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書》是一本有助于提升個人修養(yǎng)的禮儀圣經,利蒂希婭o鮑德瑞奇被《時代周刊》譽為國際最頂尖禮儀權威。讀者將在作者的觀點引導下,自信而恰當地處理有關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商業(yè)活動,以及人際關系等方面的問題,從而更好地適應這個新興的、錯綜復雜的時代!抖Y儀書:得體的行為與正確地行事》的禮儀指南包括:招待客人及贈送禮品的禮儀;使用固定電話、移動電話、信件及電子郵件溝通的禮儀;日常工作、同事交往、招待客戶的相關禮儀;外出禮儀--旅行、支付小費、得體穿著的禮儀;如何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禮儀,等等。
國際最頂尖禮儀權威利蒂希婭·鮑德瑞奇作品! ∶绹惺芬詠碜顣充N的禮儀經典。 二十多種語言版本,全球銷售超過500萬冊! ”幻绹鞔笃髽I(yè)及組織列為員工及高階主管訓練教材! 热菰敱M的禮儀百科全書,不僅從文化思想層面把握禮儀,而且事無巨細地講述了各種社會交際情況要掌握的禮儀,甚至包括不同宴請的菜品選擇、桌面裝飾、菜品的食用方式! □U德瑞奇夫人強調的禮儀并非人前體面或是時尚前衛(wèi),她強調的是一種愛與關懷,倡導禮儀的最高境界是來自內心對他人的自然關懷。
禮儀來自內心
現代社會,工作和生活已經互相重疊,科技的發(fā)展帶來了溝通領域的巨大變革,而變革的產物反過來又要求人們建立新的溝通規(guī)則。本書為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提出了新的建議,但這兩方面的闡述并不是完全分離的。因為今日的生活與工作已經相互交織,密不可分,居家父親操持家務、單身母親養(yǎng)家糊口、越來越多的人在家工作、一個孩子面對三四對父母……這些現象正在日漸增多。因此,不妨好好學習一下禮儀,從使用刀叉的方式到如何為孩子慶生,以及如何對逝者表示尊敬和哀悼,這些都是為了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更快樂。
禮儀不是禮節(jié)
理解禮儀和禮節(jié)的區(qū)別是十分重要的。禮節(jié)是一種程式,是一整套可以遵循的行為準則,指引著你安全處事。而禮儀則意味著更多,因為它是一種發(fā)自內心的對待他人的方式(無論你喜歡對方與否)。禮儀教給你如何保護對方的自尊,尊重對方的感受。禮節(jié)則由硬性的準則組成,編制這些準則的人根據自己的經歷告訴你應當如何在某些特殊場合得體行事。禮節(jié)意味著行為優(yōu)雅、有效率,本身是值得贊美的,但禮儀卻是完全屬于你自己的東西,這些行為幫助你化解混亂和尷尬,讓人們感覺舒服,為他人帶來快樂。禮節(jié)有時顯得呆板僵硬(如果你想找到例子的話,不妨看看官方的會客流程),禮儀則是將一位已經等得兩眼發(fā)花,不知所措的客人叫到一旁,小聲地告訴他該怎么做:“不,不必擁抱那位主人。你只需要和她握握手,燦爛地微笑,同時清晰地報上姓名,告訴她見到她你有多么高興。 ”
禮儀是一種快樂
任何禮儀書籍的主要目的都是提供指南,回答與優(yōu)雅社會有關的所有問題,包括“什么”、“哪里”、“何時”、“為什么”、“如何”,等等。在用這些知識武裝自己的過程中,你的安全感也獲得了提升,開始相信自己的行為方式是正確的。這也是一本關于“快樂”的書籍,這么說并不自相矛盾。因為當你對別人好的時候(即使對方是一位陌生人),別人也會對你好。在某一時刻,兩個人對自己和對對方的感覺都很良好,并將這種感覺擴張開來,這就是快樂的真諦。
