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門史文庫:中國史學史》對中國深厚的史學傳統和悠久的史學歷程作了新的梳理和勾勒,既敘述了中國史學史體系的建構過程,又對傳統的史學史體系進行了適度的解構,對過往學者在傳統史學史體系建構中的學術活動作了分層和標識,認為中國史學史是中國學者數千年來將客觀的史學現象和主觀的學術創(chuàng)新相結合的結果。《中國史學史》對史學的概念、觀念與思想,發(fā)展的規(guī)律及基本特征,歷史學家及其家學淵源和學術流派,代表性的歷史著作,歷史編纂學,以及史學修纂機構與管理制度等各個方面的內容作了探討,不僅有助于了解中國史學史的全貌,而且有助于認識整個中國文明的形成過程。
謝貴安,1962年生,湖北襄陽人。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暨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史學史和明清文化史。出版《中國實錄體史學研究》、《明實錄研究》、《中國史學史散論》、《明清文化史探研》、《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與馮天瑜合作)、《太玄大戴禮研究》(與劉韶軍合作)等專著,發(fā)表學術論文100余篇。
緒言 中國史學史的對象、方法、分期與研究現狀
一、中國史學史的概念與對象
二、中國史學史的研究理論及方法、分期
三、中國史學史學科的產生與發(fā)展
四、中國史學史的研究現狀
五、本書的特色
第一章 中國史學的起源:先秦
第一節(jié) “史”、“史官”與史學起源
一、“史”字的解析
二、史官的職掌與史學活動的起源
第二節(jié) 由公文檔案積淀而成的先秦歷史著作
一、歷史著作的出現
二、文件匯編:《尚書》與《逸周書》
三、“編年體”實踐:《春秋》、《左傳》與《竹書紀年》
四、“記言體”實踐:《國語》與《戰(zhàn)國策》
第三節(jié) 先秦歷史意識與史學觀念
一、先秦歷史意識的繁富
二、先秦史學觀念的萌芽
第二章 中國史學的成立:秦漢魏晉南北朝
第一節(jié) 中國傳統史學的卓然獨立
一、史學形成與獨立的兩個階段
二、中國傳統史學獨立的表現
三、中國傳統史學獨立的原因與過程
第二節(jié) 史學獨立的奠基期:秦漢時期的史學
一、社會背景對秦漢史學的影響
二、秦漢史書由禁行到傳播
三、從《漢書》到《東觀漢記》:斷代紀傳體正史的確立
四、《漢紀》:編年體的重光
第三節(jié) 司馬遷及其《史記》的命運
一、《史記》成書過程與主題思想
二、究天人之際:《史記》是掌文史星歷的太史令職務的特定反映
三、《史記》由子書演為史書的過程
第四節(jié) 史學獨立的形成期:魏晉南北朝史學
一、魏晉南北朝史學獨立的背景
二、魏晉南北朝史學獨立的表現
第五節(jié) 魏晉南北朝時期史學的代表成果
一、兩晉南朝代表史著
二、十六國北朝代表史著
第三章 中國史學的發(fā)展:隋唐五代宋遼金元
第一節(jié) 隋唐宋元史學的重塑運動
一、史學、史書概念與史學學科的進一步確立
二、目錄著作對史學的塑造
三、劉知幾對史學體系的重塑
第三節(jié) 唐代史學的發(fā)展
一、唐代史館的運作
二、正史的大規(guī)模續(xù)作
三、典章制度體的創(chuàng)立
四、從起居注、時政記、日歷到實錄及國史
五、新歸吏部的歷史地理著作
第三節(jié) 五代十國的史學
一、五代實錄的修纂
二、《舊唐書》的撰著
第四節(jié) 宋代史學的高度繁榮
一、宋代史學概念與理論的發(fā)展
二、宋代史學的時代特征
三、兩宋館閣:修史、校史機構
四、宋代編年體的發(fā)展
五、宋代紀傳體的發(fā)展:前代正史、當代國史與《通志》
六、紀事本末體的創(chuàng)立與典章制度體的進展
七、金石學的誕生與方志的發(fā)展
八、野史筆記的興盛
第五節(jié) 遼夏金元史學
一、遼夏金元的“史學”概念
二、遼夏金史學
三、元朝的史學
第四章 中國史學的鼎盛:明至清中期
第一節(jié) 明清史學概念與史學體系的發(fā)展
一、經、史的盈縮與消長
二、明清“史學”概念的新發(fā)展
三、明清史學的分類與史學史體系的塑造
第二節(jié) 明清兩朝的修史機構
一、明朝的修史機構
二、清朝的修史機構
第三節(jié) 明代史學的基本歷程
一、明前期史學及其特點
二、明中期史學及其特點
三、明后期史學及其特點
