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書系·文化譯品園:偶遇瑣記 作家索萊爾斯》包含《偶遇瑣記》和《作家索萊爾斯》兩部分。前者由作者在摩洛哥旅游時的一些生活散記、通常意義的兩篇散文和在“巴黎的夜晚”名下的16篇日記組成,典型的巴爾特式片段寫作,賦予了這些作品以獨特的意味。
后者包括作者在不同時期發(fā)表的6篇評述索萊爾斯作品的文章,他在這些文章中對索萊爾斯的文學(xué)探索采取了肯定的態(tài)度,積極評價了這些探索在符號學(xué)方面的重要意義。
偶遇瑣記
出版說明
西南方向的光亮
偶遇瑣記
今晚在帕拉新劇院
巴黎的夜晚
作家索萊爾斯
對話
戲劇,詩歌,小說(1965—1968)
拒不因襲(1968)
漠視(1973)
當前情況(1974)
波動(1979)
譯后記
(昨天晚上)在花神(Flore)咖啡館里,我在讀一份《世界報》,報上無重大事件。我的旁邊,兩個小伙子(我見過其中一個,我們甚至相互打過招呼。他面龐端正,顯得俊俏,但指甲很長)長時間地在爭論電話定時叫點的問題:電話鈴響兩次,如果醒不過來,它就不再響了,F(xiàn)在,這一切都由電腦來負責了,等等。在地鐵里,我似乎覺得車上坐滿了年輕的外國人(也許是去北站和東站),一位具有美國鄉(xiāng)村風(fēng)格的吉他手正在一節(jié)車廂里演奏。我出于謹慎而選擇了另一節(jié)車廂,但是在奧戴翁(Odeon)車站,他也換了車廂,到我所在的車廂里了(他想必是要在整列車里演奏)。看到他,我趕緊下車,上到他剛下來的那節(jié)車廂里(這種演奏像是一種歇斯底里的發(fā)作和一種威脅,也像是狂妄自大,一直讓我覺得是一種折磨;但在眼下,就好像這種音樂或整個音樂不論什么時候都理所當然地會使我感興趣一樣)。我在斯特拉斯堡-圣德尼車站(Strasbourg-Saint-Denis)下車,車站里充斥著薩克斯管獨奏的聲音。我在一條走廊的拐彎處看到一個瘦瘦的黑人青年正在吹奏薩克斯管,發(fā)出這種洪亮和“輕率的”聲音。這是這種居民區(qū)具有的變形特征。我看到了阿布吉爾(Aboukir)這個街名,同時想到沙呂斯曾提到過這條街;我并不知道這條街道會與大街挨得很近。
還不到8點半,我放慢腳步,以便正點到達104號,在那里,帕特里西亞·L(Patrcia L)會下來為我開門。這個居民區(qū)人煙稀少,街面很臟,一陣夾著暴雨的冷風(fēng)猛烈地呼嘯而過,并帶起了大量包裝垃圾——這是這個批發(fā)加工區(qū)的運輸殘留物。我發(fā)現(xiàn)了一塊很小的三角形開闊地(我認為是亞歷山大街)。那個地方很美,但也臟亂,有三株老梧桐樹(我甚至因其密不透風(fēng)而感到窒息),幾條長凳形狀怪異,像是幾個棕色的木箱子,在最邊上,有一個低矮的被涂成五顏六色的石砌建筑物。
……