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亡漢興三十年》共十一章,用略帶調侃的語言講述了嬴政統(tǒng)一六國,到秦二世王國,再到農民起義風起云涌用,直至劉邦建立漢朝去世的歷史,其中對農民起義,尤其是劉邦如何突破重圍建立漢朝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描述和剖析。與正史不同,本書不僅對秦亡漢興過程中的重大事件,還對在不同事件及其中起著舉足輕重作用的關鍵人物的心理進行了分析,如嬴政的派人尋找仙藥只是政治布局需要,陳勝自立為王后的眾叛親離,劉邦的禮賢下士,等等。尤其是對這些風云人物的成王敗寇、忠奸善惡的分析,其觀點新穎,也讓人物顯得立體生動,在引導讀者進行創(chuàng)新的歷史思考的同時,讀來也頗為有趣味性。
孔子在《論語·憲問》中曾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边@里的“為己”,是指為了自己學習,從而實現(xiàn)修身養(yǎng)性的目的;而“為人”則是指賣弄于他人、嘩眾取寵。兩千多年后,此語仍是當今社會的真實寫照。
一部真正高水平作品的誕生,其作者的創(chuàng)作動機必然是“為己”的。因為只有如此,作者才能經由內心的自我了解去了解外界,才能使其治學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不受既有觀念的約束,不為名利而取悅他人。也只有如此,作者的學術才能真正精進,真正有所創(chuàng)新。
為己治學,才能思想獨立。思想獨立,才能創(chuàng)新。
史學的發(fā)展,一在于史料之搜集、整理,二在于新觀點之提出,后者必須以前者為基礎。治史學者,要在基本史料的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見,從舊材料中提出新問題,并引領時代新潮流。當然,這里所說的創(chuàng)見、創(chuàng)新,一定要以基本史料做基礎,而不是曲學附會,故作標新立異或炒作,否則便只是欺世盜名、自欺欺人,為真正的治學者所不齒。
近代史家陳寅恪先生在談治學時,曾自稱“不甘逐隊隨人,而為牛后”,這無疑是史學創(chuàng)新的典范,也是一個真正史家所應具備的操守。
筆者不才,對秦末漢初史頗感興趣,遂以《史記》《漢書》《資治通鑒》等史料為基礎,參考王夫之《讀通鑒論》、趙翼《二十二史札記》、錢穆《秦漢史》、田余慶《秦漢魏晉史探微》等,將自己所思所得編排次序,予以整理,以饗讀者。
自嬴政統(tǒng)一六國到劉邦去世,這段時間雖短,在中國歷史上卻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其重要性不亞于其他任何一段時期。正如趙翼所言:“蓋秦、漢間為天地一大變局!保ㄒ姟抖吩洝肪矶皾h初布衣將相之局”條)中國歷史發(fā)展到這里,正走到了封建時代與帝國時代的銜接時段。這也就注定了它不能獲得如后世王朝般的穩(wěn)定性,也因此成為左右中國歷史方向的關鍵岔路口。
具體而言,這一時期可分為三個各具特色的階段:
第一階段:自秦帝國誕生至胡亥即位(十二年)。秦朝作為一個偉大而短命的王朝,其特殊性在于崇尚以法家思想治國,而不以儒家倫理標榜。這種單方面的極端性,致使帝國先天畸形。秦始皇雄略過人,治國戒慎戒懼,彌合朝中三派的裂痕,使帝國臻于極盛,卻不能避免二世而亡,原因何在?除賈誼指出的“仁義不施”之外,“亡秦者胡”和“亡秦必楚”各指出其中癥結的一部分,即統(tǒng)治階級的內訌和封建勢力的死灰復燃。
