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村務管理》是“新型農民學歷教育系列教材”的一個分冊。內容包括:導論,村民自治概述,村級干部組織構架,村民委員會概述,民主選舉,村務的民主決策,村務的民主管理,村務的民主監(jiān)督等8章?勺鳛檗r民大學?茖W歷教育教材和農村干部培訓教材,亦可供廣大農村干部和具有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農民自學使用。
第一章 導論第一節(jié) 中國村務管理的發(fā)展演變
辛亥革命后,與皇權相聯(lián)系的保甲體制逐漸失去了存在和發(fā)揮作用的基礎,同時受西方政治話語的影響,&"地方自治&"成為了政權&"合法&"性的基礎。孫中山表示,在兵事完結之后,把全國1600多個縣劃開,將地方上的情形讓本地人民自己去治;袁世凱也于1914年12月頒布了《自治條例》;北洋政府1919年9月頒布《地方自治條例》,1921年7月再次公布《鄉(xiāng)自治制》等規(guī)則。此期間也有零星的&"村政&"或&"村治&"實驗值得一提。其中,最有影響的莫過于閻錫山1917-1927年統(tǒng)治山西時實行的&"村本政治&"和&"鄉(xiāng)村建設&"的&"村治&"實驗。閻錫山認為,&"用民政治之構造,鄙人亦有一語足以概括之,則行政網是也。大凡世界各國,其行政網愈密者,其政治愈良好、愈進步。……鄙人現(xiàn)在亟亟于編村制,意欲由行政網不漏一村入手,一村不能漏然后再做到不漏一家而一人。&" 閻錫山還在《呈大總統(tǒng)文》中稱:&"一省以內,依土地之區(qū)劃,與人民之集合,而天然形成政治單位者,村而已也。村以下之家族主義失之狹,村以上之地方團體失之泛,惟村則有人群共同之關系,又為切身生活之根據,行政之村舍此莫由&",于是選擇&"村&"這一層次推行&"村制&"。1917年陜西省署頒布了《各縣村制簡章》,1918年10月,又重新修正。1922年公布了《改進村制條例》,并在全省普遍推行。這些&"簡章&"、&"條例&"規(guī)定:區(qū)以下為村,編百戶為村,實行自治。其權利是:編查戶口、人事登記;調解訴訟,執(zhí)行村禁約;整理村范,辦理保衛(wèi)團;辦事積谷、天足、產育、衛(wèi)生、水利、林業(yè)、獎勵家庭工業(yè)。自治村設村民會議為決議機關,由年滿20歲以上的村民組成。村民會議有權選舉村長、村副、村監(jiān)察委員、自治會公斷員等;決議省縣法令應議事項,行政官亭交議事項,監(jiān)察委員提交事項;決議本應興革的各種事項;審議村民20人以上所提議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