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輯的主題是“國家建構與國族建構”,這也是《原道》持續(xù)多年關注的主題。最近有兩件事進一步促使我對這一主題的深入思考。理論的清理、功能的定位、活動的組織都已經(jīng)大大深化。其標志就是新康有為主義的出現(xiàn)。新康有為主義大有深意存焉。這表明大陸新儒家不再把五四的問題作為思考的起點,更不要說作為敘事對框架了。牟宗三他們的儒學是反五四的體系,而我們以國家建構國族建構為主題直接承接康有為。再就是對儒教的理論建構,則是對康的發(fā)展超越。如果說十年方克立的批評促進了儒學發(fā)展,今天他的批判已經(jīng)意義不大了。干春松唐文明曾亦陳壁生等都已經(jīng)成為大陸儒學的中堅力量。方克立之流無論在知識結構思維能力還是道德水準,都存在代差。這正是,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數(shù)重山。
陳明、朱漢民主編之《原道》輯刊,自1994年創(chuàng)刊以來,專注闡揚華夏治理大智慧20年,專注求解中國治理真問題20年。20年來,《原道》輯刊秉持儒家立場情懷,兼收社會科學新知,關切公共領域議題,參贊治理秩序生發(fā),日益成為當代儒家思想創(chuàng)發(fā)之首要平臺和華夏治理正道發(fā)明之核心力量。 相關閱讀: 原道.第21輯 原道.第22輯 原道·第23輯
首都師范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哲學博士,《原道》主編, “原道文叢”主編,“原道”網(wǎng)站站長。著有《儒學的歷史文化功能》、《儒者之維》、《浮生論學》(與李澤厚合著)等。首都師范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哲學博士,《原道》主編, “原道文叢”主編,“原道”網(wǎng)站站長。著有《儒學的歷史文化功能》、《儒者之維》、《浮生論學》(與李澤厚合著)等。
“國家建構與國族建構”專題
張 龑 家的“律法”:祖國與主權國家之辨
韓 偉 文化憲制與民族融合:以陜甘寧為例
張 城 中國向何處去:梁漱溟對諸建國綱領之辨析
徐 辰 制憲權理論的反思:論民國初年憲法秩序危機的根源
朱漢民 近代湖湘士大夫重建中國文化主體性的啟示
宋大琦 世界宗教革新史視野下的新疆問題思考
常 安 中亞諸國國族建構中的政教關系問題
肖 雪 盧旺達身份證“民族”一欄變遷
劉顯忠 前蘇聯(lián)地區(qū)關于恢復身份證“民族”一欄的爭論
王奇昌 在身份證上取消“民族”一欄必要性芻議
思想與學術
鄔 蕾 論孝的原則與政治忠誠
“國家建構與國族建構”專題
張 龑 家的“律法”:祖國與主權國家之辨
韓 偉 文化憲制與民族融合:以陜甘寧為例
張 城 中國向何處去:梁漱溟對諸建國綱領之辨析
徐 辰 制憲權理論的反思:論民國初年憲法秩序危機的根源
朱漢民 近代湖湘士大夫重建中國文化主體性的啟示
宋大琦 世界宗教革新史視野下的新疆問題思考
常 安 中亞諸國國族建構中的政教關系問題
肖 雪 盧旺達身份證“民族”一欄變遷
劉顯忠 前蘇聯(lián)地區(qū)關于恢復身份證“民族”一欄的爭論
王奇昌 在身份證上取消“民族”一欄必要性芻議
思想與學術
鄔 蕾 論孝的原則與政治忠誠
曾小明 魏晉名士身心之學的思想意蘊
楊 虎 情性論:儒家情感論再省察
楊 浩 天理與義理:《北溪字義》與《孟子字義疏證》核心概念詮釋之比較
劉國鵬 新野蠻主義:當代中國社會精神分析報告
吳 歡 傳統(tǒng)中國“理藩化夷”憲制的基本規(guī)范與基本精神
劉 振 論宗教的人性起源和重新起源——從《禮物》到佛教中國化
孔英民 論《詩經(jīng)》中后稷形象的政治意蘊
讀書與評論
陳彥軍 啟蒙與救亡之外:胡適與儒家關系新探索
田飛龍 憲制發(fā)生學的思想史進路——高全喜教授政治憲法學思想的一個詮釋
李 菲 熊十力新發(fā)現(xiàn)書札
