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紀實性科技資料書,從北京的古代橋梁、古橋結構技術研究、北方四省古橋、江南古橋、古代橋梁結構考察等方面記錄了中國古橋結構技術資料。其資料來源主要是在從事北京橋梁建設、橋梁養(yǎng)護及其技術研究實踐中所積累的材料,以及對各省主要古代橋梁的考察,并參加著名古橋的大修工程等取得的第一手材料。
·茅以升先生之所以認為寫作中國古橋技術專著,非孔慶普先生莫屬,是因為孔慶普先生在這個領域具有獨特而豐富的經驗,特別是在北京地區(qū)。 ·孔慶普先生對古橋的考察區(qū)域從北京擴展到華北和江南,先后參加了河北趙縣安濟橋、陜西西安灞橋、江蘇蘇州寶帶橋的大修工程。他特別重點研究了蘇州和紹興的古橋,以及直接聯(lián)系河道以及沿河的古建筑,且積累了相當數(shù)量的第一手古橋技術資料! た讘c普先生對中國古橋的研究、認知是多維度的,不僅有區(qū)域性的實感和分析,而且善于歷史沿革分析。
孔慶普,1928年出生于河北高邑縣武城村,1945年考入北京大學工學院土木系,1948年11月休學,就讀于公費學校,1950年分配到建設局工作。1952年初,公派到清華大學結構系插班三年級學習,1953年畢業(yè)。1997年(69歲)退休。四十八年來,歷任工程隊隊長、工區(qū)主任、市政工程處總工程師、市政工程局副總工程師、市政處顧問。技術職稱先后有:技術員、工程師、高級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引言
第一章 中國古代橋梁概況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古代橋梁結構技術的發(fā)展
第三節(jié) 中國古代橋梁的類型及基本構造
第二章 北京古代橋梁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橋梁調查
第三節(jié) 橋梁養(yǎng)護的蘇聯(lián)經驗
第四節(jié) 古橋技術狀況與養(yǎng)護
第五節(jié) 古代橋梁的地下埋藏
第六節(jié) 宮苑和公園內古橋
第三章 古橋結構技術研究
第一節(jié) 石拱橋拱碹承載力技術檢定
第二節(jié) 石板梁橋技術檢定 引言
第一章 中國古代橋梁概況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古代橋梁結構技術的發(fā)展
第三節(jié) 中國古代橋梁的類型及基本構造
第二章 北京古代橋梁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橋梁調查
第三節(jié) 橋梁養(yǎng)護的蘇聯(lián)經驗
第四節(jié) 古橋技術狀況與養(yǎng)護
第五節(jié) 古代橋梁的地下埋藏
第六節(jié) 宮苑和公園內古橋
第三章 古橋結構技術研究
第一節(jié) 石拱橋拱碹承載力技術檢定
第二節(jié) 石板梁橋技術檢定
第三節(jié) 石臺木梁石面橋技術檢定
第四節(jié) 石拱橋上部結構伸縮研究
第五節(jié) 石板梁橋橋面伸縮研究
第六節(jié) 橋臺和橋墩的穩(wěn)定性驗算
第七節(jié) 橋基與海墁構造考察
第八節(jié) 跨徑與拱厚、跨徑與墩厚的關系
第四章 北方四省古橋
第一節(jié) 古橋調查及資料收集
第二節(jié) 北方四省古橋技術狀況
第三節(jié) 全國公路養(yǎng)護會議
第五章 江南古橋
第一節(jié) 古代橋梁資料收集
第二節(jié) 江南古代石拱橋
第三節(jié) 關于橋上建筑物
第六章 古代橋梁結構考察
第一節(jié) 著名古橋結構考察
第二節(jié)北京古橋結構考察
第三節(jié) 北京古橋遺跡和古代排水溝渠考察
第四節(jié) 薄拱薄墩石拱橋結構考察
第五節(jié) 石梁橋結構考察
第六節(jié) 古代木橋結構考察
附表
表A-1 北京古代橋梁總表。1949)
表A-2 北京石板梁橋墩跨比表
表A-3 其他省市古代石拱橋表
跋 這是使命,也是宿命
圖片索引
1.盧溝橋