第二階段:自陳勝、吳廣起義至項羽敗亡(八年)。這是一段劇烈變動的時期,“五年之間,號令三嬗”。胡亥集團的倒行逆施,葬送了秦始皇的帝國偉業(yè),致使天下分崩離析,重返封建時代。當時諸侯紛爭,興衰無常,卻始終在沿一定脈絡前進。項羽想以楚政權統(tǒng)一天下,在東方重建帝國,卻遭到以劉邦為首的西方勢力的嚴重挑戰(zhàn)。紛亂時局中,只有范增、蒯通等少數(shù)人看透了本質,卻只能望洋興嘆。
第三階段:自劉邦稱帝至駕崩(七年)。秦朝之后,中華民族將走向何方?劉邦布衣出身,他領著一群烏合之眾,先滅秦,后敗項羽,最終從紛繁時局中脫穎而出。他為何獲勝?可以從“統(tǒng)一戰(zhàn)線”“根據地建設”“武裝斗爭”中尋找答案。漢朝建立后,劉邦從秦朝的統(tǒng)治經驗中汲取營養(yǎng),予以斟酌損益,使其屹立四百余年不倒,使中國歷史平穩(wěn)地從封建時代過渡到帝國時代。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本書從基本史料出發(fā),而不囿于成見,將秦亡漢興這段歷史置于中國歷史長河中,從微觀視角全方位、多角度觀察,提出數(shù)十個司空見慣的“老”問題,并予以“新”解答,是對秦漢史的全新解讀,謹希望對讀史者有所啟迪。
序
秦、漢易代,是中國歷史上的大課題。
羅貫中曾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時至今日,“合”已成為中國政治局面的常態(tài),而“分”的時間越來越少,已逐漸成為一種變態(tài)。
這種演變趨勢的起點,至少可追溯至先秦時代。周朝對中華民族的貢獻之一,是在中國人的潛意識中確定了“天下應該統(tǒng)一”的觀念。早在秦統(tǒng)一之前的一個半世紀,梁惠王就已和孟子在探討“天下惡乎定”的問題。
春秋、戰(zhàn)國諸子百家,無不是順應“統(tǒng)一”的趨勢應運而生的,雖然理念各異,卻殊途而同歸。最終,法家以秦國為依托,為回應這一時代大問題交出了滿意的答卷。商鞅變法一個半世紀后,統(tǒng)一的秦帝國橫空出世。
這項統(tǒng)一帝國的偉業(yè),是在秦始皇嬴政手中完成的,他也因此而彪炳千古。秦始皇嘔心瀝血,操勞一生,使秦帝國臻于極盛。但秦之統(tǒng)一和建立操之過急,一些先天性的隱患未得到妥當解決。結果,秦始皇辭世后,胡亥、趙高集團的倒行逆施,立馬使局勢急轉直下,甚至出現(xiàn)反方向倒退。
顯而易見,胡亥集團的暴政致使帝國分崩離析。這種混亂狀態(tài),與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諸侯紛爭并無二致。秦作為統(tǒng)一的帝國早已不復存在,趙高早在子嬰即位前就已取消其帝號,而承認天下又回到戰(zhàn)國時諸侯紛爭的局面。
在這關鍵的岔路口,中華民族將何去何從?陳勝、吳廣首開平民造反之端,想予以回應,未果而卒。之后,劉邦、項羽作為諸侯翹楚,再試圖給出答案。
劉邦心慕秦地,以關中為基地,恢復秦始皇的功業(yè)。但眼前局勢不可更改,所以他著眼于眼下諸侯紛爭局面的第一步是將自己定位為諸侯之一—“關中王”或“漢王”,而不是一個統(tǒng)一王朝的皇帝。假若第一步計劃如愿以償,他接下來的第二步計劃,必定是以關中為基地,逐步消滅諸侯群雄,重走秦始皇之路,成為下一個大一統(tǒng)王朝的皇帝。
項羽的計劃與劉邦針鋒相對,但并不像傳統(tǒng)觀點所說,他反對秦的統(tǒng)一,是封建舊勢力的代表者,主張恢復戰(zhàn)國時期諸侯割據的局面。其實,項羽的目標與劉邦并無二致,也是在秦之后重建統(tǒng)一帝國。但他首先必須承認眼下諸侯紛爭的現(xiàn)實,并以此為起點,來開創(chuàng)其帝業(yè)。