本輯的主題是“國家建構與國族建構”,這也是《原道》持續(xù)多年關注的主題。最近有兩件事進一步促使我對這一主題的深入思考。7月30日,方克立團隊在《中國社會科學報》發(fā)表《大陸新儒學思潮評議》一文。文章以“儒馬關系”為中心,給大陸新儒學扣上“為儒家爭奪文化領導權”、“以儒學、儒教取代馬克思主義的主導意識形態(tài)地位”的大帽子,可謂完全失焦,更遑論文風之惡劣。事實上,近年來大陸儒學論述的趨勢,不僅已超越對西方回應的被動,也已超越反馬批右拒耶的否定性思考。這一切都被統(tǒng)攝在國家民族建構這個攸關中華民族復興的主題之中。理論的清理、功能的定位、活動的組織都已經(jīng)大大深化。其標志就是新康有為主義的出現(xiàn)。新康有為主義大有深意存焉。這表明大陸新儒家不再把五四的問題作為思考的起點,更不要說作為敘事對框架了。牟宗三他們的儒學是反五四的體系,而我們以國家建構國族建構為主題直接承接康有為。再就是對儒教的理論建構,則是對康的發(fā)展超越。如果說十年方克立的批評促進了儒學發(fā)展,今天他的批判已經(jīng)意義不大了。干春松唐文明曾亦陳壁生等都已經(jīng)成為大陸儒學的中堅力量。方克立之流無論在知識結構思維能力還是道德水準,都存在代差。這正是,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數(shù)重山。
另一件事就是我退出了一個讀書會的微群。在該群中,有人將政府在新疆的反恐行動以日軍“三光政策”作比,還自認高貴。我斥其無知可笑反被罵暴徒。當年施瑯事件中我被罵漢奸法西斯,前幾天則有皇漢攻擊我不維護漢族主體性。我認為,中國首先是一個地域概念,為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各民族所共有。國家建構國族建構是頭等大事,其他都以此為基礎前提。我們必須承認,儒家近年來在與自由主義的互動中做出的調(diào)整也是非常重要的成果。這是儒家對現(xiàn)代社會之適應性調(diào)整。當然,這也必然與原教旨主義儒家拉開距離。這是一個重要現(xiàn)象,表明的是儒家文化的豐富性與生命力。儒學應該追求對社會廣泛深入的參與,而不是慕容復式的抱殘守缺自我陶醉。
有鑒于上述事實和理由,本輯首先推出了10篇主題論文。張龑從中國傳統(tǒng)“家哲學”出發(fā),反思了近代中國民族國家建構過程中秉承的個人本位律法,進而認為,中國傳統(tǒng)家本位的“家律法”可以提供精神自由和社會秩序更少緊張的法治框架。韓偉以中共陜甘寧邊區(qū)的實踐為例,提出了“文化憲制”在民族融合中的意義與方向。張成以梁漱溟對近代中國三條建國道路、三種建國綱領的評述為依據(jù),進一步反思了近代中國民族國家建構的道路問題。徐辰同樣將視野放在近代史,通過民初憲法秩序危機之根源的深層次追問,反思和檢討了德國“制憲權”理論在近代中國限制轉型中的命運與限度。我的老朋友朱漢民先生,同樣貢獻了近代湖湘士大夫重建中國文化主體性的努力及其啟示。這組文章盡管視野各異,但都指向了國族建構中的文化主體性這一根本性問題。
主題論文中的另一組,則將目光投向了更遠處,同時也是更近處。常安檢討了中亞諸國國族建構中的政教關系問題,宋大琦則將目光聚焦在世界宗教革新史視野中的新疆問題,其問題意識不言而喻。另外3篇關于居民身份證記載“民族”信息的短文,更加貼近我們的主題。在肖雪和劉顯忠分別介紹了盧旺達身份證“民族”一欄變遷和前蘇聯(lián)地區(qū)關于恢復身份證“民族”一欄的爭論之后,王奇昌把話題拉回到當下,論證了在我國居民身份證上取消“民族”一欄的必要性。
本輯刊載的其他論文也或多或少對“國家建構與國族建構”的主題有所關切。鄔蕾對“孝”的原則與政治忠誠之關系的論述,吳歡對傳統(tǒng)中國“理藩化夷”憲制的梳理,田飛龍對高全喜教授政治憲法學思想的詮釋,陳彥軍超越救亡與啟蒙的話語對胡適與新儒家之關系進行的新探討,以及劉國鵬以“新野蠻主義”對當代中國社會精神進行的診斷分析,都潛含著對“如何認識舊中國,如何構建新中國”這個梁漱溟之問的部分回應。
此外,本輯還選刊了曾小明對魏晉名士身心之學思想意蘊的探究,楊虎對儒家情感論的再省察,楊浩對《北溪字義》與《孟子字義疏證》核心概念詮釋的比較研究,劉振從人性的角度對宗教起源的重構,孔英民對《詩經(jīng)》后稷形象政治意涵的闡發(fā)等。這些論題,也都是對儒學進行現(xiàn)代性“重述”的基礎性工作。最后,本輯還發(fā)布了李菲辛勞整理的熊十力先生新發(fā)現(xiàn)書札,從中或許可以洞見這位新儒學大師的日常生活與內(nèi)心世界。
歡迎廣大讀者踴躍投稿!
《原道》將秉持學術公器之心,竭誠為同道學人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