語境下的技藝傳承與創(chuàng)新
第一節(jié) 園區(qū)規(guī)劃
一 所有權與管理權分離
二 開發(fā)與征遷
三 新一輪投標
第二節(jié) 遺產復興:技藝的嘗試
一 青花:尋找蚯蚓走泥紋肌理
二 白瓷:傳承中國白瓷質
第三節(jié) 龍窯何去何從
一 窯工的未來:圈子與路子
二 技術的競爭:手藝與名聲
本章小結 社會變革與技藝變遷
結論 技術的本土方案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