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初有無”,萬物原初中美之為“大”無名卻有實。大美終而有了一個言說的對象,這位不速之客卻反客為主。從寂寞入喧鬧,在主體之間七嘴八舌中大美難免名實相乖,美名之下往往其實難副。在“自然人化”過程中感官“人化”發(fā)生了美感與藝術創(chuàng)造力,繼之美學與文藝學分別成為獨立的學科,它們的知識合法性以各自認識上的真理性支持。
我們?nèi)宋募覉@中這兩片小小田畦。它們緊相毗鄰又以田埂與其他地塊相隔。這就是美學和文藝學以其對象的感性審美形式區(qū)別于其他學科對象的形式。
毛崇杰,1939年生于上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1962年畢業(yè)于南京大學地質(zhì)系,1982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藝學碩士學位,著有《席勒的人本主義美學》、《存在主義美學與現(xiàn)代派藝術》、《20世紀西方美學主流》(合著)、《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史》(第三卷)、《顛覆與重建——后批評中的價值體系》、《走出后現(xiàn)代——歷史的必然要求》、《實用主義的三副面孔——杜威、羅蒂和舒斯特曼的哲學、美學與文化政治學》。
總論
一 后學科與后理論狀況
二 人文與科學/學科與學科性
三 科學性、學科性與文化研究
四 社會分工與學科分界
五 馬克思與文藝學學科性
哲學篇
一 美學文藝學重建的哲學基礎
二 我國哲學界有關的幾場論戰(zhàn)
三 新世紀的再交鋒——“重新理解”還是“隨意闡釋”?
四 我國美學界的介入
五 自然與人——走出人類中心主義
六 文學與哲學解釋學
七 馬克思主義美學文藝學與普世價值 總論
一 后學科與后理論狀況
二 人文與科學/學科與學科性
三 科學性、學科性與文化研究
四 社會分工與學科分界
五 馬克思與文藝學學科性
哲學篇
一 美學文藝學重建的哲學基礎
二 我國哲學界有關的幾場論戰(zhàn)
三 新世紀的再交鋒——“重新理解”還是“隨意闡釋”?
四 我國美學界的介入
五 自然與人——走出人類中心主義
六 文學與哲學解釋學
七 馬克思主義美學文藝學與普世價值
美學篇
一 美、審美與美學的發(fā)生——從哲學、文化與自然科學方面考察
二 美學,應對復興與學科性危機
三 美學“學科新形式的探討”——韋爾施的美學悖論及思想進路
四 “內(nèi)美”不是美——對“社會美”問題的重新思考
五 美學與文藝學之本體論與本質(zhì)論
六 蔡儀對馬克思主義美學體系建設的重要貢獻
文藝學篇
一 文藝學學科合法性問題
二 本體論上的藝術生產(chǎn)/消費/價值
三 文藝的目的性與工具性
四 中國古代文論的生存與發(fā)展之路
五 “思無邪”:文學對真理的審美關系
六 藝術終結——藝術與科技進步
七 藝術的審美本性與去審美化問題
文化篇
一 后現(xiàn)代果真死了嗎?——“終結”與“回到”間的邏輯與歷史的張力
二 回到亞里士多德——以善為歷史目的之實踐
三 回到康德——向著世界聯(lián)盟的世界公民
四 “回到黑格爾”與“回到馬克思”——歷史總體與意識形態(tài)幻象
五 “回到馬克思”之東方話語——柄谷行人與可能的共產(chǎn)主義
六 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使命與世界命運——晚期資本主義在哪里終結?
附:藝術電影的文化政治學與詩學闡釋
《暴君焚城記》與信仰自由
《無畏上將——高爾察克》與電影的史詩品格
法西斯亡靈的招魂曲——日本電影《吾為君亡》
電影《女王》是保守主義的嗎?
小人物們的正義之歌——俄羅斯影片《十二怒漢》
電影中的冷戰(zhàn)——《同伙》
“無樂不作”與“娛樂致死”——《海角七號》與《非誠勿擾》比較
太虛幻境與夢工廠中的性幻想——從《紅樓夢》到新浪潮與“后女性”電影
超越“鄉(xiāng)愁”的《鄉(xiāng)愁》——解讀塔可夫斯基的影片
索引
主要參考文獻
小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