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教社大學生英語分級閱讀.2年級: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定 價:24 元
- 作者:(德)韋伯 原著,(美)帕森斯英 譯,朱倩,倪壽鵬 漢譯
- 出版時間:2014/3/1
- ISBN:9787544626965
- 出 版 社: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H319.4
- 頁碼:201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16開
《外教社大學生英語分級閱讀(二年級):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是德國著名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的經(jīng)典作品,可謂是現(xiàn)代人文社會科學的神來之筆。書中斷言禁欲主義的新教倫理是資本主義經(jīng)濟生活的精神內(nèi)驅力,沒有西方理性主義傳統(tǒng)就沒有近代資本主義文明。
馬克斯·韋伯(1864-1920)是現(xiàn)代社會學的奠基人和主要學者,著名的經(jīng)濟學家。韋伯生于德國的埃爾福特,父親是當時一位具有自由主義思想的政治活動家,母親則信奉加爾文教。在大學就讀期間,他主攻法律,博士論文研究的是意大利和西班牙中世紀的貿(mào)易組織。1894年和1896年,他先后獲聘弗萊堡大學和海德堡大學政治經(jīng)濟學教授。1898至1903年他因病而無法繼續(xù)從事研究和寫作,他最重要的作品,均是1904年后直至他去世這段時間的成果。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1905)是韋伯最著名的作品,也是西方經(jīng)濟和社會理論著作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在此書中,韋伯令人信服地證明,先前被認為與資本主義精神相抵觸的新教(清教)思想,實際上卻是現(xiàn)代資本主義精神的基石,新教關于抵制物質利益的言論實際上是促使人們?nèi)カ@取物質利益的推動力。韋伯認為,盡管新教倡導人們接受自己卑微的地位,要人們致力于日常平凡的艱苦勞作,而不去考慮諸如獲取物質利益、改變社會地位、奢侈的生活等,正是這樣的教諭,產(chǎn)生了“勤勞節(jié)儉”的倫理原則。韋伯的結論是,“資本積累”的觀念雖然并非直接來自新教倫理,但該倫理原則對勤勞和節(jié)儉的推崇卻在不經(jīng)意中為資本主義奠定了精神基礎。韋伯這一關于資本主義起源的論斷在學術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和論爭,但依然是對資本主義精神和起源的經(jīng)典解釋之一。
前言
作者導言
問題
宗教派別與社會階層
資本主義精神
路德的天職概念
新教禁欲主義諸分支的實踐倫理
世俗禁欲主義的宗教基礎
禁欲主義與資本主義精神
如今,富蘭克林所有的道德態(tài)度都帶上了功利主義色彩。誠實是有用的,因為它保證了信譽;守時、勤奮、節(jié)儉也是如此,這就是它們成為美德的原因。它的邏輯推論是,舉個例子說,如果表面上誠實就可以達到同樣目的,那么這就足夠了,多余的誠實在富蘭克林眼里顯然是無益的浪費。事實上,他的自傳里那些關于他皈依美德的故事,或是關于嚴格表現(xiàn)出謙遜姿態(tài)、拼命貶低自己的功勞以贏得日后廣泛贊譽等這些行為的價值的討論都證實了這種印象。在富蘭克林看來,那些美德與其他一切美德一樣,只有在對個人有實際用處的范圍內(nèi)才成其為美德,只要能達到預期的目的,代之以純粹的表面現(xiàn)象往往也就足夠了。這就是絕對的功利主義所不可避免的結論。在許多德國人印象中,美國精神所具有的美德純屬偽善,這種印象看來在這一突出事例中得到了印證?蓪嶋H上,事實決非如此簡單。本杰明·富蘭克林本人的品質,如其自傳的異常坦率所顯示,與這種懷疑正相矛盾。他將對美德功用的認知歸因于某種引導他走上正途的神示,這就說明他宣揚的并非僅是為了利己目的而文過飾非,而是另有原因。