盧溝橋跨于永定河上,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興工修建,明昌三年(1192)建成。明代在盧溝橋東建拱極城(民國改直隸省宛平縣城),清代重修,民國時期修理。
(1)查閱歷史檔案。所查閱歷史檔案主要如下。
《金史河渠志》記載:大定二十八年五月詔盧溝河使旅往來之津要。令建石橋。未行而世宗崩。大定二十九年六月章宗以涉者病河流湍急。詔命造舟。既而更命建石橋。明昌三年三月成。敕命名曰廣利。
《章宗紀》載:大定二十九年六月作盧溝石橋。明昌三年三月癸未盧溝橋成。
明《英宗實錄》中記載:正統(tǒng)九年三月修盧溝橋。
明《孝宗實錄》中記載:弘治三年五月修盧溝橋。
明《世宗實錄》中記載:嘉靖二十年修盧溝橋。嘉靖二十年四月甲子詔止盧溝橋工。嘉靖三十四年修盧溝橋,嘉靖三十四年五月壬戌盧溝橋工完。嘉靖三十五年四月己卯修盧溝橋。
上述記載,明嘉靖年間曾三次修理盧溝橋,第一次是嘉靖二十年(1541)修橋未完,于當年四月停工。第二次是嘉靖三十四年(1555)復工,當年五月完成。此次修葺可能是不夠牢固或不徹底,于次年又第三次修橋。這三次修橋都是在河水較少的季節(jié)施工,修理部位無記載。
《順天府志》載:雍正十年重修橋面。乾隆十七年重修橋面、獅柱石欄。
民國初年的盧溝橋照片顯示,橋上兩側有節(jié)間式石欄桿,欄桿內側有一道緣石,橋面全是橫向鋪砌的石板;橋的東北角有“盧溝曉月”碑亭,亭頂是四坡攢尖盔式,上面有較高的寶頂,四角翹起較高;康熙碑的碑亭只露出北面的一少部分,可以看出是四坡式亭頂,明顯低于“盧溝曉月”碑亭的亭頂;宛平城西門上的箭樓,是歇山式樓頂。西面有兩層箭窗,上層有六個箭窗,下層有七個箭窗。箭樓的上面露出城樓的樓頂,只顯示樓頂是歇山式;箭樓兩邊的垛口墻完整;箭臺的西面好像是沒有門洞(在橋面的東端有許多堆積物,看不見箭臺的全貌)。
民國年間的“盧溝曉月”碑照片顯示,碑亭的頂為盔式四坡瓦頂,“康熙碑”的碑亭頂是四坡瓦頂,都已損壞。民國二十四年(1935)的盧溝橋照片中顯示,橋東南角的翼墻已被堤岸擋住。由此說明,此處早在1935年曾做過加固工程。民國二十四年(1935)盧溝橋的南立面照片顯示,碹臉兒已全部為水泥抹面。二十五年(1936)盧溝橋的北立面照片顯示,碹臉兒已全部為水泥抹面,第六、七孔的龍門上有龍頭。民國二十六年(1937)盧溝橋照片顯示,橋面南側有馬車專用石板道,說明馬車專用石板道的修筑年代在1937年以前。
民國年間的《東華續(xù)錄》記載:“乾隆五十二年二月丁丑修盧溝橋!薄杜f都文物略》中盧溝橋的照片顯示,橋東頭兩座破損的碑亭,其石柱、石枋(橫梁),上面似有木椽伸出。當初在石梁上有可能蓋有木結構頂。
據(jù)道路科工程師范子昌和試驗室工程師劉士元(二位曾在河北省公路局工作)說,民國時期更換過橋欄桿望柱和欄板,雕刻粗糙,石料偏黑色。民國時期,東橋臺南北燕翅及其南北堤岸曾不止一次做過加固和加高,用水泥沙漿砌筑大卵石,將原構筑物包砌。
據(jù)盧溝橋鎮(zhèn)鎮(zhèn)長(兼書記)鄭福來同志和居住在盧溝橋西頭的農民長者介紹,民國二十四年(1935),在橋身段的石板橋面上加鋪瀝青面層,因為當時經常有鐵輪馬車過橋,為保護瀝青面,在瀝青路面的南邊加鋪一層薄石板。東西兩頭(橋堍)還是石板面,每年冬季,必須在石板橋面上墊些沙石土維持馬車通行。
“七七事變”,日本兵攻打宛平城和盧溝橋,“盧溝曉月”碑亭被日本鬼子破壞。根據(jù)以上歷史資料,橋東頭的康熙七年(1668)修橋碑記,立于康熙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根據(jù)碑文記載,盧溝橋被水毀應該是康熙七年(1668),翌年(1669)修復。碑文中只說橋東北水毀12丈(合公制38公尺多),未說明沖壞橋梁部位。又說“復架木以通行人,然后庀石為梁整頓如舊”。依此記載,既架設臨時木橋以通行人,必定是石橋被沖斷才架木橋,然后備石料修復石橋如舊貌。至于沖斷多少更無說明。其他歷史資料中也未查到此次水毀情況及修復記載。依目前石橋東端第一、二兩孔的拱碹及
其以上結構,以及石料的風化程度,該二孔肯定是重修過。這兩孔拱碹及其以上部位可能就是康熙七年(1668)被水沖斷后所修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