項羽與劉邦在終極目標上殊途同歸,但畢竟有所不同。項羽因對楚國感情至深,而對關中不感興趣,所以滅秦之后想東返彭城。他之所以殘滅咸陽,不采納韓生的意見,其實是想徹底根除秦在關中的根基,以減緩其對他在東方建立“楚帝國”的阻力。當然,在當時的情況下,他是難以啟齒的,所以只能以“富貴不歸鄉(xiāng),如錦衣夜行”之語來搪塞。
為進一步佐證或說明上述觀點,我們下面依史實進行合理推演。
項羽的舉措中有一項應引起重視,即推楚懷王熊心為義帝。這表明他已將秦首創(chuàng)帝業(yè)的功績予以肯定而保留下來。這只是他針對眼下諸侯紛爭局面,妄圖改變現(xiàn)狀的第一步,但卻至關重要。實際上,熊心自始至終只是個傀儡,帝號無疑是項羽別出心裁,給自己預留的。第二步是項羽大封諸侯而自稱霸王,將自己凌駕于諸侯之上。第三步是唆使部下,暗中謀害熊心。第四步是自己稱帝。他已邁出了前三步。
當然,這只是項羽計劃中“名”的一路,除此之外,他的計劃中還有“實”的一路。他的另一項安排是自封于西楚九郡,那里土地肥沃,將其建成根據地,足以吞并諸侯,統(tǒng)一天下。
事實上,項羽計劃中“名”的一路只差一步,“實”的一路也已被付諸實施。韓國、衡山國、九江國都已陸續(xù)被吞并,接下來漢王劉邦反叛,項羽的目標是將其消滅和吞并,而不是將其限制于函谷關以西。
可見,項羽的計劃是富有創(chuàng)造性和挑戰(zhàn)性的。只可惜,關中基業(yè)自商鞅變法開始,已有一個半世紀,且有漢中、巴、蜀的支持,不可能輕易被摧毀,秦亡之后,尚可資劉邦之漢國利用;而楚地根基淺薄,且封建思想濃重,項羽想以此地為根據地重建帝國,無疑比劉邦困難百倍。等到漢國、齊國紛紛反叛,項羽立馬被拖入戰(zhàn)爭的泥潭,變主動為被動,形勢急轉直下。
在這種情況下,項羽的事業(yè)剛起步就開始倒退,兼之封建諸侯之舉由他完成,一些愚妄者就認定項羽是封建舊勢力的代表者,想開歷史的倒車,恢復戰(zhàn)國時期諸侯并爭的局面。該觀點其實只看到了表象,是一種嚴重的誤解。
由此,我們得知,秦始皇創(chuàng)立的基業(yè)雖因胡亥集團的倒行逆施而中途夭折,卻未完全毀滅。項羽和劉邦都是秦始皇所創(chuàng)帝業(yè)的忠實繼承者,只不過項羽想將此基業(yè)由關中轉移至西楚,因而遭到了失敗。
再者,即便在劉邦消滅項羽之后,漢朝在近百年內仍是封建、郡縣兩制并行;而項羽若未遇到劉邦的挑戰(zhàn),他的楚帝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故而,楚漢之爭無論鹿死誰手,中國都將緩慢地由封建制[1]進入帝國制,這是大勢所趨,也是一個緩慢的演進過程。
戴文杰,畢業(yè)于中國石油大學法學院,現(xiàn)任職于寧夏吳忠市中級人民法院。來自孔孟之鄉(xiāng),尤擅歷史、哲學,喜從歷史深處挖掘材料,還原歷史真相。曾于雜志發(fā)表《滎陽之戰(zhàn)——楚漢之爭的拐點》等。
劉邦的發(fā)跡
項梁在向薛縣轉移途中,曾遇到一隊特殊人馬。對方總共一百余人,既不是來幫忙的,也不是來擋道的。為首的頭領名叫劉邦,四十來歲,自稱是來搬救兵的。
劉邦,字季,沛郡豐邑人。
關于劉邦的逸聞,再沒有比其身世更撲朔迷離的了。據傳,他是其母在田郊假寐時與一條蛟龍偶合而生。按我們今天的看法,這多半是后人為神化劉邦而杜撰的,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當然,也有某些外國人思維奇特,認為“所謂蛟龍,很可能就是四處流竄的地痞流氓”。但這純是一種無稽之談。
劉邦出生在豐邑一個地道的農民家庭。他的祖上在魏國做過大夫,直到他祖父那一代才遷到豐邑,繼而淪落為農民。