現實是殘酷的。然而,人類本身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對美好事物的追求。這種追求是自然而然的。我們要做的便是積極行事,緊緊抓住最初的想法。如果我們睜大眼睛,去發(fā)現事實的真相,而不是只看到周圍的表象;如果我們把移動電話拿開,去聆聽世界的聲音;如果我們觀察他人,并與他們進行交談,就不難發(fā)現這種能量的存在。憑借著這種能量,人類所面臨的一些問題將不再難辦。
如果能夠適當地引導這種能量,將消極的方面變?yōu)榉e極,許多日常問題也有可能得到解決。在我看來,所謂“值得尊敬的人”就是那些擁有真正社會地位的人,這種人都尊崇一種禮儀——富有同情心。已故的駐外大使克萊爾 .布斯 .盧斯( Clare Boothe Luce)即是如此 ,當時她是我在美國駐羅馬大使館的上司,后來則成為我一生的榜樣和良師益友。我依然記得她是如何回答記者有關怎樣定義“真正的上等人”的提問的。記者以為盧斯一定會長篇大論,然而她的回答卻異常簡單: “就是你永遠都愿意和他在一起的人。”
記者停頓了:“就這些嗎? ”
“是的,再沒其他的了。”她回答道。
禮儀來自于家庭
良好禮儀的關鍵,以及本書所有內容的關鍵,都離不開家庭。家庭是一切思想與行為產生的源頭——禮儀、教養(yǎng)、價值觀、道德規(guī)范、社會倫理,等等。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學會如何孝敬父母和親人。人們在家庭中尋求舒適與支撐,從而自然而然地幫助其他家庭成員,反過來,也幫助自己。談到成功,擁有美滿幸福的家庭才算是真正的成功。作為家庭成員,應該自覺地為他人著想,把他人的幸福和快樂放在心中;同時家庭也需要遵循規(guī)則,只有通過家庭教育,孩子才能最終成長為有自控能力的成年人。在教育的過程中,父母和祖父母都會對孩子產生巨大的影響,因為他們希望孩子能夠把祖輩最好的一面繼承下來。
然而,我所描述的這些畫面在今天看來是否過于理想化?孩子在兩代人的照顧下成長的家庭現在還存在嗎?女人還會為了孩子放棄工作嗎?為人父母之后的婚姻仍然美滿嗎?繼父母和繼子女的現象是否日益增加?人們是否寧肯看電視,也不愿意談論自己或他人的問題 ?青少年是否過早地脫離了家庭,只顧做自己的事情?當我們偶爾回到家中,是否已經習慣了站在冰箱或者微波爐旁邊吃東西,而飯桌——這個用來交流、學習和表達感情的物件,卻只是安靜地立在那里,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幾代人圍繞在餐桌旁愉快交流的場景是否依然存在?祖父母是否被送進了養(yǎng)老院?人們是否已經厭倦了晚間的促膝談心?來自家庭的溫暖與慈愛都到哪里去了呢?
我相信凡事都應爭取。既然禮儀的發(fā)展與改進無法一蹴而就,又離不開家庭的巨大作用,那我們?yōu)槭裁床慌幦,讓家庭重新回到身邊?br /> 禮儀源于關心
人們總是強調孩子需要關心和愛護,然而,孩子并不是唯一需要關心的人。事實上,我們都需要。在這樣一個人人都面臨飛速變革,承受巨大壓力的時代,學會“快樂”已經成為了普遍的需要,F在太多的年輕人(包括一些單身人士)向我抱怨,除了忙碌的工作,他們幾乎沒有社會生活可言。當人們開始談論各類禮儀問題時,我發(fā)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渴望了解自己該做些什么,什么時候做,以及如何表達對他人的關心。