事實上,這一倫理的“至善”,即掙越來越多的錢,與極力避免對生活的自發(fā)享受相結合,首先就不含任何幸福主義,更不用說享樂主義的成分。人們?nèi)绱思兇獾卣J為這種“至善”本身就是目的,從單個個體的幸;驅嵱玫慕嵌葋砜,它似乎是全然先驗和絕對非理性的。人被掙錢和獲利所支配,將其作為生命的最終目的。經(jīng)濟上的獲取不再作為滿足人們物質需要的方式而從屬于人。這種我們應稱之為自然關系的倒置,從自然本真的觀點看如此非理性,卻顯然是資本主義的首要原則,正如它被所有不受資本主義影響的民族所遺忘一樣確定無疑。同時它還表達了一種與某種宗教觀點緊密相聯(lián)的情感。如果我們這樣問,為什么要“從人身上擠出金錢”,本杰明·富蘭克林本人盡管是個乏味的自然神論者,在自傳里卻引用了《圣經(jīng)》里的話來回答,這話是他那位加爾文教徒的嚴父在他小時候一遍又一遍強調(diào)給他聽的:“你看見辦事殷勤的人嗎?他必站在君王面前”(箴言第22章第29節(jié))。在近代經(jīng)濟秩序下掙錢,只要做得合法,就是美德和精通某一行業(yè)的結果和體現(xiàn);而這種美德和精通,現(xiàn)在不難看出,正是富蘭克林倫理的全部真義,正如我們引用的章節(jié)及他所有著作無一例外表達出來的那樣。
確實,這種今天我們?nèi)绱耸煜,實際上卻遠非理所當然的關于職業(yè)責任的特定觀念,正是資本主義文化的社會倫理中最典型的東西,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資本主義文化的根基。這是一種個體被認為應當感覺到或者確實感覺到的對于其職業(yè)活動內(nèi)容的義務,無論這一職業(yè)活動是由什么樣的內(nèi)容組成,特別是,哪怕它表面上只表現(xiàn)為運用個人權力或物質財產(chǎn)(作為資本)。
當然,這一概念并非只有在資本主義條件下才出現(xiàn)。相反,隨后我們將追溯至資本主義產(chǎn)生之前。自然,我們更不會認為個人(企業(yè)家或勞工)對這些倫理箴言有意識的接受是當今資本主義進一步存在的條件。當今的資本主義經(jīng)濟是個人生于其中的浩瀚宇宙,對于他而言,至少是對于作為個人的他而言,它是作為一種他必須生活在其中的無法改變的秩序而出現(xiàn)在他面前的。只要這個人涉足市場關系體系,他就被迫遵從資本主義行為規(guī)則。長期跟這些規(guī)范對著干的制造商,不可避免會被淘汰出經(jīng)濟舞臺;同樣,不能或不愿適應這些規(guī)范的工人,就會失業(yè)而流落街頭。
這樣,今天逐漸主宰經(jīng)濟生活的資本主義,就通過經(jīng)濟上適者生存的方法,培養(yǎng)和選擇它所需要的經(jīng)濟主體。不過我們應當很容易看出,這里用選擇這個概念來作歷史的解釋是有局限性的。為了確保一種符合資本主義特點的生活方式無論如何被選中,即,這種生活方式逐漸支配其他生活方式,它就必須不能起源于某些孤立的個人,而是應該作為一整群人共同的生活方式。這個起源就是真正需要解釋的東西。較為樸素的歷史唯物主義學說認為,這些觀念是作為經(jīng)濟狀況的反映或上層建筑而出現(xiàn),對此我們將在下文詳細論述。無疑,在本杰明·富蘭克林出生的家鄉(xiāng)(馬薩諸塞),資本主義精神(按照我們所賦予的意義)在資本主義秩序確立之前就已存在。只要大家能夠注意到這一點,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早在1632年,就有人抱怨說,與美國其他地方不同,新英格蘭人特別精于算計、追求利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