豐邑原本是宋國轄地。最后一位宋王因暴虐專橫、窮兵黷武,葬送了自己的國家。公元前284年,豐邑被楚國接管,成了這個南方大國的北邊疆界。劉邦的父親劉執(zhí)嘉,很可能就出生于距此事件不遠的某個年份。
根據劉邦祖上的遷徙經歷與豐邑的情況,我們可以大致推斷:自劉執(zhí)嘉出生時起,他的國籍觀念就相當模糊,而這又深深地影響了劉邦。劉邦對楚國的感情相當?shù),這或許可以解釋六國被滅后,他為何熱衷于在秦朝的地方政府機構中任職,而不是像其他楚國后裔、貴族一樣,堅持不與秦合作的立場。
劉邦據說相貌出眾,左腿上有七十二顆黑痣,臉上胡須也漂亮。因此他便自命不凡,不跟家人從事一樣的生產作業(yè),而一心只想當官。他平生的兩大喜好,一是調戲村中婦女,二是嗜酒如命。他經常賒酒,喝得酩酊大醉。
劉邦在志向未遂時,整天游手好閑,盡管生活窘迫,卻從不為生計犯愁。他的官夢是在秦滅楚后實現(xiàn)的。當時,他在當?shù)卣炝藗泗水亭長的差事,但也不認真工作,只一門心思捉弄長官,或者請假偷懶。
像劉邦這樣的無賴之人,按說娶媳婦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事實卻是:沒等他去找,有人竟主動送上門來了。
送媳婦的人名叫呂公。他和項梁一樣,曾因殺人而被迫四處躲難,直到有一天在沛郡安了家。因為他和豐邑縣令有舊,而且私交甚深,豐邑底層小吏知道此事后,為了討好上司,都去送禮慶賀。
負責收禮的小吏名叫蕭何,比劉邦為秦效力更早。他和趙高一樣,因精曉律法而任“吏掾”一職。當時,沛郡衙門里官風不正,蕭何也專門制定了一條規(guī)矩:送禮不滿千金的,就讓他坐堂下。
對于這種歪風邪氣,劉邦素來是深惡痛絕的,因為自己家徒四壁,拿不出賀禮。但經仔細盤算之后,他仍找來一個進見名帖,寫上“賀錢一萬”,隨手就扔給了蕭何,大搖大擺進了宴席。
呂公擅長相面之術,見了劉邦異常恭敬,親自迎他入座。蕭何在一旁不明就里,張口說了實話:“劉季從來滿口大話,其實很少成事。”
其實,蕭何與劉邦私下里關系不錯。劉邦在布衣時就多蒙他照顧,做亭長后依然如此。
初次見面,呂公已斷定劉邦將來絕非池中物。對于蕭何的評價,他全然不加理睬,再經酒后與劉邦深入攀談,對其前程更加深信不疑。最后,他竟不顧老婆的強烈反對,將女兒呂雉嫁給了劉邦。
呂公沒有看錯人,劉邦的確是一個胸懷大志的好漢,只是因為出身草莽,其潛力尚未被發(fā)掘出來。至于他的大志,咸陽之行就是明證。幾年前,他隨大家去咸陽服徭役,曾有幸瞻仰秦始皇的尊容。當時,他一睹皇帝容顏后,贊嘆之聲脫口而出:“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劉邦自然不知道,他幾年后的主要對手項羽見到秦始皇時也有過類似的感慨。但細品項羽和劉邦的豪言,兩者都有沖天的豪氣,然其中也有細微的區(qū)別:項羽之言霸氣十足,充滿了斗爭氣息;而劉邦之言卻是贊語,語氣比項羽要溫和得多。
作為亭長,監(jiān)送服役者從沛郡到驪山,是劉邦的主要工作之一。事實上,他的確在履行職責。在陳勝起義前后,他就曾奉命押送一批壯丁到驪山服役。
同是監(jiān)送工作,劉邦這次比陳勝、吳廣還要悲觀。自打從沛郡出發(fā),他手下的役卒就陸續(xù)開溜,劉邦一個人根本禁止不了。估計抵達驪山后,就只剩他一個光桿司令了,根本沒法交差。念及此,劉邦遂將心一橫,干脆與眾人一起逃亡。
在豐邑之西,劉邦趁著夜色喝酒壯了膽,當眾表示大家要走要留,悉聽尊便。此言一出,眾人當即一哄而散。最后只留下十來個壯漢,他們被劉邦的義舉所折服,表示愿與他同生共死。劉邦對此表示默許,然后讓一個壯漢上前開路。
眾人隨劉邦夜行,剛走了一陣,卻見壯漢回來報告:“前有大蛇擋路,還是回去吧!