現在,有些人仍然在為步入更高的社會階層而努力,他們期待獲得更多的金錢,行為舉止表現得更為優(yōu)雅。而更多的人則是對社交禮儀感到好奇。在特定環(huán)境下,如何定義“正確的事情”;處理一些從未遇到過的情況時,怎樣做才是“得體的行為”?面對這個不斷發(fā)展的社會,我們勢必會遇到各種新的挑戰(zhàn)。困難終將被克服,但前提是要學習更多東西,學會觀察、聆聽和閱讀。只有不斷堅持如此,才能慢慢學會應對困難,解決問題。
應該說,大部分人都希望別人眼中的自己是舉止優(yōu)雅的。然而,并沒有哪種填鴨式的速成班可以迅速實現這一目標。隨著年齡的增長,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我們將越來越清楚自己該做些什么,如何做,以及什么時候做。然而不幸的是,對于某些社會問題,永遠都不可能像用鑰匙開鎖一樣,輕易找到解決方案,因為這些問題絕不會如此簡單。
當我們學會將關心他人的哲學融入到生活中去,而不是只知道關心自己時,就會十分自然地去關心別人,無論對方是我們的好友還是陌生人。這種關心將是始終如一的,適當的,體貼入微的,不需要思前想后,自然而然表現出來的行為。
利蒂希婭·鮑德瑞奇夫人,國際最頂尖禮儀權威,出身名門世家,專精禮儀。
曾在美國駐巴黎及羅馬大使館主掌禮賓部門。
曾擔任美國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的事務官,達二十余年之久,并于不同時期為5任美國第一夫人提供著裝建議。
30歲成為世界著名珠寶品牌和美國殿堂級設計名門蒂芙尼集團的首位女性執(zhí)行官。
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公司,在少有女性經營企業(yè)的保守年代中,成為美國女性企業(yè)家的先驅。
她的《禮儀書》至今已譯為二十多種語言,全球銷售超過500萬冊
2009年,以特殊嘉賓身份出席奧巴馬總統(tǒng)就職舞會。
第一部分 精致的社會
第1章 成功的辦公室禮儀
第2章 如何穿著才得體
第3章 在公共場合保持良好的禮儀
第4章 恰當的兩性相處禮儀
第5章 旅行中保持禮儀更愉快
第二部分 積極的社交
第6章 在忙碌的生活中結交朋友
第7章 成為有趣的談話者
第8章 打造完美宴會
第9章 派對菜品、飲品和餐桌設計
第10章 各種餐宴場合的用餐禮儀
第三部分 親密有愛的家
第11章 家庭也需要禮儀
第12章 孩子應該掌握的禮儀
結語 禮儀大師也抓狂--如何彌補過失
讓自己成為溝通之王
所謂溝通之王,是指那些令所有人都樂于坐在他身邊的人。我曾經參加過一次周末燒烤午餐會,坐在我身邊的是一位年輕人。女主人將自己十分害羞又略帶口吃的年輕侄女安排在他身邊,希望他們能夠聊聊天。于是,他開始不斷地向女孩提問,但每次只能得到一兩個字的回答。他向她講述自己的事情,從工作到業(yè)余生活,卻幾乎沒有得到任何回應。最后,他頭枕著胳膊肘,一臉嚴肅地看著女孩說:“我已經把我所有的事情都告訴你了,也問了所有關于你的事情。要不,我給你講講我的狗吧?”聽到這些,女孩忍不住大笑起來,沉悶一下子被打破了。這個年輕人正是一位溝通之王,因為他非常友善,并且懂得使用幽默來開啟他人的內心。
溝通之王都具備如下特點:
懂得聆聽。作為優(yōu)秀談話者的首要特質就是認真地聆聽他人。
不打擾別人。無論談論的內容多么老套無聊,每個講話者都有權把話說完。
具有充分的幽默感。自嘲,卻又不把自己貶低得太過分,營造出輕松美好的氣氛。
不辭辛苦地取悅那些無聊的,甚至咄咄逼人的客人。因為他們是主人特意邀請來的非常重要的客人,如果對這些客人置之不理,他們很可能會成為派對的破壞者。
在任何話題上都有話說。這意味著他見多識廣,也懂得如何參與談話,即使話題并不在他了解的范圍內。