第四節(jié) 明代的史論、史考與史學理論
一、明代史論發(fā)達的原因與特征
二、千秋功罪:對歷史的翻案與新論
三、對史學本身的思考與評論
四、從潛滋暗長到蔚然成風:明代史考的發(fā)展
第五節(jié) 明代史籍纂修的發(fā)展
一、明代紀傳體纂修的繼續(xù)
二、明代編年體史書的纂修
三、明代的紀事本末體和典章制度體
四、明代的地理著作
第六節(jié) 清代史學的基本歷程
一、清前期:明遺民史學的形成
二、清中期:乾嘉學術史與考據史學的發(fā)展
三、清中后期:嘉道經世史學的興起
第七節(jié) 清代的歷史觀與史學理論
一、清代帝王的歷史正統論與史學思想
二、以王夫之《讀通鑒論》為代表的清代史論
三、章學誠《文史通義》對史學理論的貢獻
四、清人對史學真實性的追求和論述
第八節(jié)清代史籍纂修的空前繁榮
一、清代紀傳體修纂水平的提高
二、清代編年體的繁盛
三、清代紀事本末體的進步
四、以“六通”和《會典》為代表的清代典章制度體
五、清代“地理”書與地方志
第五章 中國史學的近代轉型:晚清至民國
第一節(jié) 中國史學被納入近代學科之中
一、近現代“歷史”與“歷史學”概念的產生
二、中國史學被納入近代學科體系之中
三、“史學史”概念的提出與史學史學科的產生
第二節(jié) 中國傳統史學的近代轉換
一、中國傳統史學近代轉型的內部驅動
二、中國傳統史學近代轉型的外部驅動
三、近代史學轉型的標志:梁啟超的“新史學”問世
四、“新史學”的發(fā)展與中國近代史學理論的建立
第三節(jié) 中國近現代史學的基本流派
一、何炳松與中國魯濱遜“新史學”學派
二、李大釗、郭沫若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流派
三、傅斯年與中國蘭克學派
四、顧頡剛與古史辨學派
五、王國維、陳寅恪、陳垣與考證學派
第四節(jié) 近現代史學論著的生成機構與基本形式
一、近現代史學的生成機構和機制
二、近現代史學的基本形式:學術論文與章節(jié)體的興起
第五節(jié) 中國傳統史體撰述的延續(xù)
一、晚清民國紀傳體著作
二、晚清民國的編年體與典章體
三、晚清民國的紀事本末體
參考文獻
一、古籍
二、著作
三、論文
四、未刊學位論文
后記
當然,王國維之所以能夠產生上述重大發(fā)現,與羅振玉有密切的關系。可以說,是二人共同研究的結果。王國維從事甲骨文的研究是在隨羅氏到日本以后,此前王國維的研究重點在文學、哲學和美學。而且,他的論文發(fā)表時間在1917年以后,而羅振玉則在1909年便寫成了《殷商貞卜文字考》一卷,分考史、正史、卜法、余說四篇。1914年又在此書基礎上撰成了影響巨大的甲骨學專著《殷虛書契考釋》。書中對王國維在發(fā)現甲骨文中所載殷王名字與《史記》相符的成果予以引用和證明,而王國維則為是書寫了序,并在以后撰寫的《最近二三十年中國新發(fā)現之學問》中,均承認“審釋文字,自以羅氏為第一,其考定小屯為故殷墟,及審釋殷帝王名號,皆由羅氏發(fā)之”①?磥恚眉坠俏淖C明《史記》所載商王世系,是羅振玉和王國維二人共同發(fā)明,應該是兩人共同研習和討論的結果。此前學術界因為羅振玉的政治立場,而將其成就一筆抹煞,完全轉移到王國維的頭上。追求“以事實決事實”的王國維,想必是不會贊同的。
王國維一生著述十分豐富,生平著述62種,包括前面提到的《人間詞話》、《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和《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續(xù)考》等成果,都被編成各種文集和全集。1921年壬國維將自己的經史論文編成20卷的《觀堂集林》,由烏程蔣氏出資刊行。1940年趙萬里與王國華合編成《王靜安先生遺書》刊行,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又據此刊本影印,改名為《王國維遺書》。1984年中華書局開始出版《王國維全集》,但尚未出齊。1976年大通書局影印《王國維先生全集》,是當前收羅最齊的本子。郭沫若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序》中稱贊王國維“在幾千年的舊學城壘上,燦然放出了一段異樣的光輝”。羅振玉在王國維死后曾說:“能繼承王國維者,唯陳寅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