“大丈夫行路,有什么好怕的!”劉邦趁著酒意走上前去,一劍將蛇斬為兩段,然后若無其事地與眾人走了過去。
后來,有人又返回殺蛇之地,見一個老婦哭倒在地,訴稱她兒子是白帝之子,因變蛇擋路,被赤帝之子殺了。壯漢聞言大驚,由此得知劉邦是赤帝之子。
以上即漢高祖“提三尺劍,斬蛇起義”的由來。這多半是當時劉邦為蠱惑人心,想給自己制造神化身份,或他稱帝后為宣揚漢滅秦是天命所歸,而刻意編造出來的。因為當時“五德終始說”依然盛行,而又莫衷一是,以“土”(赤帝之子)克“水”(白帝之子)表明漢朝取代秦朝的合法性。
劉邦和他的追隨者畏罪潛逃后,一直藏匿于深山老林之中,不久得知了陳勝、吳廣起義之事。當時,各地百姓因不滿秦朝暴政,都紛紛殺了當?shù)氐拈L官以響應陳勝。劉邦也躍躍欲試,想出山闖一番事業(yè),只是未得其便。
不久,義軍的聲勢波及沛郡。豐邑縣令自知腐敗嚴重,害怕下面百姓造反,整天提心吊膽。經過一番思想斗爭后,他終于決定先帶頭造反。拿定了主意,縣令便去找獄掾曹參、吏掾蕭何商量。
蕭、曹二人對縣令不滿已久,見眼下正是發(fā)泄的良機,便以為了鎮(zhèn)服沛縣子弟為由,讓他多招一些亡命之徒—這實際在為劉邦創(chuàng)造出山的機會?h令不知是計,馬上派樊噲去找劉邦前來助陣。
樊噲,沛縣人,早年以殺狗賣肉為生,且與劉邦有舊。當他找到劉邦時,對方的隊伍已有近百人之多。兩人便率眾趕往豐邑。
不料,豐邑縣令見劉邦人多勢眾,又臨時變了卦,將他們關在城外,不肯放他們進城。蕭何與曹參自知陰謀敗露,怕縣令拿他們開刀,便趁機私逃出城,投入劉邦麾下。劉邦等人進城未遂,于是以策反之計對付縣令。
城中父老受到感召,竟主動斬殺了縣令,開門迎接城外人馬,隨后經公眾推舉,確定蕭何、曹參、劉邦為首領候選人。蕭何與曹參都是文吏出身,害怕事敗會被株連九族,所以一再推脫。而劉邦出于謙讓,也遲遲不肯就任。
最后,多數(shù)人的意見占了上風,選定劉邦做首領。于是,在眾人推舉之下,劉亭長正式變成了劉沛公,時年四十八歲,手握三千兵馬。接下來,劉邦等人的任務便是率眾攻城略地。
劉邦從老家豐邑出兵,第一次軍事行動是攻取胡陵、方與,結果沒攻克不說,還打草驚蛇,惹怒了泗水郡監(jiān)平(監(jiān)是官名,平是人名,無姓)。
劉邦退回老家后,平率大軍包圍了豐邑。但兩天之后,劉邦親自率軍出城,打破了平的圍剿,之后自領大軍一路追擊,直到平被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殺死。劉邦追平期間,令雍齒守衛(wèi)老巢豐邑,結果留下了隱患。
剛打了勝仗的劉邦萬萬想不到:自己的老巢豐邑居然起火了。
點火的人是周市。
周市當時正在收復魏國故地,一路殺到沛縣,碰見豐邑守將雍齒,就恐嚇他:“豐邑本是魏國國都遷徙之地。魏軍現(xiàn)已收復十幾座城池,你若肯歸順,我就提拔你為豐邑侯;若不肯歸順,魏軍就屠城豐邑!
雍齒一來禁不住恐嚇,二來對劉邦沒有好感,當即改旗易幟,宣布投降周市。
劉邦聽說豐邑叛變,火冒三丈,立即回兵。結果打了幾個回合,不僅沒攻下豐邑,自己還打出病來了。
經四處打探,劉邦得知景駒剛被立為楚王,就決定去投奔景駒。當時,章邯在一路追擊殘余義軍。劉邦與景駒合力抗敵,幾次擊敗章邯幾個部將的別軍,兵馬也增加到了九千人。但以當時情形,九千人馬攻打豐邑,仍有難度。不久,景駒敗于項梁,死于梁地。劉邦又成了孤軍。
這時,他又聽說項梁剛與章邯交過手,正向薛縣轉移,便決定帶一百多人,到那里去碰運氣。幾經攀談之后,項梁認定他值得信賴,便大發(fā)慷慨,借給他五千兵馬,外加十名五大夫級的將領。
劉邦借到援軍之后,信心大增,乘勢再去圍攻豐邑。戰(zhàn)斗持續(xù)了不到一個月,最后以豐邑順利被奪回而告結束。美中不足的是,雍齒逃奔魏國,而沒有被劉邦的軍隊擒住。
劉邦在豐邑整編完兵馬,駐扎了幾天,決定再赴薛縣,一來返還援兵,二來向項梁致謝。不過,還沒等他動身,項梁軍中早有人來拜訪了。他從來者口中得知:陳勝殉國的消息已被證實,項梁作為公認的新盟主,廣邀各路義軍齊聚薛縣,共議滅秦大計。
如此盛會,既能凝聚義軍力量,又能廣交各路豪杰,豈有不參加之理!
劉邦總算否極泰來,當下馬不停蹄地帶人馬再赴薛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