懂得回避他人的負面話題。
一天晚上,在宴會開始之前,我無意中聽到在華爾街工作的,兩位疲憊不堪的女士之間的對話:
“今天晚上我感覺糟透了。”
“我也覺得沒什么意思。”
“我今天聽到一個朋友的壞消息。”
“我也是,我最好的朋友上周去世了。”
“我敢打賭你們公司沒有我們公司那么糟糕。我們這個月又裁了10%的人。”
“我們也要裁員了,只可能比你們裁得更多。”
主人聽到她們的談話,輕輕走過來,就像約翰·韋恩騎著飛奔的快馬而來,力挽狂瀾。“你們兩個談論的內容太傷感了,完全不適合我們的宴會。高興起來吧,和我們一起聊聊天。現在的話題最適合你們,昨晚在大衛(wèi)·萊特曼節(jié)目中諷刺華爾街的橋段,簡直有趣極了。”
懂得如何將話題引向嶄新的、充滿趣味的方向。比如,當人們討論不同國家的歷史事件周年慶典的話題時,一個優(yōu)秀的談話者能夠從喬治·華盛頓就任周年慶談到中央公園115年慶;而這一話題又引發(fā)了某人帶孩子參觀喬治·華盛頓的家鄉(xiāng)芒特弗農的興奮經歷;隨后,有人提起華盛頓的作品——《恭敬待人處世言行守則》(這本書在華盛頓15歲時寫成,是一本寫給年輕人看的禮儀書籍);馬上就有人談到一本關于新美國歷史的書,這本書重新論述了美國和法國革命之間的關系;而這一話題很快引發(fā)了人們關于好萊塢的討論——有關這兩次革命的一部電影。
美好的談話一定是令人快樂的,充滿友善的,圍繞大眾都感興趣的話題的。無論是談話者,聆聽者還是旁觀者,所有人都能夠參與其中。有些人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讓你永遠都愿意和他們交談。因為他們積極向上,充滿魅力,而且博古通今。這些人讓你感覺放松并且得到尊重。當你在商業(yè)活動或者社交場合中遇到他們時,你的面部肌肉總會不自覺地產生反射性牽動——展露出一個大大的笑容。
擺脫尷尬談話
當下面的情況發(fā)生時,有必要盡快轉換話題:
人們陷入無聊的爭論。(這時,應當有人自告奮勇:“關于這一論題的討論就到此為止吧。我想誰能預測一下即將到來的競選結果?有誰知道參與競選的都有誰嗎?”)
在魚龍混雜的人群中,談話內容越來越低級,很多人都感覺非常不舒服。(“大家是否介意我問喬治一個問題?我很想聽聽他晉升的好消息。”)
有些人為了保護自己,趁別人不在的時候說壞話。(“我們不要攻擊蘇珊了,不如一起去吃飯,把力氣用在消滅鮮蝦沙拉上吧。”)
話題已經超出了大多數人的理解范圍。盡管兩個計算機高手很可能會非常享受有關計算機技術的對話,但只需幾分鐘,就足以把他們和不懂術語的人隔離開來。(這時,某人應當立即打斷他們:“我說你們幾個聰明人,是時候回到我們的星球了。”)
某人做出了失態(tài)的行為(比如開了一個不合適的種族笑話,使他人認為這個笑話抨擊了自己的妻子,引發(fā)嚴重抗議)。通常情況下,等待大家的將是一片可怕的寂靜。這時,如果有人能夠勇敢地打破寂靜,將會使事態(tài)大大緩解。(“我相信他馬上就會向您道歉的,F在我想問問特麗,她剛剛從俄羅斯回來,整個晚上都興奮地想講述她的旅程,讓她來說說自己的故事吧。”)
如果某人能像訓練有素的士兵一樣,引起一個話題,然后讓它不停地在人群之間傳遞,從而緩解緊張氣氛,那真是再好不過的事情。希望禍從口出的人也能夠及時挽回僵局,向被自己惹怒的人表達最由衷的歉意。(面對他人的盛怒,有時口頭的道歉并不夠,還需要手寫一封道歉信。)
我自己就曾經犯過類似的錯誤。有一次,我試著發(fā)起一個話題,卻使自己陷入了窘境。正如克萊爾·盧斯曾經說過的那樣:“好心也會辦壞事。”
下面就是一個例子。
我:“您的結婚戒指實在太美麗了。您能告訴我哪位是您的夫人嗎?”
賓客:“她已經在6個月前去世了。”
我:“噢,我非常抱歉。”
賓客:沉默
如果你發(fā)現自己正處于類似的境況,而且宴會還有很長時間才會結束,你將面臨挑戰(zhàn)。對失去妻子的男士,不妨由衷地表達同情:“我能想到這幾個月對于您來說有多么艱難。是否有人,比如孩子,來陪伴您度過?”(通常對方會很感激地談起孩子,還有配偶的家人,提供幫助的朋友等。這個話題可以貫穿整個宴會。
使自己從窘境中解脫的最安全方法是將談話指向其他人。幾乎每個人都喜歡談論自己,即使表面難以看出來。所以,你只需發(fā)起幾個話題,讓話題在人群中互相傳遞,直到有人抓住那個讓他感興趣的內容。
涉及隱私的問題
按理說隱私問題不應被詢問,但總有人這樣不討喜。當有人向你提出無理的問題,甚至達到令你發(fā)怒的地步時,你應當這樣做:
保持冷靜?刂谱约旱膽嵟,即使你完全有理由生氣。因為一旦你表現出憤怒,就會給別人留下氣勢洶洶的印象。只有在完全控制住情緒和措辭的情況下,才能得體地指出別人的錯誤。
顧左右而言他。永遠不要直接回答那些不合時宜的問題。這種回應方式頗具諷刺意義,至少能給對方帶來直接的回擊,讓他意識到自己竟然提出了一個如此荒唐的問題。比如,無論對方所說是否屬實,當他問你是否即將離婚,原因是不是你的丈夫有了別的女人時,你可以這樣回答:“我和丈夫離婚?誰告訴你的?”提問者立刻就會感到下不來臺。
如果你是單身漢,被問到和一個女人秘密同居的傳言是否屬實時,你可以這樣回答:“怎么,你想找室友嗎?”
或者有朋友問,你和最近結識的某個男人的關系走到了哪一步,
你可以這樣回答:“你為什么不直接去問喬治,而是問我呢?”
對于某些非常過分的提問者,也可以采取不客氣的方式。比如:“我沒法相信,你竟然會問我這樣一個問題。我認識的其他人都不會像你這樣做。”或者,“我沒法想象一個真正的朋友會問我如此隱私的問題。”或者,“如果我問你這樣的問題你會怎么想?”
贊美和接受贊美的藝術
當你聽到別人的贊美時,難道不認為那些話很動聽嗎?難道不會感覺心花怒放嗎?不幸的是,我們的社會有時異常保守,有時卻又坦白得過分,以至于人們已經很難聽到贊美之辭。許多人害怕贊美別人,因為他們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內心是怎么想的。另一些人則害怕接受贊美,因為他們懷疑別人背后的動機。
如果我們經常互相表達一些愉快的感覺,這個世界將變得多么美好,多么快樂!如果我們經常說出內心的真實感受,人類渴望贊美的本性也將得到滿足。對于孩子來說,父母是學習贊美的最好老師。當一個小男孩的母親打扮一新,準備外出時,父親能夠由衷地贊嘆:“你看上去真美!”這個小男孩就獲得了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長大以后,他也會這樣贊美自己的妻子。要知道,很多妻子都會毫不吝惜地贊美丈夫多么英俊,但大部分丈夫卻忘記了給予她們最基本的贊美。比如,當妻子問他們:“你覺得今晚的飯菜如何?”時,他們往往只是回答:“我都吃了,不是嗎?”(在他們看來,這是個非常風趣的回答,但實際上并非如此。)
當別人詢問你是否喜歡某件事物的時候,你不必說謊,也不能說謊。有些人不喜歡為了取悅他人而社交性地表達贊美,除非他自己所說的話都是事實。我不認為誰應該說謊,那種出于討好目的而刻意為之的贊美,完全是自欺欺人。我曾經在羅馬呆過4年,直到多年后的今天,我仍然記得意大利男人在我耳邊的輕聲贊美:“您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我知道他們幾乎和所有見過面的女性都這樣說,但我仍然感到很開心,我也絕不會去懷疑這些話語背后的真實性。這有點類似于一種輕松愉快的玩笑,就像是開啟美酒時先噴出來的泡沫一樣。
面對一些必須得講真話的人,需要注意方法。當你被問及是否喜歡一身新裙子,而你恰好認為它非常不合身的時候,可以老實地回答:“不,我不喜歡,它不適合你。”但這種直白很可能會傷害對方的感情。或者,你可以尋找其他出彩的地方。這身裙子也許有其他地方可以彌補缺陷,比如亮麗的顏色,漂亮的領子,或者別致的扣子等。你不必談到自己對裙子的整體印象,只需提及美好的細節(jié)。“這種藍色很好看。”或者“裙子的領口很配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